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文摘

「前台實名制」背後的真問題(文:方可成) (09:00)

微博、抖音、快手等內地社交媒體平台又出新規:50萬粉絲以上的自媒體帳號要實行「前台實名制」,也即是將帳號註冊人的真實姓名和職業類型公開展示在資料中,任何人均可查看。根據目前傳出的消息,需執行前台實名制的帳號以時政、財經、娛樂等領域為主;主要分享個人日常生活的美食、美妝等領域帳號則不受此限。

不少人對前台實名制的第一反應是,它帶來隱私問題和言論控制問題。但我認為,前台實名真正牽涉的重要問題並不在此。其實我們的隱私早已被各類平台App(應用程式)全面收集;而內地平台實行已久的後台實名制,也讓言論管控輕而易舉。也就是說,前台實名並不會改變用戶與平台公司、用戶與政府之間的關係,它真正改變的是用戶與用戶之間的關係。

facebook也是前台實名制

當我們討論前台實名制時,一個很難忽略的案例是全球最大的社交網絡——facebook(fb)。從一開始,fb就實行了前台實名制,並且在最先幾年的要求頗為嚴格:若用戶展示在前台的姓名跟護照等法定身分證件上的姓名不一致,就會被要求修改,否則就無法繼續使用fb。當時這項政策引發很大爭議,一些慣常使用筆名、藝名的知名人士,竟也被要求使用護照上的真名,他們紛紛抗議。後來fb才對政策稍作調整,將「平時你的朋友習慣叫你的名字」也納入「實名」範圍。

前台實名帶來的爭議不僅體現在筆名問題上,在一些具體的族群中,實名也會被機器誤判違規。例如美國的印第安原住民,他們的名字可能較特別(比如有人叫「Robin Kills The Enemy」),因此會被系統認為是假名,要求修改。而一些容易遭到騷擾和攻擊的群體,例如跨性別群體,或者某些特殊的宗教群體,也希望能夠用假名,以免因身分或言論遭到人身威脅。2020年後,香港也有不少fb用戶出於對政治風險的擔憂,修改了前台顯示的姓名。面對這些情况,fb實際上已將最初嚴格執行的前台實名制大為放鬆,通常情况下不會非常主動和嚴格地去執行這項規定了。

為何朱克伯格在創建fb時要採用前台實名的做法?按他自己的說法,社交媒體時代的特點就是一切變得愈來愈開放、愈來愈透明,沒有必要再用假名、化名了。當然,他的這種解釋令人覺得偽善——fb的算法和它收集的用戶數據,從來就沒有透明過。

但支持前台實名制的人確實能夠拋出一個重要理據,那就是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強社區的信任和安全。網絡的匿名性,促進了污言穢語和人身攻擊的出現,激發了一小部分人的人性之惡;而當每個人的真實姓名都公開展示,大家就受到一層制約,胡說八道或肆意攻擊的可能性就會下降。

平台的信任和安全問題

實際上,信任和安全(trust and safety)正是所有社交平台面臨的共同問題,而前台實名制可以被認為是解決這個問題的一種策略。

雖然「信任與安全」這個話題在中文世界裏的討論還很少,但它自2016年以後,就成了西方輿論和科技界的熱門話題,原因自然跟那年美國大選開始猖獗的虛假信息和陰謀論有關。許多用戶發現,自己很難在社交平台上取得值得信任的信息,而用戶之間的交往也常常不友善,平台上的騷擾和人身攻擊不是罕見現象。

本來,社交媒體給人們帶來的期待是:獲得人與人之間的連接和真誠互動,開拓眼界,看見更大的世界。但由於平台吸引了出於各種各樣的動機(最常見是商業或政治)打破良好氛圍的人,信任與安全也遭到嚴重破壞。

2016年後,各大平台紛紛成立專門的信任和安全團隊,通過各種方式試圖提升用戶的使用體驗。這些方式包括但不限於:

.內容審核,刪除虛假、煽動仇恨、鼓勵暴力的內容,或限制其傳播;

.改善產品設計,使陌生人之間的騷擾更難發生,例如在未互相關注前只能發送一條私訊;

.訂立公約,引導和鼓勵真誠、友善的討論環境。

而前台實名制,也是整個信任與安全「工具箱」當中的一種。不過這件工具的副作用有些強,而且用戶的接受度也不一定高,所以大部分社交平台並未採用。

有興趣想要全面體驗「信任與安全」難題的朋友,可以搜索並免費玩一款名為「Trust & Safety Tycoon(信任與安全大亨)」的遊戲。在這款遊戲中,玩家將扮演一家平台公司的信任與安全負責人,並需做出各種決策,比如要不要隱藏平台上的髒話、要不要封禁某個發表了仇恨言論的「大V」(意見領袖),同時還要保證平台能持續取得廣告、避免用戶產生過多不滿,以及要讓你的老闆對你的工作感到滿意。在整個遊戲中,玩家將會深刻體會到:面對各種相互矛盾的需求,提升平台的信任與安全絕對需要極高的平衡術。

尋找更好的規則制訂方法

既然前台實名制是信任與安全工具箱當中的一項工具,那麼這是否意味着,中國內地突如其來的前台實名制也是一項非常合理的政策呢?

我想,回答這個問題的關鍵在於:在諸多可能的工具中,是由誰來選擇使用哪些?由誰來決定如何使用?

對於fb等全球主流社交平台而言,做出這些選擇的就是平台公司;而在中國內地的語境下,做選擇的往往是政府。但無論是公司還是政府的選擇,在一定程度上都剝奪和忽視了用戶的聲音。

新媒體研究者Ethan Zuckerman在最近發表的一篇論文中提出:其實在互聯網的發展早期,為社區的運行制定規則的並非公司,也非政府,而是用戶自己。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早期的網絡論壇,用戶通過討論,決定實行怎樣的規則、允許怎樣的行為、禁止怎樣的言論。今天在Reddit這樣的網絡社區,還保存着這種影子:每個分論壇(subreddit)都可以制定自己的規則。

另一個經典案例就是維基百科,它完全是由志願者編輯們自行制定規則和管理,沒有外來的商業或政治力量干預,但它展現出強大的自淨功能,持續不斷地為全世界提供優質信息。

若fb和微博這樣的大平台可以給用戶更多自主權,那麼我們完全可以想像:不同用戶可以使用不同算法來篩選自己看到的信息,大家還可以給自己發布的內容定義公開的範圍,並且選擇是否願意接受更加魚龍混雜的信息。

至於前台實名,用戶也可自行選擇,比如人們可以選擇主動向哪些前台實名的用戶展示更多信息,以換取更為真誠的互動;也可以在完全匿名、但大部分人可能會因為匿名而產生的魚龍混雜而避之不及的環境裏活動。

說到底,既然信任與安全是一個如此棘手的問題,那麼何不邀請大家一起來面對和解決它?

作者是中大新聞與傳播學院助理教授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相關字詞﹕編輯推介 文摘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