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出生率低乃眾所周知。本港出生人數自2017年起一直下跌,2020至2022年連續3年均下跌超過一成。據去年聯合國《世界人口狀況》報告顯示,香港每名婦女平均生育0.8名子女,屬全球最低,情况令人擔憂。
特區政府於去年施政報告推出數項政策,鼓勵已婚夫婦生育,包括派發2萬元現金獎勵、提高免稅額和優先輪候資助房屋等。種種措施下,根據統計處數據,2023年有3.32萬名新生兒,按年增加2%。但有多少是因疫情後反彈、多少是政策誘因,恐怕要假以時日方可得知。
然而,上述政策只針對已婚夫婦。香港乃「三高」(學歷、收入、職位)女性的盛產地,晚婚、晚生育已是大勢所趨。過去30年間,本港女性初婚年齡中位數由26.5歲上升至30.9歲,首次生育年齡則由28.4歲上升至32.9歲;25至64歲從未結過婚的女性更高達人口的26.7%。
已婚而決意「丁克」(DINK (double income, no kids),指具生育能力而選擇不生育)的夫婦大有人在,豈是特區政府鼓勵生育資助的2萬元獎金可以左右?與其利誘不想生育的夫婦,不如跳出既有思維,想想該怎麼幫助那群有意願將來結婚育兒的現職單身女性。
筆者有一位朋友Stephanie,自25歲碩士畢業出來工作,數年後適逢事業拼搏期,亦未有適合結婚的對象,但希望將來會結婚、有小朋友,於是30歲時決定去「凍卵」。
奮鬥十年八載後,Stephanie終於坐穩公司的高管職位,卻仍是孑然一身。焦急的她通過相親、朋友介紹,終於在40歲出頭遇到真命天子,兩年後結婚,兩人計劃生育。但無奈10多年前冷凍的健康卵子已不可派上用場,因香港法例規定卵子最長儲存期為10年,逾期不用已被銷毁。兩人面對Stephanie現時生育能力已大幅下降的問題,躊躇不已。
生孩子的「法定時鐘」?
女性的事業和地位隨時代發展得到提升,但無奈身體功能始終有局限。「凍卵」的原意正是為了推延生理時鐘,保留生育選項。殊不知除了「生理時鐘」還有「法定時鐘」,從雪卵那一刻起必須在10年內結婚生子——《生殖科技及胚胎研究實務守則》(《守則》)規定合法夫婦才可接受輔助生殖技術治療,否則卵子將被銷毁。不少女性儘管最終結了婚,但在已經年長、更難以自然成孕的時候卻偏偏用不上。
「生理時鐘」是上帝的設計,但「法定時鐘」卻屬人為——註明10年限期的條文自2002年從未更新。然而醫學科技發展一日千里,今天的凍卵技術已比當年有長足進步。美國早於2010年已有受贈者可使用冷凍20年的卵子,在42歲成功誕下健康嬰兒。英國皇家婦產科學院的研究也證實,醫學上並無「卵子保質期」的說法,現代冷藏技術可以令卵子無限期冷藏,不會腐壞。
細閱《守則》發現有另一個不合理性之處:一般卵子最長儲存期是10年,不過「因接受化學治療、放射治療、外科手術或其他醫學治療而可能導致喪失生育能力的癌症或其他病人」,卻可以儲存卵子至55歲。既然病人的卵子可以儲存超過10年,證明本港冷凍技術一早成熟,可廣泛應用於一般人。
人口政策需長時間規劃方可見效,有必要及早改革。英國以往也有10年的限期,但近年其政策已回應了社會期望及技術的轉變,卵子儲存期得以延長至55年,令女性乃至家庭均享有極大的生育靈活度。
再看生育率倒數第二和第三的韓國、新加坡,政府除了提供資助鼓勵結婚生子,也支持市民使用輔助生殖技術,例如提高女性凍卵的年齡限制,而儲存是無限期的。相比之下,香港的鼓勵生育措施實在太過時了!
輔助生育已成醫療產業化一部分
上文Stephanie的經歷不是單一例子,而是很多現代女性的寫照。最新統計數字顯示,香港31至40歲的未婚女性總共超過16萬;31至35歲未婚女性佔同齡層女性的40% ,而36至40歲的未婚女性佔同齡層女性的四分之一。事實上,香港很多想凍卵的女性會選擇到海外接受治療。在美國、台灣等多個地方,凍卵沒有限期。若到了一定年紀還未找到結婚對象,女性可透過體外人工受孕(IVF)結合捐贈者的精子,實現生養「與自己有血緣關係的小孩」此一願望。
如上文所述,香港不允許此種受孕方式。但在很多東南亞國家,輔助生育已發展成為一個產業,有研究就預測到2028年,亞太地區市場會達到135億美元的規模。到泰國的IVF醫院走一趟,宣傳海報上都是香港、內地過去曾接受治療的夫婦;服務水平高、私隱度足夠、價錢合理、糅合中醫養生的調理膳食等,都是其絡繹不絕的原因。
事實上,泰國同樣面對出生率低、人口老化問題。該國政府一方面大力發展醫療旅遊,提供輔助生育服務,另一方面則用從外國人賺來的錢向國民提供輔助生育治療津貼。當區域內愈來愈多人到泰國做輔助生育,不光支持當地就業,其規模效益更可降低療程收費,吸引更多中產客戶,實現良性循環。
目前,香港總共有15家持牌的診所和治療中心提供凍卵服務。撇除取卵的費用,單是每年的儲存費就由數千至1.5萬元不等;在台灣和泰國則只需一兩千港元。
本港醫療系統質素享譽世界,何必白白讓肥水流外人田?政府可積極考慮發展生育治療服務,在紓緩本地出生率問題的同時,也把握內地這個龐大的生育市場,拓展商機。但首要是將政策和措施上的限制盡快移除。
對延長凍卵年限的擔憂 實屬多慮
談到生育產業可能有些遙遠,但延長凍卵儲存期則簡單得多。於政府而言,措施並不涉及任何支出,市民亦可按個人情况衡量需要儲存多久。生育是女性個人或者夫婦的決定;政府應該做的是盡可能幫助有心想生育的人,當中包括已婚想生但生不了、想生但經濟有困難者,也包括想保存生育選項的未婚女性。
調查顯示,超過六成的內地受訪女性表示希望通過凍卵保存生育能力,其中高學歷人士的意願更高:高中及以下、大專和本科學位的受訪者,分別為59%、66%和68%。高學歷女性無論在經濟能力還是個人閱歷、責任感等方面,往往都能夠創造更佳條件撫育和栽培下一代,政府應當給予更多支持和便利。此外,政府應該做的,就是加強教育公眾有關儲存卵子的知識,例如在不同年齡取卵會有質量上的分別,以及高齡取卵或高齡懷孕需考慮的風險因素等。
每逢社會上有倡議延長卵子儲存期的聲音,政府總會以擔心令生育加劇延遲為由加以推搪。其實,延遲生育是社會現象,跟延長卵子儲存期互不相關。美國耶魯大學人類學教授Marcia C. Inhorn在2023年出版的Motherhood on Ice: The Mating Gap and Why Women Freeze Their Eggs一書中就提到,82%女性選擇雪卵是因為沒有伴侶,「她們當時單身,而單身就是凍卵的原因」。儲存卵子的需求增加與社會整體生育年紀延遲,並非互為因果,乃由社會結構轉變所引致。
香港「陰盛陽衰」現象近年有所惡化,每10名女性只有9名男性,無疑加劇了晚婚、晚生子的現象。增加青年配對機會固然是一個方法,惟跟增加凍卵上的支持並無衝突。
以務實開放態度 謀求平衡
高齡生子固然有健康風險,但高齡儲卵同樣有風險。現時10年的儲存期變相鼓勵女性延後儲卵——須知28歲、35歲和38歲的卵子質量及存活率,有明顯分別。又要面對找不到對象的焦慮,又要承受10天內捱20針的皮肉之苦,還未必能夠存到最優質的卵子——只能慨嘆女人不易做,在香港的女人更不容易!
解決低生育率,屬燃眉之急。截至2022年,本港持牌中心凍存卵子數量逾1.4萬個,是2019年(凍卵量5104個)的2.8倍,可見凍卵需求在可見未來只會持續增長。政府應以務實、開放態度,在協助有意接受輔助生育的人與醫療安全之間取得平衡。消除卵子儲存期限制,既是為有心有力生育的女性出一分力,也能夠為提升香港生育率邁出堅實一步。
作者是香港特區政府婦女事務委員會前主席(2006-2012)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