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文摘

今日堂前常煮翠 金棺難慰民怨懟 ——美斯不出場與「閒人趕出場」的思考(文:劉銳紹) (09:00)

「球王」美斯隨國際邁阿密球隊來港但沒有落場獻技一事,引起軒然大波;當局看來束手無策,只能以「密切跟進」對應,但難以平息眾怒。與此同時,一些關注較少甚至無足輕重的本地事情,有關方面卻以雷霆萬鈞或杜漸防微之勢處理。前者想透過盛事來激活香港,很好,但後者卻手起棒下,把本地的創造活力扼死。忽然記起唐滌生兩套名劇之句:一是《再世紅梅記.觀柳還琴》中賈似道說的「昔日堂前常煮翠」,意指權勢在手,可以穩操生殺;二是《帝女花.上表》中周世顯說的「銀槨金棺難慰民怨暢」,意指胡亂傷人殺戮,即使事後風光大葬,也難解民間怨懟。故引為今天標題。

(1)強者留予空間  對弱者不留空間

一、先談近期幾件「小事」。第一件是2019年以「非建制派」背景參與區議會選舉落敗的羅庭輝,在年宵市場開鑼前3日被終止租用資格。此事有3點值得注意。

──像上次取消民主黨人成功競投的資格一樣,當局同樣採用規例中的「毋須交代原因」。表面上當局按例辦事,但這進一步令人質疑規例的合理性。近年內地官場流行一句話:「有什麼要走的程序,你們替我走過去。」換言之,「走(過)程序」就是「正義合理」,成了「走過場」的加強版,實質只是「透過合法程序」來達到不合理的結果。

──這次事件當事人的政治色彩更淡,而且當局是急煞車、不留空間,不知具體原因。外界的感覺只會是「有殺錯無放過」。也許過去有些事情「還未發現」,或者忽然氣候變了,現在不能掛一漏萬。這種趕盡殺絕的潛意識,只會成為「由治及興」的毒藥。

──這也反映合約精神的破壞,表面上有例可依,但背約行動已把規例的精神砸爛。雖然此事對外商來說只是小事一樁,但由微知著,如被外界抓着辮子,積累下來的「小事」就會變成大事。當局對「政治的空間藝術」認知多少?可想而知。

二、劇團「小伙子理想空間」租用香港兆基創意書院演出,但校方引述教育局指示而急煞車。表面上,有權的一方均按指引、指示辦事,惟值得思考的是:

──教育局稱收到「有人投訴劇團團員的網上言論」,但是誰?不知道。其次,涉及的言論相信是2019年期間出現的;但如果有問題,警方或國安處不是早應該跟進嗎?但沒有,顯示不是重大的問題。

──當局收到投訴即採取行動,指示煞停,惟有沒有跟當事人求證投訴是否準確?有沒有抗辯機會?若證實投訴不能成立,有沒有給予上演機會?這些都涉及如何對待年輕人發展的深度問題。今天青年經歷過去幾年的傷痛,有些寄情於文化創作和事業,但這又是當局感到敏感的領域,會不會成為「軟對抗」的園地?倘把這些無限擴大,正是扼殺年輕人和本地創作的「權力恐懼感」。

三、演藝學院煞停學生畢業劇,引起的迷思和疑惑更多。

──被取消的《一個無政府主義者的意外死亡》,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達里奧福(Dario Fo)的代表作,曾多次在內地上演,在港也演出過,一直沒有問題。為什麼現在忽然不能演出?

──與「小伙子理想空間」團員被投訴不同,至擱筆前未聽聞外界(包括官方)對這次演出的劇目、演員或某一方面有任何投訴。那麼壓力(如有的話)來自何方?若硬要聯想的,也許就是「無政府主義者」幾個字,但這是否煞車的原因?

四、電競版亞洲盃遊戲程式eFootball比賽在卡塔爾舉行,港隊因隊名不能顯示「Hong Kong, China」而主動退賽。有關方面表示這是「為免引起不必要糾紛」,但卻引起更要思考的問題。

──倘說「直播畫面不斷出現『香港』(而不是『中國香港』),令人感覺不適宜」,可是國際邁阿密來港卻是與「香港隊」(而不是「中國香港」)作賽,連官方的宣傳材料也是這樣說。何解?

有關人士解說,電競賽是正式國際比賽,而國際邁阿密與港隊則是表演賽,性質不同。然則,這是以名字為重?還是以實際影響為重?國際邁阿密來港,其網站和國際傳媒一直只用「香港隊」而不是「中國香港」,從官方角度看,國際影響不是「更差」嗎?為什麼沒有人異議?說穿了,因為「需要人家來」;如因為堅持名稱或取消比賽,只會搵自己笨。

──在很多活動被視為「敏感」之後,電競進一步成為年輕人寄託心情的項目。如今,艱苦訓練多年的隊員「被主動退賽」,只能說「不理想,但理解」。可是,諸如此類因虛的政治(與其他政治實務不同)而影響了實的工作,那又怎樣說得過去呢?

(2)上述事件反映什麼及如何應對

──那一種無形的政治恐懼感,已由人人自律變成人人自危,繼而人人自保。過去,這種恐懼感只在政治層面;如今已擴大至幾乎所有層面,甚至到了唯政治正確層面。但什麼才是政治正確?卻從來是一種猜謎遊戲,無人拿揑得準。這種恐懼的來源,不是執行者,而是權力的來源者,惟經過執行者就變得更恐怖。此外,壓力只會向下卸,而不會向上頂,才會出現「閒人趕出場」、「今日堂前常煮翠」的亂象。

──這次「美斯不落場」的詳情仍有待披露,而國際邁阿密、美斯和碧咸,以至中介機構,都有不善之處,他們都負了港人和球迷的期望,也要付出聲譽和日後可能出現的代價。但把「美斯事件」與上述本地事件比較,港府的反應卻暴露了一點,就是對無權無勢無財和本地弱者,官方可以「烹紅煮翠」;但對有財勢、權謀(甚至蠱惑)、國際影響和「敢頂」的力量,官方往往「冇符」,只能「努力跟進」。何也?

──即使外國人看了這場球賽,由頭到尾都是邁阿密與「香港隊」比賽,但也不會把香港視為「國家」。一直以來,堅持「香港」或「中國香港」的只是政治角度的感覺,不會根本上否定中國對香港的主權。

有人說,如今形勢不同,危險因素增加,有人會鑽空子,必須堅持講政治。我不反對,惟官方日後面對這類名實之異時,應以實務和實利為重,並多考慮減少副作用和反作用。

舉例說,回歸後曾有一個郵政新聞:從外國寄信來港,如果只寫「香港」而不寫「中國香港」,到時會否寄到?答案是:會!另一個例子是:多年前台北發生地震,港人捐款救災,但台灣方面的入帳戶口有「中華民國」字眼,到底銀行是否可以匯款?答案是:可以。當年,北京接納台灣以「中華台北」名義參與國際奧委會等組織,也是從實務出發,而不是「亂槍掃射」。

總之,從寬鬆靈活的角度思考和處理問題,才不會「今日堂前常煮翠」;否則香港半死不生,縱有銀槨金棺,也難慰民間怨懟!

作者是時事評論員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相關字詞﹕編輯推介 文摘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