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文摘

「打卡」和「家訪」後 區議會如何發揮更大效能(文:林緻茵) (09:00)

新一屆區議會召開首次會議後,就傳來兩大消息。第一是推動地區經濟、設置具地區特色的「打卡」地標。數天後特首宣布「日夜都繽紛」即將開鑼,各區也會繼續想出更多「新橋、好橋」。第二則消息,就是區議員將聯同關愛隊上門家訪。

地區治理架構完善後,相信各區民政處和區議會也希望盡快展現出「有為」的一面。不過,區議會的任期有4年那麼長,各區的「橋」除了要夠快外,也需要隨着時間推展而逐步深化;更重要的是,令這些「橋」確實能夠達到一些經濟和民生上的目標。既然區議會主席從此由民政專員擔任,區議員亦會盡力配合,假如真的有「好橋」,相信區內不會有阻力。筆者希望從「地區經濟」和「地區研究」兩個角度,分析新一屆區議會如何才能發揮更大作用。

綜觀各區民政處的提案,很多構思都是為了一個目的——「打卡」。自半年前「小紅書」傳來「在麥當勞道拿着麥當勞外賣」打卡後,不少人確信內地遊客興趣改變了,消費力也不及從前。現在他們不熱中名牌,轉而追求「深度」遊。不過,「打卡」究竟是到此一遊,還是深度旅遊?

「打卡」背後的文化內容

我們先假設各區提案純粹是為了吸引人打卡,透過「衝流量」讓更多人對港產生興趣。例如,中西區民政處建議在俗稱「高街鬼屋」的西營盤舊精神病院加設燈飾裝置,為參觀者提供「沉浸式體驗」之餘,亦為建築物「增添迷人的視覺效果」。以鬼屋作賣點,本來是有趣構思,而在bilibili和YouTube等影片分享平台上,靈異相關內容(content)確實有很高流量,容易得到關注。

不過,在高街鬼屋的拱門走廊加設極具現代感的LED燈光,是否與建築本身的特點(即神秘感和歷史感)相符?內地不時有一些有心人「自資修復」古蹟,重新上色後反而令古蹟失卻了原有風貌。又,打造一條「時光隧道」,是否就等同「沉浸式體驗」呢?放眼世界各地,以藝術文化振興地區經濟(尤其一些高齡化和人口嚴重流失的地區),讓該地重現生氣,例子比比皆是,關鍵是這些作品除了以吸引人打卡為目的,也必然與當地文化及環境扣連,亦有藝術家和當地人的參與。

據中西區民政處的介紹,「打卡」並非加設燈飾之唯一目的;當中的關鍵詞還有「認識此法定古蹟及其歷史」。

以靈異、懸疑主題作切入點,讓遊客認識當地歷史,並無不可,例如倫敦就有英國史上最有名的連環殺人犯「開膛手傑克」主題的「Jack the Ripper Tour」。這個已營辦多年的導覽不止是為了嚇人:開膛手傑克作案地點白教堂區(Whitechapel)在19世紀後期是一個移民集散地,故導覽所呈現的除了是懸案的現實場景外,還有當區在百多年前的生活苦况,以及多宗懸案如何推動當時維多利亞女王重整移民區。事實上,鬧鬼的傳聞以外,本港高街鬼屋本身就見證了百年的精神科創建史,也是很多電影的取景場地,附近亦有相關的東邊街美沙酮診所。「打卡」以外可以發揮的空間,實在多的是。

再來就是推動地區經濟的目標。就此,當局未有明確解釋,只稱是「為了搞活經濟」。近來有經濟學者呼籲,政府要着力吸引高消費力的商務客。而從剛推出的「日夜都繽紛」及40多項大型活動可見,政府也許是希望「大小通吃」。不過,就算是以精緻的深度旅遊路線吸引中低消費旅客,加點裝飾、加個牌坊,不一定能夠令各區變得吸引。很多旅遊KOL(意見領袖)的頻道,都會有一些名為「最失望旅遊景點」的影片。這些景點,不外乎都是設計的人覺得有gimmick(噱頭),但旅客親身到訪時就失望而回,最後反而變成負面宣傳。

家訪與地區研究的結合

除了「日夜都繽紛」,農曆新年前後,區議會還要在短期內完成一定數目的家訪。

各區區議員收到「家訪」任務後,有區議員就擔心因為種種限制(例如時間太短、私樓不歡迎家訪),他們最終只能探訪熟悉的街坊。假如家訪目的是深入了解居民狀况,那麼只找熟悉的街坊就是一個convenient sampling(任意抽樣),對於深入了解社區,並沒有太大幫助。不是說家訪沒有用,而是它需要與其他形式的研究互相配合。

近來內地「大興調查研究之風」,而研究必然是問題主導的。說到地區研究,目前最多的是區議會選舉(當然是完善前的選舉)相關文獻。至於一些以分析地區社經狀况(如居民的社會資本、弱勢群體社會參與,及社會孤立問題等)的社區研究(community study),過去中央政策組和政策創新與統籌辦事處都曾批出相關項目的資助。這些研究的重要性,在於透過當區數據調整政策和公共服務,亦有助於跨區比較。一些正在進行中或已經完成的社區研究項目,最終會被怎樣應用至政策、會如何與各區區議會的工作目標結合,區議員在家訪過程中觀察到的問題又會如何變成有系統的研究題目,反而更值得探討。

「各有各做」之弊

無論是搞地區經濟還是關愛社區,兩者都反映了一點,就是政策不能「各有各做」,缺乏整體目標。首先,目標要清晰:除夕煙花號稱大規模,但大批旅客不留港過夜,寧願通宵過關,其實已反映措施不一定能達到預期效果。其次是項目之間的關聯性:全港18區,區區有景點,但暫時還是看不出這些景點之間有何關連、有何共通的文化內容和故事。以日本仙台市為例,整個仙台市就是以藩始祖伊達政宗為題,貫穿大量景點,就連紀念品的卡通人物也是「獨眼」裝扮(伊達政宗有「獨眼龍」之稱)。旅客受這主題吸引,自然會走遍各區,留下來消費的時間亦自然更長。

最後是協調問題。旅遊本應是文體旅局負責,而目前的18區景點卻是由民青局下的民政處(及區議會)負責。兩局是否有共同目標?香港旅遊業要轉型,但假如18區把焦點放在「能不能讓人打卡」來規劃景點,此舉對於累積深度的文化和觀光資產,幫助有限。區議會任期還有4年,實在還有很多可以做事的空間。但假如每個人都只是看着自己手頭上的KPI(關鍵績效指標),而高層又沒有清晰的目標與規劃,是很難讓一個「行政主導」的政府發揮最大效能。

作者是公共政策顧問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相關字詞﹕編輯推介 文摘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