美國總統大選結果揭盅,共和黨候選人特朗普勝出,相隔4年重新入主白宮。11月5日大選之前,民調機構調查結果顯示,特朗普與民主黨候選人賀錦麗的支持度叮噹馬頭。直至點票結果出爐,特朗普的票數一直領先,贏得有驚無險。
毫無疑問,這次選舉結果會成為日後學術界研究課題。不少評論用身分認同政治(identity politics)角度去解讀選舉結果。賀錦麗立場較傾向左翼,她以少數族裔女性加州檢察官的身分,希望爭取女性、少數族裔和有進步思想(progressive)的選民支持。相反,特朗普是典型白人男性,政綱強調美國利益優先的本土主義、反移民反墮胎等傳統保守價值觀。兩名候選人的對立十分鮮明。
我在這篇評論嘗試換個角度,從經濟政策方面解讀是次選舉。特朗普政綱提出要大幅減稅,包括將企業所得稅率由目前21%大減至15%,以刺激企業投資。果真實行,這個稅率比奧巴馬時期35%企業稅,減幅過半。賀錦麗則強調向大企業增加稅收,並向富人「動刀」,徵收高收入人士資本利得稅;另一方面她又主張向低收入人群提供救助補貼,並禁止商人抬高日用品價格等。
簡而言之,特朗普主張減少政府干預市場,賀錦麗則支持政府主導的財富再分配。這合乎共和黨與民主黨的基本經濟政策立場。
經濟榮枯 左右選民投票
我在4年前美國大選時,於本欄寫過一篇文章〈股市的「美國總統難題」〉(2020年7月21日)。裏面提到選民在投票時,會考慮當時經濟情况,以及哪個候選人提出的經濟政策對他們較有利。當經濟欣欣向榮時,選民普遍覺得可以憑自己雙手創造財富,自然不想自己辛勤努力的成果被政府徵稅奪去一部分。
相反,當經濟不好時,大家對未來無信心,想的不是要賺大錢,而是希望收入穩定、可以渡過難關。此時一個劫富濟貧的政府,對市民來說就像買保險一樣,就算不幸失業或生意失敗,都有政府養。因此經濟好時,共和黨勝算高;經濟差時,民主黨佔上風。
4年前的選舉,民主黨拜登鬥共和黨特朗普,投票日是2020年11月3日。同年初,新冠病毒肆虐美國,感染和死亡人數飈升,全國進入緊急狀態。選舉日時,全世界仍未有疫苗,病毒又繼續變種,即使能夠保住性命,也要憂心生計,怕保不住工作,手停口停。美國的經濟增長,由2019年2.6%,大插至2020年的-2.2%。在如此重大的不確定性影響下,美國選民選擇了民主黨拜登。
4年後的今日,美國經濟已完全走出新冠疫症陰霾。疫情後,2021年美國經濟增長強勁反彈至6.2%。隨後雖有供應鏈堵塞和俄烏戰爭爆發,令通脹率在2022年一度升至接近10%,迫使聯儲局連續調升利率,引發市場對美國經濟硬着陸的擔憂,但現在通脹已大致回落,美國經濟成功軟着陸,沒有出現衰退,失業率也在低位徘徊,消費者信心良好,預計今年經濟增長約2.5%至3%,其他發達經濟體望塵莫及。
在經濟穩定、市場樂觀的氣氛下,美國選民投票給共和黨特朗普,與上述理論呼應。
賀錦麗經濟政策太左 嚇壞選民
當然,我沒有去美國實地考察,也並不是說身分認同政治對選舉沒有影響。如果選民不關注身分認同問題,雙方競選團隊也不會在此議題上刀光劍影。我想表達的是:經濟議題同樣對選舉形勢起重要作用,在分析時不要忽略。
事實上,根據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的研究報告,是次大選美國選民最關注的不是移民、墮胎或種族不平等問題,而是經濟:超過九成共和黨支持者認為經濟問題非常重要,民主黨支持者也有接近七成。4年前選民最關心的也是經濟。所以我對這次選舉的解讀是:賀錦麗太左的經濟政策,嚇壞美國選民了。
最後,很多人都觀察到,當選舉結果出爐,美國股市上升。選舉翌日,特朗普鐵定勝選,美股開市,標普500指數彈升1.4%。這很好理解:第一,投資者不喜歡不確定性,下屆美國總統決定了,解決了一個重大的不確定性,對市場是好事;第二,特朗普提倡減企業所得稅,有助增加公司稅後盈利,所以股價上升。
作者是香港大學經管學院講師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