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文摘

傷心碎了連城璧 鳳台應對莫輕浮 ——為何「和風」與「制裁之風」齊吹(文:劉銳紹) (09:00)

最近中外局勢吹起一陣「和風」。澳洲總理訪華、中國高官王毅和何立峰先後訪美、「習拜會」料將在三藩市舉行。但「和風」基於什麼而起?有多少誠意?中國須小心回應。這令我想起唐滌生戲寶《帝女花.樹盟》中梁醒波告誡任劍輝之句:「鳳台應對莫輕浮。」同時,美國議員又吹起制裁香港司法人員之風。面對如此狀况,港府和中央理應努力爭取港人一致對外,但似乎氣氛並非如此,又令我想起《帝女花.乞屍》中林家聲之句:「傷心碎了連城璧,更無餘術可攀龍!」百感同生,故有今天標題。

(1)眼前現實是否真「和風」?

──中外古今涉及對外事務,都只講「三實」(實際、實利、實力),當前的中外形勢如是。澳洲總理阿爾巴尼斯訪華,皆因澳洲經濟不景,需要改善對華關係;但他來華前先到美國,旨在取得美國諒解,讓澳洲更好平衡。中國面對西方聯手制華,設法逐個擊破,也是常則;即使澳洲仍是「五眼聯盟」成員,中國的心態是不怕對手強硬,再衡量實力是否可行?這些利害關係用於澳洲,可行。

──中國對美國的策略則是在「遇強愈強」的聲勢(外界稱包裝)下,願意作更大的彈性處理(外界稱妥協)。事實上,中美經過近年碰撞,雙方都受了傷。中國經濟積累多種下滑的內外因素,不容易恢復元氣。外商陸續撤走已是不爭的事實,以致今年第三季外商直接投資出現自1998年以來首次負增長。剛好美國和西方世界也經濟轉差,各方需要喘氣或回氣,才能為下一輪角力做好準備。只要看看彼此的經濟數據,就知道這種判斷最接近「和風」的真象。

──基於上述兩點,各國都不會相信對方或第三方(即使是盟友)。美國在制華過程中要成為「最大贏家和得益者」,其西方盟友已心知肚明,所以也採取「擁抱而不接吻」、「上牀而不脫衣」的姿態,以免「被騙失身」。歐洲不少傳媒分析,如果中國不是採取「戰狼外交」、過早意欲主導世界,歐洲不會與美國走得更近。這是國際平衡的自然現象,不是「歐美一定會聯合對付中國」。中國早點明白這些,也許可以減輕代價。

──有意見認為,既然碰撞後各方均受損,日後只要各自收斂、增加互信,即可排除障礙、共同發展。這種想法在未碰撞之前也許有用,但如今可能只是幻想,因為互信再難(或要曠日持久才能)重建。1980年代,美國想趁中國冒起之時,讓中國融入國際秩序,但不成功,美國政客形容「放生了一條鱷魚」,如今怎會放鬆警惕,甚至「再度放生」?中國經此一役,對歐美不信任之心只會更強。所以,各自的假才是真,需要講求策略,更要「鳳台應對莫輕浮」。

(2)制裁司法人員的虛與實

──基於上述實况,再看美國跨黨派議員近日要求制裁49名香港法官、檢控官和保安官員,可反映美國政界的另一種考慮:在外交、經濟、政治上無法剋制中國,就在中國最薄弱的環節(國際公認的民主、自由、人權、法治標準)發動攻勢。這是政治成本最輕的招數,美國政界甚至形容是「可以連消帶打的無本生意」。其盤算是:若成功制裁,長遠可以造勢指摘「香港的普通法已死」,香港要成為國際仲裁中心也成為泡影;眼前則可以掀起國際關注,也是一場有效的干擾戰、心理戰和民意戰。這完全是現代化「超限戰」的軟炮彈。換言之,遠可拆台毁炮,近可增談判本錢。所以,北京和港府指摘美國「卑劣行徑可恥」。

──不過,可恥正是國際常態,而中國卻經常授之以柄,或不自覺中招。這一次,港府反應比以前的制裁強烈,其中一個原因是,美國這一招配合它的其他招數(請參閱筆者於本版的多篇前文,在此不贅),的確有能量破壞香港的國際地位和復常計劃。這一招倘能成功,被制裁的是司法人員,即使現任司法人員不害怕,不計較自己或家人會否受影響,但會否影響日後?實難評估!事實上,北京的治港政策有寒蟬效應,美國的制裁也有連鎖效應,因人而異,各自衡量。長遠而言,中國如不改變這種軟肋現象,美國的「無本生意」還會得心應手。

──美國議員聲稱制裁香港司法人員,還提及黎智英案。有建制派馬上談到《港區國安法》第55條,中央有可能將複雜的國安案件移交內地審理。這可以是「還招」的方法之一,但還招必須避免自傷,不要引來更大和整體性的傷害。美國政界吹起「制裁司法人員」之風後,原來還有「風尾」,向美國媒體透露:中國長期把法律「政治化」,已成「國際印象」;即使沒有外來的「理由」,中國也會按其需要,找理由把敏感案件移交大陸。美國議員提到黎智英案,倘中國真的行使第55條,即美國議員「協助中國展示真容」。這對美國毫無傷害;至於中國和香港法治是否受損?則任之由之,跟美國無關,因為一切都是北京決定的。所以,建制派也要「鳳台應對莫輕浮」。

(3)迷思、謎思如何不迷,慎思!

──對於外國的霸凌,我也看不慣、不接受,但關鍵是如何做好自己?毋庸諱言,近年的大氣候確令人感到壓抑。近期中文大學在原校董會不同意下被改組架構、區議會選舉和提名「清一色」,以至電影節出現「疑似自律事件」(主辦單位認為「放映質素欠理想」,取消已獲電檢處批准的電影放映),無論這些事件是否合理,但都未能解釋普羅大眾的疑問。香港法官到內地交流,內地強調黨的領導;容或官方認為真的這樣,但毋須「太揚」。有關方面認為這是對外國輿論的還擊,但同時又跌落外國的圈套。這不是底氣,而是內傷的鬥氣。這類「謎思」積累下來,變成市民的「迷思」。迷思愈多,就愈難同聲同氣,更難成為同心同德的連城璧。

──更重要的是,官方和建制似乎只重視自我感覺良好,而不理客觀效果,也不理會外國民眾的反應,更不能釜底抽薪,以致自說自話,努力放矢但難以中的。我欣賞他們努力「解說香港實况」,在港內外舉辦多項活動,還請外賓來港實地了解,這都是實務作風;但如果變成務實(指實實在在解決市民各種心結),看來更值得思考,更不要形成「對外和風,對內朔風」、「對外務實,對內愚頑」。否則,「傷心碎了連城璧,更無餘術可攀龍」。

作者是時事評論員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相關字詞﹕編輯推介 文摘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