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文摘

香港改變了些什麼?(文:周永新) (09:00)

近日聽到移民或準備移民的港人說:香港經濟全面「溶入」大灣區,香港經濟難有發展前途;《基本法》第23條立法事在必行,港人自由進一步受限制;政府什麼都禁,社會欠缺多元性,港人表達空間有限。總的一句,他們認為香港變了,因此他們決定或準備離開香港。這些說法對嗎?

根據積金局公布的數字,以永久離港為理由提取強積金的,2023年有2.99萬宗,提取金額72.61億元,雖較2021和2022年有下降趨勢(2021年是90.14億元,2022年是80.21億元),惟港人移民潮看來仍然持續。他們為什麼離開香港?香港真的改變了嗎?

離開香港的人常講的一句話:香港變了,變得一處他們不認識的地方!這句「香港變了」的話,筆者在這欄也多次提及——如果以2020年中訂立《港區國安法》為分界線,這3年多以來,香港出現了什麼改變,令一些離開的港人認為香港不一樣?筆者把聽來的整理一下,從經濟、社會和政治3個角度分析,看看他們所講的「改變」是什麼意思,或許有助了解他們的離港原因。

把握國家發展機遇  並非自毁長城

首先要討論的,是經濟方面的改變。香港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有改變嗎?相信包括離港的港人在內,一般都認為香港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並沒有實質改變;如果有改變,是香港經濟愈來愈與國家經濟連在一起,特別是近兩三年,本港經濟發展路向離不開「背靠祖國,聯通世界」;而融入大灣區、掌握國家發展機遇,更是政府與商界對香港經濟前途的共識和願望。

香港與內地經濟愈來愈緊密,有什麼問題?在一些港人眼裏,這樣的連結,就是放棄香港長久以來作為區內經濟發展龍頭的地位,應驗了前幾年香港「被邊沿化」的說法;而香港早前被形容為「國際金融中心遺址」,更成為這些人批評香港經濟發展走錯路的藉口。

筆者並非專長於經濟分析,惟二次大戰後,香港扮演中外貿易的樞紐,到上世紀60至80年代,被世界視為輕工業生產重地,後來更一躍成為世界級金融中心——撫心自問,一切都與內地經濟有着千絲萬縷的關係。因此,如果認為這幾年香港經濟發展呆滯,原因就是與內地經濟走得太近,這樣的說法是罔顧歷史事實。難道與內地經濟分隔,就是保持香港原有的經濟特色嗎?這種凡事與內地保持距離的心態,明顯不符合香港現在的環境和要求。

現在香港最應該做的,正如特首李家超所講:不妄自菲薄之餘,更要面對現今世界呈現的變化和衝擊,並且努力解決香港當前的困難和短缺。「背靠祖國,把握國家發展機遇」,一些離開香港的港人,可能認為是自毁長城、摧毁香港原有經濟制度。惟這種不思進取、抱殘守缺的想法,就等於維護本港經濟特色嗎?難道香港仍要以金融和地產為經濟發展的支柱嗎?不把握國家發展機遇,香港還有什麼出路?結果可能是令香港經濟走向死胡同。

話說回來,香港經濟雖仍是典型的資本主義制度,但香港作為世界級的金融和貿易中心,近年確實褪色了!無可否認,本港在競爭力、國際化、外來投資等方面,這幾年都呈現不同程度的衰退。所以,香港要發揮「聯通世界」的作用,就不能讓香港國際城市的特色有所褪色。其中最不可改變的,是港人的兩文三語能力、多元文化、自由的社會氛圍,及靈活的做事方式。只要這幾方面沒有改變,香港與內地經濟緊密連繫在一起,看不會出現問題。

不少港人對維護國安感陌生

其次要談的,是社會方面的改變。相信港人感受最深的,是政府為了提升市民對維護國家安全的意識,及港人對自己身分的認同,新加了一些對港人自由和行為的限制。港區國安法實施後,市民對國安法的理解雖然不深,惟為了防範及禁止港人破壞和危害國家安全,特別是經過2019年的暴亂,他們明白國安法有其必要,並且相信只要自己維護國家安全,國安法不會對自己有影響。整體而言,港人的生活方式,很難說有實質改變。

此外,港區國安法訂立的目的,除了維護國家安全,也是要確立港人的國民身分,懂得主動愛護自己的國家。關於港人的國民身分和責任,筆者在這專欄多有提及——就是香港已經回歸祖國快27年,港人的國民意識仍十分薄弱,不少港人仍未意識自己是中國公民。因此當政府大力宣傳港人有維護國家安全的責任時,一些港人感到陌生;一些更認為自己不是執法人員,怎麼會有維護國家安全的責任?

對他們來說,國家安全是新加的事物;况且在他們觀念裏,政府從來只會提醒市民不要犯法,而不會要求他們做這些、做那些。明顯地,他們所以有這種想法,原因是他們對自己的國民身分沒有認識。

還要談的,是教育方面的改變。為加強學生對國家的認識和愛護,教育局在課程方面做了不少修改。一些家長對「愛國教育」有抗拒,並不理解箇中的重要性和意義,也不接受課程上的改變。其實,國民意識和國民身分的認同,早應在香港回歸後逐漸展開;最近這兩三年才提出來,不少港人確實無法接受。

現在,政府從教育做起,從小教導港人認識自己的國家、確立自己的國民身分,是撥亂反正;惟操之過急,恐怕會引起不必要的反彈和抗拒。

市民對政治的3個訴求

最後要談的,是政治方面的改變。筆者首先要指出的是:港人其實不太熱中於政治;他們盼望生活穩定、政府體恤市民的需要。所以他們就算對政府常有怨言,也不想現行政治制度有改變。不過,他們也有自己的訴求——他們盼望對公共事務有表達意見的權利;他們盼望政府的政策公開和透明;他們盼望政府施政以人為本、以他們的福祉為依歸。

這樣,香港的政治有改變嗎?重整後的立法會和區議會,政府緊守的原則是「愛國者治港」和行政主導。在離港或準備離港的港人眼裏,香港的政治從此不一樣了!他們認為:議會的直接選舉議席大幅減少、議會由政府操控,政府施政不受民意制約,這樣的政治怎可說沒有改變?

筆者看來,香港的政治是否有改變,還得看個人的立場和價值觀。如果以民主成分來衡量,現在立法會和區議會的組成是倒退了;不過,如果以立法會和區議會的功能及作用來評價,重整後的政治體制,確實更能有效發揮立法會和區議會的功能,更符合行政、立法相輔相成的要求。

整體而言,香港很多方面是改變了,尤其是近日的社會氛圍,一些港人因接受不了而決定離開。筆者盼望的是,在落實「愛國者治港」的同時,也能體諒港人渴望公平和公正社會的訴求,讓他們參與公共事務,表達他們對國家的愛護、對政府的支持、對民眾的關懷。

作者是港大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榮休教授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相關字詞﹕編輯推介 文摘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