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文摘

今天下架魯迅 明天又要下架什麼?(文:羅健熙) (09:00)

《明報》日前的報道發現,公共圖書館中部分館藏被下架。根據明報記者所記錄,部分政治類書籍或政治人物的作品,近兩年來紛紛遭到下架命運;記者於2020年底整合了468項館藏資料,發現有195項現時已遭下架——除了「六四」或一些政治評論書籍之外,連金庸評論、口述歷史、愛情小說都遭殃,已故司徒華的個人回憶錄亦不能倖免。近日,甚至有報道說教育官員對學校表示,作家魯迅的著作都不應存在於學校的圖書館。

圖書館面對的時代變遷

公共圖書館近年在硬件上做了不少改善,新圖書館的建築、陳設、氣氛均比以往有所改進,告別死板、硬繃繃、沉悶的舊式設計,為圖書館增添了更多溫度,值得一讚。圖書館面對時代的變遷,要跟眾多平台爭奪讀者,讓市民可以在更舒適的環境讀書借書,當然十分重要;但說到底,圖書館館藏始終是最核心的要素,如果館藏不夠開放多元,也總會令讀者卻步。

關於公共圖書館內館藏下架一事,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的回應就是慣常的「不時檢視及註銷不符合館藏發展的書籍」云云;特首李家超前天則說:「公共圖書館須確保館藏沒有不當內容,審視原則包括館藏有否違反香港法例、有否傳播不符合香港利益的信息。」

公共圖書館館藏下架新聞出現之後,昨天亦有媒體報道學校圖書館館藏不停刪減。該報道指,有學校圖書館主任收到教育局官員提醒,魯迅「鼓勵學生上街,不應在學校的圖書館內」,令人完全摸不着頭腦。如果按此邏輯,《共產黨宣言》、孫中山的著作、建立新中國歷史的書籍等,統統都要下架了?

回說本港公共圖書館近日下架的館藏,再用特首的標準去審視,究竟那些書籍有什麼問題?司徒華的回憶錄、司徒華教育基金出版的傑出師生故事、吳靄儀評論金庸武俠小說的著作、區家麟的遊記、鄺俊宇的愛情小說、政治學者所寫關於香港早年政治和選舉發展的紀錄、社會學者所著的貧窮問題、劉慧卿說自己加入民主黨後的觀察等等,有什麼地方或內容「違反香港法例」、「傳播不符合香港利益的信息」?

反觀內地的圖書館,例如北京首都圖書館的館藏中,不但有魯迅著作,而且還有諷刺獨裁統治的《動物農莊》(Animal Farm),有探討政府權力過分伸張、對社會所有人和行為實施壓抑統治的風險的《一九八四》,甚至有大量龍應台的書籍,市民可以隨意借閱。

審查風氣  屢見不鮮

然而,我們香港的學校圖書館竟然要莫名其妙地將這類書籍下架,教育局是否應該向市民交代一下,究竟要求學校下架這些書籍的原因是什麼?如果沒有要求,只是學校自行決定,那就更值得整個社會反思——為何這些世界名著、出色作家的作品,突然就不能被學生閱讀了?

某程度上,我能想像康文署公務員的心態,被審計、被批評,就採取自保策略,寧緊勿鬆,反正多做了又沒有後果,甚至會得到認可。但是,這種風氣給社會的信息實在非常不利,而且類似的情况已在社會上屢見不鮮——圖書館把書本下架、戲院把電影落畫、博物館把展品下架等等,只要有機會被人批評(即使批評可能是無中生有或穿鑿附會),都先自我審查以免招致麻煩。

這些情况亦會有連鎖反應:康文署把某些書籍下架,其他圖書館、書店或會擔心自身風險而效法。今天這些作家「過敏」要下架,有官員說魯迅都是「鼓勵上街」而不應在學校圖書館出現,明天、後天又會是什麼?

對香港有好處嗎

從歷史經驗可以知道,這些氛圍不會在某一刻自行停止。那種指控這、指控那的風氣,不管有理無理,如果每次都得到政府的正面回應,就更加不會停止。一個國際大都會、一個一直以來資訊自由流通的城市,連那點與政治無關的開放多元文化都要自我審查掉,這樣本身不正正就是向外傳播對香港不利的信息嗎?對政府常說香港要發展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有好處嗎?

目睹和經歷這些現象,不少市民都覺得感慨無力;而一些願意繼續為香港未來、為香港市民努力的人則動輒得咎,也覺得心很累了。這些風氣,對香港真的全無好處,何時才會抑止?

作者是民主黨主席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相關字詞﹕編輯推介 文摘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