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施政報告又即將發表。民主黨這年度對施政報告的建議涵蓋60點,並已於早前召開記者會發布。過去幾年我們均會嘗試邀約官員見面討論,可惜三番四次吃閉門羹;今年的邀約在施政報告建議公布前已發出,至執筆之時仍未有回音。
政府既不見面亦沒什麼正面回覆,為何還要花時間討論和撰寫建議書?我的回應一直都是:民主黨有責任表達我們接觸到的市民意見,並就我們相信對香港未來的最好方向提出意見;政府會否大方聽取不同意見,不到我們控制,但亦不會左右我們自己的決定。
經濟不景市民憂心 與官員樂觀頗見落差
過去一年香港經濟仍未走出陰霾:經濟反彈乏力、外圍環境欠佳和息口高企、本地消費力度薄弱、零售飲食業經營困難、樓市股市前景不明。本港八成中小企業務狀况仍未回復至疫前水平,其中近四成更預期今年營業額將進一步減少。破產管理署公布的7月破產數字,破產呈請總數為780宗,按年升逾17%;上周公布的零售業總銷貨額亦再錄跌幅。過往政府收入一大來源的賣地收益亦極嚴峻,財政儲備跌至不足6000億元。不少市民憂心忡忡,擔心經濟情况會愈趨困難,與政府官員的樂觀和一面唱好頗有落差。
政府近日回應經濟下行、「結業潮」等情况時,常會說是「經濟轉型期」、「洗牌期」。可是究竟「轉型」的方向是如何、相關轉型有什麼配套等,均無進一步闡述。例如特首在某建制政黨探討「新質生產力」的論壇中,以錄影發言時說:「香港正處於經濟轉型期,香港需要積極主動作為,面對挑戰要識變、應變、懂變,發揮香港善拼敢贏的精神,善用新質生產力發展帶來的機會,推動經濟實現新飛躍……政府在推動香港發展新質生產力,將以科技創新為主導,支持香港的新實體經濟,為香港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實現產業多元化……香港亦會發揮『引進來、走出去』的『超級聯繫人』和『超級增值人』角色,為國家發掘更多新機遇,為國家的高質量發展作出更多貢獻。」
這段發言,除了「以科技創新為主導」8字,其他都是頗空泛的表述。我相信普羅市民無法透過發言理解政府的目標和大計,無法給市民更大信心。早前分別有報章專欄引述政府官員、前官員或建制派圈中人,指立法會議員「只懂將中央文件內容照本宣科……經常大篇幅地引述『二十大報告』、國家『十四五』規劃,或中央領導人訪港時的講話原文,提出的議案部分內容更是中央對香港的要求或定位」,認為他們「過於謹慎」、「非常政治正確」、「發言亦欠缺新意」、「每次發言都先引述領導人講話」等。若這是官場切實關注的議題,或許先要由政府內部着手改善。
盼政府交代轉型方向 與民共議
我是真切期望,政府可以更具體在施政報告交代那些「轉型」方向,讓社會可開展討論。例如是否真的要搞「科技創新」?那麼香港對比深圳有什麼優勢?與深圳是融合合作,還是有適度競爭?會不會是深圳有騰訊、百度、阿里,香港就盡全力招攬Google、Apple、OpenAI才是最有利雙方甚至是國家發展?當然,在政府無提供任何討論方向時,就只能天馬行空地幻想。
若政府真的有轉型目標,我也希望它能夠與市民共議,嘗試說服市民那是最好的選擇而不是只叫市民跟隨。過去幾年市民的政治效能感低落,「唔關自己事」、「講咗都冇用」不絕於耳。這些氣氛對社會發展有不少影響。政府無法強迫市民改變這些想法,只能透過實際行動嘗試令社會氣氛改變。
凝聚民心 或比任何實際政策更重要
保持社會開放、多元,讓不同政治、經濟、社會立場人士均能暢所欲言,可讓不同想法理念互相辯論切磋,激發社會創造力和正面氣氛。香港過去的成功,其中一個最重要元素就正正是我們可以包容吸納種種差異,把差異轉化成對社會創造力和持續自我完善的力量,並且令人覺得政府的政策是自己也「有份」。這份凝聚力在民心渙散的今天更顯重要,比任何實際政策可能還更重要。
去年施政報告的最大特點是長度——足足讀了3小時20分鐘。比二十大報告和今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還要長!而過去一年,我印象最深刻的經濟措施就是「全年210項盛事」。這麼長的施政報告,市民根本不可能吸收,只知道你說了一大堆而不知道實際應關注什麼;「210項盛事」則令人覺得,天天都有的就不是盛事,把真正的盛事都淹沒掉,適得其反。
所以我也建議大幅刪減演辭篇幅;倘要為演辭長度訂一個KPI(關鍵績效指標),我希望是少於90分鐘。市民想聽到的重點,是政府打算引領香港走的方向,是「轉型」轉到哪裏、如何達成目標的策略;是過去一年那些「夜經濟」、「日夜繽紛」、「盛事經濟」等的真誠檢討和後續方向。市民特別關注的個別政策,給點篇幅也是應該的,但切忌事無大小長篇大論一番。
英諺有一名句:「If I had more time, I would have written a shorter letter.」人類專注力有限,衷心希望預備施政報告的團隊預留充足時間刪減篇幅,讓市民讀到重點之餘,也不會令特首講到「喉沙」。
作者是民主黨主席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