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文摘

新一屆區議會選舉三大看點(文:韓成科) (09:00)

距離新一屆區議會選舉投票日還有不足3個星期,市面上的選舉氣氛也在逐漸升溫。有人認為在泛民人士未能「入閘」的情况下,區選已經沒有多大看頭。這種說法值得商榷——只要有選舉,就會有競爭;只要有競爭,就不會行禮如儀。沒有泛民的區選,競爭同樣激烈,88個地方選區議席沒有一個可以「躺贏」。選舉由過去建制與泛民對壘,變成愛國者之間混戰,昔日的盟友變成今日對手,未到開票前一刻,都不知道鹿死誰手。要預測選情,較以往都要困難。

這次是區議會改革後的第一場區選,對香港地區治理、政治光譜都有重要的啟示意義,當中至少有三大看點:一是如何看投票率的問題;二是如何看政治板塊移動的問題;三是如何看新選制落地生根的問題。區選是完善地區治理的起點而不是終點,如何以政績說話,才是未來最值得關注的地方。

今屆投票率  只應視作新選制的起點

對於今屆區選投票率,其實沒有必要設立任何指標。所謂投票率高低,往往是與過往作縱向比較,前提是要有共同準則、符合「同一律」才能比較。今屆區選雖然是回歸後第七屆,但實際上卻是完善地區治理、改革區議會制度後的第一屆區選,不論選舉辦法、議員構成、參選門檻、職能定位、地區治理體系,以至區議會主席等,都跟過去6屆完全不一樣。這是一屆嶄新、完全不一樣的區選,在本質上不是過去幾屆的延續,而是第一屆的開始。這樣,將今屆區選與過去的投票率比較,等於是「關公戰秦瓊」,沒有任何可比性。

可以說,今屆區選投票率,只應視作新選制投票率的起點,沒有必要與過去相比。始終,任何新制度的建立都有一個適應期,對於新區選投票率,也應作如是觀。

固然,愈多市民投票參與新選制是好事,特區政府和社會各界也應繼續鼓勵、推動市民投票,讓市民認識到新選制的重要。但也要看到,區議會本質上只是一個地區諮詢機構,一個諮詢機構的投票率高也不會高到哪裏去,如果像2019年般超過七成的投票率,這究竟是正常還是不正常?是好事還是壞事?重塑區議會回歸《基本法》定位,聚焦地區民生、文娛康樂、諮詢架構的定位,這樣的地位已經決定了投票率不會太高。其實,地方選舉的投票率偏低,放在全球都是正常現象。2021年11月美國紐約市地方選舉,投票率僅23%,490多萬名登記選民中,投票人數不超過120萬;2017年紐約市長選舉,投票率25%;2017年洛杉磯市長選舉,投票率更低至20%。

這是被稱為「民主燈塔」的美國,選舉的又是擁有實權的市長,投票率也就是20%多一點,但美國民眾卻沒有因此否定選制。這樣,對於香港新區議會的選舉投票率也應以平常心觀之,應鼓勵更多市民投票;惟對於投票率也不用太過上心,始終是新選制,市民也需要時間適應和觀察。

可窺視建制派各政黨真正實力

這次區選在泛民未能「入閘」下,參選者都是愛國者,同屬建制派陣營,投票人士相信絕大多數都是建制派支持者,選舉結果對於觀察建制派內的政治板塊轉變,有不少參考價值。過去的區選,在單議席單票制下,必定是建制與泛民兩陣對決格局,雙方都會盡可能協調出最強參選人,整合兩方力量,最終得票反映的是建制與泛民的力量對比。在這次區選,建制派政黨幾乎空群而出,民建聯全港出陣,工聯會、經民聯、新民黨、自由黨,以及各大社團、組織都有積極派員參選。建制派各光譜同步出戰、相互競爭,選舉結果將可窺見建制派各大政黨團體的實力。

建制派是一個廣義的政治陣營,當中包括不同背景、定位、階層的政黨:有偏重基層勞工,也有聚焦工商專業;有關注弱勢,也有主力中產。訴求立場各異,定位五光十色。在這次區選,主流建制派政黨都全面動員,在多個選區都出現幾個大黨互撼的情况,都是真刀真槍的真競爭。通過選舉結果,將可大約窺視進入政治新時代後,建制派各大政黨的真正實力。而且,在泛民逐步邊緣化之下,過去偏重專業界別、功能組別的建制派政黨,將來也會更積極佈局地區,建制派內的競爭將更激烈,本港政治光譜也會出現轉變,當中的變化值得留意。

真正挑戰在怎顯示新制優越

對於香港地區治理,12月10日的投票只是起點。新一屆區議員產生後,將面對公眾更高的期望和審視。重塑區議會,有利地區治理的願景,候選人在選舉期間提出的政綱、許下的諾言,都要在區選後一一落實。若新區議會的表現未能顯示與過去不同、很多地區工作仍是坐而論道、很多社區老大難問題仍未能解決、議員仍是以往社區福利主義的一套,必將引起市民對新選制的質疑。

所以,區議會改革的真正挑戰不在於選舉過程,甚至不在於誰勝誰負,而是新區議會如何以實際政績顯示制度優越性,短期內交出成績,解決以往解決不到的問題,讓市民親身感受到新選制的優點。這樣新選制才能真正落地生根,市民也自然更積極參與其中。區選只是開始,真正挑戰還在後頭。

作者是香港文化協進智庫高級副總裁、全國港澳研究會會員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相關字詞﹕編輯推介 文摘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