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文摘

港人移民潮 情况是否有改變?(文:周永新) (09:00)

本月初,香港總商會發表一份名為《人才短缺調查2023》的報告,當中指出︰在收到的196份會員公司的問卷中,有74%稱有人才短缺問題,其中61%聲稱人才短缺持續了1至3年。香港出現人才短缺,不是什麼新鮮話題,但報告令人矚目的是,在有人才短缺的會員公司中,有70%表示,人才短缺是因為員工為了移民而離職。讀了這個報道,相信不少人都會覺得,香港人才所以這麼短缺,原因是他們都移民走了!

人才短缺  是否因為移民?

香港真的有這麼多人才因移民而離開工作崗位?首先,香港總商會的報告是根據收回的問卷作分析。據筆者的經驗,這類自願交回問卷的調查,代表性一般要打折扣,因為那些沒有人才短缺的公司,相信多不會交回問卷。換言之,該報告只代表有人才短缺公司的情况,絕對不能以偏概全,以為香港每間公司都不夠人才,更不要以為流失的人才都是為了移民。

其次,會員公司在回答人才短缺的原因時,可以選擇多於一項。因此,該報告雖有70%會員公司選擇移民作為人才短缺的原因,但不代表走了100個人才,其中70個是為了移民。其實,答案中,有79%選擇「尋求更高薪酬」,即另有高就而離開,情况比移民嚴重。總括而言,總商會調查報告所能證實的,是香港近年多了人移民,使人才短缺問題更趨緊張。

筆者無意淡化香港人才短缺的問題,更無意否定近年出現的移民潮。事實上只要稍微留意身邊親友動向,便知道香港的移民潮並不是一些人說沒有就沒有了。2019年修例風波後,筆者曾在這欄討論香港出現的移民潮,那時指出,不少港人為了忠於自己信念,或為了堅守自己的價值觀念而移民,也有家長為了子女教育和他們的未來,決定到另一處他們可以安心培育子女的地方居住。

人才流失  拖慢香港向前發展步伐

過去兩三年,港人移民的原因不一,其中不乏香港所需人才,或多或少會拖慢香港向前發展的步伐。香港總商會的調查報告也顯示,最短缺人手的是年薪20萬至50萬元的員工,少於20萬元的也嚴重,但絕對不是年薪150萬元或以上的「打工皇帝」。數字上看,可見過去幾年移民的港人,應多是中等收入的人才和他們的家人。他們或有一定的儲蓄或資產,一旦決定離港,他們多有能力在外地置業及重建自己家園。他們最感可惜的,相信是必須離開這個他們生活了數十年的香港。

這股移民潮會持續多久?新冠疫情緩和後,香港移民的數字是上升或下降?筆者沒有做過有關調查,手上也沒有數字作分析;况且,移民是非常個人的決定,不輕易向別人透露自己移民的原因。不過就自己觀察和接觸所及,筆者發覺自年初開始,港人對移民的感受和看法似乎出現了一些變化,筆者姑且在這裏提出來,畢竟移民對不少港人來說,是一個逃避不了的議題。

是否移民?  考量的是移民後生活

第一,有關移民的決定,看來港人已從過去以價值觀念為首要考量,轉到一些與移民之後生活狀况有關的問題。他們現在思考的是:移民後能否找到工作?自己和家人是否有適應困難?自己是否有足夠儲蓄,維持未來幾年在外地的生活?

筆者以前講過,修例風波後決定離開的港人,很多是因為不相信香港能夠保持原有制度,也有一些認為他們珍惜的價值觀念,特別是民主、自由、人權、法治等香港核心價值,將不會被重視,也不再是港人追求的目標。那時候,決定移民的港人離開時常說的一句話是:「香港已不是我們認識的香港。」

這種以價值觀念取向先行的情况,經過差不多兩年時間,看來已出現變化。筆者並不是說現在有意移民的港人,不再重視自由、民主等價值觀念;但他們對這些價值觀念的看法,因為客觀環境轉變,看來也有新體會,例如:民主政制並不等同一人一票直接選舉,民主選舉可以採取多種形式;個人的權利和自由得到《基本法》保障,但不能危害國家安全。當然,有意移民的港人中,部分仍堅守自己對民主和自由等價值觀念的看法,並作為自己是否移民的首要考量,惟持這種態度的港人似乎愈來愈少。

筆者發覺,現在有意移民的港人在下決定前,他們考量的更多是他們移民後的生活。修例風波之後移民的港人,很多是說走就離開,並不理會移民後可能發生的事;今天,有意移民的港人,可以從已移民的親友身上知道移民是怎麼一回事,箇中苦樂,他們應該一清二楚。他們現在要移民,必須多作準備,絕對不能衝動行事。

移民跟送子女留學海外  不再連在一起

第二,以往不少港人為了子女的教育和未來而移民,他們不能接受特區政府以公民與社會發展科取代通識科,也不想自己子女接受他們心目中認為的「愛國」教育,所以毅然與子女一起移民,或送子女到外國讀書,希望他們畢業後可以在當地留下來,不願看見子女在港被迫放棄自己的信念,也怕子女不能接受香港現有的社會氛圍。

今天,為了子女而全家移民的已大幅減少。雖然送子女到外國讀書的現象仍十分普遍,但現在送子女到外國讀書的,不一定為了安排他們移民,更多是給予子女有選擇的機會;至於他們將來是否在外國居留,則由他們自己決定。其實,現在是否送子女到外國讀書,家長的考量是多方面:一來,在外國讀書,每年費用動輒三四十萬港元;二來,香港適齡學童人口下降,現在進入傳統名學和世界排名前列的本港大學,再不似過往般困難,子女在港讀書又是否不可接受?三來,香港教育制度看來不是這樣糟糕,子女在港讀書最少可以留在父母身邊。

移民定義變模糊  不再是一走了之

第三,以往移民是離港到外國居住,今天移民的定義已變得模糊。修例風波後,一些港人因為恐懼而離港;但離開的港人中,部分早已持有外國護照或居留權,他們離開並非移民,而是行使他們在外國的居留權。另外,一些修例風波後離開的港人,看來他們只打算到外地暫住,或進修、或從事並不固定的工作,他們不應計算在移民之列。自特區政府解除因疫情而設的限制後,過去兩三年離開的港人,一些不時看到他們在香港出現或回來探親。

總結而言,筆者不知道港人移民潮會否持續,惟情况卻出現一些變化,包括價值觀念取向不再是主導移民的主要原因、為了子女移民的情况迅速減少、送子女到外國讀書並不等同安排他們移民、移民不再是一走了之。

因應以上變化,特區政府如何建設香港成為港人熱愛留下來的地方,以後有機會再談。

作者是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榮休教授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相關字詞﹕編輯推介 文摘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