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文摘

千帆並舉之後(文:李梓成) (09:00)

特區政府為推動市面一片暢旺之氣,時常總動員辦18區規模的活動,例如去年施政報告提出18區各設「打卡地標」、民政總署近期辦「18區日夜都繽紛」;行之經年的則有康文署社區演藝計劃「十八有藝」、公共圖書館的「18區文化及歷史資源角」等。

大抵真有「十八羅漢下凡」,局長可能會派他們赴各區任人「打卡」。一時千帆並舉,為的是向疫後我城注入生機,當然是美意;但一輪輪以18區作規模和口號的活動過後,似乎能夠觀察到3個癥結。

資源是否精準投放

「十八有藝」的原意,是冀獲委約的藝術家在社區深耕。先此言明,我對政府的初衷,及在某些地區幾乎是「文化拓荒」的藝團,都非常尊崇;但就本年觀察所得,一些區份的確讓藝術呼應當區(如大埔區是劇場藝術聯乘雀鳥生態),一些則實可商榷成效。

譬如觀塘區舉辦了一系列免費古樂器示範演出、古樂器班,所委約的香港天籟敦煌樂團,是內地藝術界殊榮「國家藝術基金」的獲獎者,由本地專業音樂家組成,一直勠力復原古樂器、古樂譜,定位可謂十分明確。觀塘區是否真是最適合它的舞台?與香港故宮館、文化博物館的館藏展覽合作,會不會是更精準投放人力資源的做法?

我還在香港大學念本科時,曾任觀塘區議員的議員助理,協助處理鰥寡、市區重建、精神健康、童黨問題,同時更察覺到豐沛的文化生機——工廈裏的樂隊夢、沿海岸線的街頭表演,甚至是「大上托」山下四順及秀茂坪一帶老友記愛聽的折子戲。觀塘的文化底蘊,並非體現在歷史、考古;舉辦期間限定、居民以往甚少接觸的新活動,倒不是最理想和具格局的做法。

是遍地開花還是導致分散

上月首兩個星期,響應「18區日夜都繽紛」同時舉行墟市的就有粉嶺聯和墟、大埔林村等。不計新貴的油麻地廟街,香港本身亦有已發展完備的經濟圈,例如中環蘇豪和旺角花墟等,更莫提18區的各大商場。

市民和官員樂見休閒好去處遍地開花,但值得留意的乃彼此之間會否相互爭利。而且,在移民潮和北上消費潮夾擊下,留港的消費力到底能否同時承托數量多、位置分散的活動,需要深思。

香港研究協會早前發表調查,發現有五成四受訪者表示不會因「18區日夜都繽紛」等活動而增加在港消費意欲。市民不受落的其中一大原因,與上面提到的觀塘古樂一樣,在於短期活動跟社區本來的氣息並不相和。例子有剛剛完結的「光劍攻殼@深水埗」,選址的桂林街,確是(廉價)科技和電子產品的集散地,但跟科幻電影,及結合舞蹈、武術的光劍格鬥可謂毫無關係。短短幾晚的「光劍攻殼」,更好的選址其實是在同有「玩具街」之稱的灣仔太原街或深水埗福榮街。

18區連動的另類出路?

要令城市為一個目標活躍起來,也不必每每是政府大花金錢主導。放眼「紐倫港」,與香港同樣將全市劃分成若干行政區的倫敦,最近如火如荼地辦「Borough of Culture 2025」,32個行政區都積極與各自區內文化組織、場地、商戶、社區人士合作,申辦成為年度文化之區。能夠享受政府補貼和宣傳當然是首務,但同時亦帶來很多非金錢所能量化的效果,例如鞏固區內各網絡的關係、發掘具潛質的新一代等。客觀甚至功利一點而言,整個城市各區以舉辦一系列活動響應要成為年度文化之區時,政府擔當的是倡議和政策設計角色,沒有「牽全身以動一髮」,以相對少的資源,同收一呼百應之效。

香港各區區議會在完善選舉制度後,已實現行政主導和去政治化。在新政治常態下需要效忠特區的區議會,亦樂見未來如何更大地發揮這架構的潛能。

舉辦空前規模的18區活動,刺激消費和宣示香港活力,都得投放龐大成本。近年政府面對財政赤字,自需將公帑用得其所。更重要的是,要持續地發展市民在文化、休閒、消費的興趣,非單靠舉辦市集和曇花一現的大型活動了得。為期5個月的「18區日夜都繽紛」已走過一大半,還看政府之後會如何看待各區連動的必要和細節,以最精準的資源(包括人力資源),轉化最大的社會、文化和經濟效益。

作者是英國牛津大學音樂博士生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相關字詞﹕編輯推介 文摘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