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文摘

經濟慘淡乃需求問題 夜市無助解決(文:阮穎嫻) (09:00)

政府最近公布本港2023年第二季經濟增長,只有1.5%,比第一季的2.9%大為放緩。政府修訂2023年全年經濟增長預測,由原本介乎3.5%至5.5%,調整至介乎4%至5%。這個預測相當進取,因為餘下的兩個季度,每季要做到5.8%的GDP(本地生產總值)年化經濟增長,才能達到4%的預測下限。

港疫後經濟表現疲弱

回到今年2月份,當時政府預測全年經濟增長3.5%至5.5%,是因為期望香港在新冠病毒疫情之後實現強勁反彈。但最近,我們都感覺到反彈比想像中小——零售需求疲弱,夜晚比以前更安靜,航班恢復緩慢。次次話恢復開關就會好、長假就會好,結果都沒回到疫情前。第三季已過了一半,股市和樓市都下跌。此外,中國大陸物業市場面臨挑戰,主要是物業開發商違約,以及地方政府債務償還問題、青年失業率高企等。有鑑於此,保持經濟增長預測的中間值4.5%不變,可謂極其樂觀。

經濟表現疲弱,但同時失業率極低而且下降,是個奇怪現象。一個可能性是勞動力移居至外地,本港勞動人口已經由新冠病毒疫情爆發之前的400萬人,下降到現時約380萬人,跌幅約5%。當中不乏生產力較高的人口,我在〈近期香港人口變化及移民潮比較〉(2022年8月23日《明報》)分析過,BNO(英國國民(海外)護照)簽證持有人,比平均香港人口年輕、學歷高、有技術,這一趨勢可能在未來持續。根據金融發展局最近一項研究,有約45%的金融服務業年輕專業人士和大學生,有明確或初步計劃離港(註)。

另一個問題是勞動力錯配。疫情期間,航空業、餐飲業或酒店業的許多人被解僱或不得不放無薪假,已經轉行。現在酒店工人的勞動市場非常緊張,勞動力回流到這些行業需要時間。這些行業那麼辛苦,在待遇無改善的情况下,未必能吸引人回到本行。

防疫政策致諸多社經後遺症

香港意外疲弱的經濟表現,與「由亂入治、由治及興」的說法並不一致。現在反對派已經被擊潰,立法會無人異議,議員最近被發現出勤率低,票都費事投,還得閒開演唱會。街頭不再有人抗議,不再出現破壞,政策制訂者能夠專注於經濟發展,集中力量辦大事。但經濟發展遜色,被外國媒體揶揄輸了給新加坡,總理李顯龍笑到見牙唔見眼。

箇中原因是上屆特區政府的新冠病毒政策。封關比人長半年,輸就不止半年。開關最看重先行者優勢(first-mover advantage),expat(僑居外地者)被困久了,一年半載,熬不住就返回家鄉;有些則看準新加坡不用隔離,早開放早着先機,收拾細軟,一家大細,一落腳會留好一段時間。

不止人才流失,全球價值鏈因疫情而重新執位,貿易和物流路線原來經香港,但在世界恢復初期,班機不夠,人手不夠,只好改到其他地方做中轉,最後放棄香港。財政司長陳茂波預料今年底機場客運量才恢復到疫情前的八成。有人以為「好快會返」,惟原來一去不返,後果持續良久,影響深遠。

此外,還有其他長期成本,可能對整個社會和經濟有長期後果。例如,學生知識積累受到影響。眾多研究指出,上得愈多網課,學生成績愈差,對低下階層、少數族裔更甚。由於防疫政策過緊,以致現在社會、經濟產生諸多嚴重的後遺症。如果代價是保到人命都算,但香港在第五波疫情成為世上新冠死亡率最高的地方。賠了夫人又折兵,上屆衛生官員卻迴避謝罪,機構亦無任何反省。如不幸再有疫情,也不知如何改善應對策略。

混淆供需  雪上加霜

面對市道疲弱,政府官員和社會人士提出催谷夜市來振興經濟。夜市是不是靈丹妙藥,先要考慮街道冷清是由供應還是需求帶動。供應帶動意味着商店和餐廳關閉,所以晚上人們外出都無事可做;需求帶動則意味着人們只是不出門,或者待在家裏,商店餐廳開門都無生意。

觀乎市况,有理由相信這一現象主要是由需求帶動的。新冠病毒疫情可能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習慣:網上購物取代實體商店,外賣取代堂食,在家工作取代通勤等。這種行為一旦改變,不容易恢復,至少需要時間,所以街上的人變少了。此外,只需看看餐廳——餐廳裏客人變少,排隊等候進入餐廳的人也少,堂食晚間7點多8點會滿,但不會再有第二輪。以前餐廳都能做兩輪,而且滿的都是民生餐廳,工作過後快快吃完回家的那一種。

所有這些都表明問題是需求不足,而不是供應不足。那麼,建議開設夜市在邏輯上站不住腳。這個建議是通過增加供應來應對需求不足,似乎把供需混淆了。供應增加,需求不變,那麼商店收益會被分薄,雪上加霜。商店和餐廳受新冠疫情連續幾年打擊,苦苦掙扎,夜市引入更多競爭者,可能成為最後一根稻草。如果夜市攤檔租金比商店和餐廳的租金便宜,情况會更明顯。

也許官員認為把夜市搞得有聲有色,可以帶動消費,讓人覺得有趣,大破慳囊。台灣及泰國夜市受歡迎,因價廉物美、富有特色。香港人工貴、地貴,不可能。加上現在香港匯率高,大陸遊客覺得唔抵,「價廉」做不到。現在的女人街、廟街夜市,賣的不少是淘寶貨,了無新意,「物美」也欠奉,所以水靜鵝飛,攤檔提早打烊。特色事物需要時間土壤浸淫,不是強行人工興建就有的。特色是有故事、有當地脈絡,不是破壞了再憑空作落去。

政府與其搞夜市  不如着眼宏觀問題

早前有很多夜市建議,例如爺孫「落老蘭劈酒」、商場開夜啲、舉辦森巴嘉年華跳忘情森巴舞等等。官方講法可見行政會議成員林健鋒較早前曾建議設立「大笪地」,幾日前又「澄清」其實是在西九或維港兩岸設立攤檔。先不論行政會議成員是否能夠代表政府(特首李家超說政府會收回粉嶺高球場部分土地,兩名行政會議成員湯家驊和葉劉淑儀卻反對),但在維港兩旁開幾個攤檔,為何可以追回落後的幾個百分點GDP?

呂大樂教授批評太多人「廢噏」如何辦夜市並無建設性。美食車、新田購物城、郵輪碼頭、維港巨星匯,有哪個項目是用政府思維而成功的?我同意呂大樂。如果夜市很有吸引力、有利可圖,商界不用政府催谷,已經自發舉辦了,不必政府出手。政府與其高調搞夜市,不如重點解決宏觀問題,小事不干預。搵錢還是商界有辦法;如果商界都無辦法,即是無得救。

註:香港金融發展局《培育當代青年人才  引領香港金融服務業的穩健未來》,2023年8月

作者是香港大學經管學院講師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相關字詞﹕編輯推介 文摘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