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文摘

演唱會經濟與一國兩制(文:林緻茵) (09:00)

兩星期前,筆者到亞洲國際博覽館觀賞韓國女團演出,業界的友人說每逢有韓星來港演出,總能吸引一批內地觀眾跨境支持。基於國際關係與民情的變化,數年前內地曾一度傳出實施「限韓令」。韓國流行文化登陸內地時,會面對較大的不確定性,偶然亦有傳韓星演出環節被內地節目抽起;香港則因為一國兩制之利,根據《基本法》可自行制定文化政策,在文化交流上有較大彈性。

近月特區政府不斷催谷夜經濟和旅遊業,有議員就提出利用演唱會等大型表演活動,推動夜經濟。不少城市把「演唱會經濟」視為疫後經濟復蘇的動力之一,以吸收報復式消費帶來的龐大商機。除本地市場外,國際巨星的到訪,往往能夠吸引遠道而來的國際旅客,帶動酒店食宿消費等經濟效益。特區政府需要創造的,應是這種規模的經濟機遇。

理論上,「演唱會經濟」是「有得做」的,惟有些事情不是說做就能夠立即做到。還記得今年7月,國際巨星Taylor Swift未有選擇香港作為她世界巡迴演唱會的其中一站,機會最終落在新加坡手上。有人指香港太遲開關,場地規模又不夠,最終失去可能涉及數以億元計的潛在收益。既然疫情已過去,啟德體育園主場館又會在明年啟用,問題是否就會迎刃而解?

一次演出收益  等於賣出幾多燒賣?

3個月前,當Taylor Swift選擇了新加坡而非香港,媒體曾一度報道,單是她在洛杉磯的6場演唱會,就已經為當地本土經濟帶來3.2億美元進帳,當中包括歌迷的交通費、食宿等;如果把門票和周邊產品的收益計算在內,其經濟效益更增大至4.9億美元。

國際巨星巡演能夠帶動「區域性」的市場效應,除了東南亞國家外,筆者身邊的香港與台灣友人也渴望到新加坡看Taylor Swift的演出。據他們說,明年3月2至9日「開騷」期間,由東南亞其他城市到新加坡的機票價格,幾乎是正常的3倍,三星和四星級酒店亦貴了兩成,惟仍然有很多人搶不到門票和機票。不得不說,機會來了,我們又錯過了。事後有議員說要推大型表演活動,雖然筆者不肯定他們指的是哪種級數的演出,但如要吸引國際巨星,香港就必須與其他城市競爭。

新加坡的地緣因素、政策與場地

說到城市之間的競爭,也無可避免要提提新加坡。作為區域中心,新加坡的「演唱會經濟」能吸引馬來西亞、印尼等東南亞國家觀眾。該國的優勢在於政治上的中立,也沒有明顯的宗教包袱。相對而言,宗教與種族引起的爭議,在馬來西亞較易發生,以樂隊Coldplay的巡演為例,其主唱Chris Martin曾在倫敦演唱會中揮舞LGBT(性小眾)旗幟而引起馬來西亞保守派議員不滿,該議員更呼籲禁止Coldplay預定於今年11月在吉隆坡舉行的演唱會。

新加坡有的特點和優勢,其實香港也有。宗教、種族或性取向等意識形態爭議,在香港不算明顯,我們的文化與經濟也非常外向。這個特點,理論上可讓國際巨星放心到訪。香港有這些本錢,問題在於我們有沒有相應的場地和政策。以香港的場地規模,雖然有條件吸引亞洲地區內的明星到訪,但說到動輒吸引數萬名觀眾的國際巨星,我們則力有不逮——Taylor Swift在新加坡舉行演唱會的國家體育場,可容納5.5萬觀眾;香港目前最大的場館是亞博,最多可容納1.4萬人。

人亦在選擇你:香港的優勢是什麼

如無意外,能容納5萬人的啟德體育園場館會於明年開幕。場地有了,政策又如何呢?自2000年以來,新加坡在政策上一直爭取與國際巨星合作;又以澳洲珀斯為例,它成功爭取成為Coldplay世界巡演的唯一澳洲站。至於香港,近期當局算是走多了一步,找來了林明禎、佐藤健等介紹香港;但如要吸引國際級的巡演,當局就要以更多具體的政策和行動配合。此外,國際級的演出,往往需要結合複雜的舞台設計、科技和視覺藝術。就如何提高體育場地舉辦大型演唱會的可行性,倫敦和紐約等地有相當多經驗可借鑑。香港舞台工程要走的方向,應是專業化而非過度規管,以確保業界能夠支持更高檔次的演出。

演唱會經濟也必會觸碰到兩個關鍵問題。第一,基於政治和文化原因而對於到內地演出有保留的國際歌手,會否因此而選擇香港?香港與內地的融合雖是大勢所趨,惟當局在對外宣傳香港時,能否有效地讓人看到香港是一個多元開放的國際城市?

第二,內地城市也意識到演唱會的龐大商機。例如周杰倫於本月舉行4場上海站演唱會,超過7萬張門票在1分鐘內售罄。門票售罄後,內地媒體隨即查看附近一帶酒店的預約情况,發現步行距離不超過兩公里的酒店,在演唱會舉行期間已爆滿。在內地城市都希望分一杯羹的情况下,有意到大灣區一帶舉行演唱會的國際歌手,會優先考慮到深圳、廣州、澳門還是香港?對觀眾而言,哪個城市會為他們帶來更好的觀看體驗?

近來,網絡上傳來有港人跨境叫外賣再到關口自取的場面。這邊廂,官員和商界因港人頻頻北上消費而感頭痛;另一邊廂,內地旅客來港不再是為了購物,開始多了一些低消費行程。在一加一減的情况下,香港面對的競爭也許比想像中嚴峻。香港在融入並促進大灣區發展時,不能只抱着「以和為貴」心態,也要同時思考如何從競爭中突圍而出。

事實上,香港透過把握一國兩制的特點和優勢,維持多元開放的國際城市形象,不但對香港自身發展有莫大好處,亦有利於其他大灣區城市。例如一些未必會選擇到內地演出的國際歌手,或會考慮香港。當香港能夠吸引他們到訪,內地的觀眾因而跨境觀賞,便能帶動香港經濟;海外觀眾到香港看演唱會後,亦有機會順道到內地旅遊。這種就是win-win的狀况,而非一種惡性競爭。香港要做的,應是我們擅長的事,而不是嘗試複製其他城市的模式。

至於有人問:吸引國際歌手來港,等同幫助其他國家推廣他們的文化,為何我們要替人家「抬轎」?在商言商,巨星到訪對一個城市所帶來的實際效益,乃至其廣告效應,也相當龐大;就算是馬來西亞政府,也希望以Coldplay的知名度宣傳該國及其食品。香港要推動文化交流,藉此帶動經濟,就是這麼一回事。

作者是公共政策顧問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相關字詞﹕編輯推介 文摘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