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個月全世界其中一個最熱烈討論的話題,非ChatGPT莫屬。由於這是全球話題,很短時間內,各界人士都已經就ChatGPT的影響提出看法。同時在廣泛使用下,不少人對這個程式的長處和局限,已略知一二。哪些工種最有機會被ChatGPT取代,固然是很多人關心的話題;然而我更感興趣的是,社會如何看待科技怎樣取代甚至挑戰人類的整體想像和論述,以及在現時ChatGPT的技術下,它可能帶來什麼社會轉變。
人工智能意味着未知 易觸發人類焦慮
人類對電腦和人工智能技術的焦慮,一直都是普遍的創作主題,電影《2001太空漫遊》裏,電腦系統擔心被關掉,就反映出人們擔心人工智能會否擺脫人類操控。這種科技對人類的宰制關係,到了《22世紀殺人網絡》可說是到達頂峰。另外,《觸不到的她》裏面的情人,是比較接近當代的應用人工智能程式,也涉及仿人類的程式,是否可以像一般人一樣介入人的情感層面。
除了虛構故事,跟人工智能有關的事件,也是傳媒喜愛報道的題材。例如人類跟電腦下圍棋誰勝誰負,就很惹人注目,相關報道更會形容賽果為電腦是否勝過人腦的指標。大半年前,Google一名工程師指電腦程式跟他「說」害怕被關機,也成為各地新聞。
跟一般的科技、工具不同,人工智能往往意味着很多未知,容易觸發人們對未來的想像和焦慮。上月,香港大學率先禁止學生使用ChatGPT。那時候,香港社會還未深入討論使用ChatGPT是否構成抄襲。有人認為港大校方反應過敏,對新科技過於謹慎。的確,ChatGPT會衝擊一些以寫論文為主的評核方法。
我聽說過有大學教員建議,評核方法應盡量回到傳統考試,令學生在不能接觸互聯網的環境下接受考核,避免他們使用ChatGPT作答。然而這似乎是反應過敏的另一種體現,始終,無論有沒有ChatGPT,怎樣在互聯網海量資料的環境下,蒐集、整理、分析有用的資料,已經是工作上必不可少的技能。
由於人工智能技術應用廣泛,而且還在大幅發展,它意味着的未知,容易令人以一種對未來的空泛想像,來決定今日要怎樣應對。
科技的「供能性」
分析科技發展對社會的影響,我們很多時候會提及該技術的「供能性」(affordances)。簡單來說,供能性就是針對技術的某個環節,怎樣促進了人們哪方面的能力;而當那個技術環節被廣泛使用時,會產生什麼宏觀影響。例如電郵剛出現的時候,就純粹是傳遞郵件方便了很多;但是當電郵加上個人電腦普及,每個人都可以自己收發電郵時,漸漸地整個社會就不再需要那麼多秘書,而每個人管理個人文件和日程的能力都提升了。當然,這不是說電郵令秘書工作徹底消失,不過他們的工作變得更着重代表僱主跟其他人直接交涉的部分。
同樣道理,GPS(全球定位系統)是很簡單的定位技術,而隨着智能手機普及,每個人都能夠發放自己定位的時候,GPS造就了網約車平台Uber。這也不是說傳統的士會完全被取代,然而這構成了新壓力,要求傳統的士因應Uber難以做到的環節,重新定位自己的賣點。
AI素養將成重要課題
從大專教育角度看,20年前維基百科剛出現時,它引起的迴響也不少於今日的ChatGPT。雖然直到今日大家還是會強調,維基百科的事實內容不能盡信,惟無可否認,這麼多年來,它已成為多數人取得資訊的第一點,再往後進一步探討、核查資料。也因為維基百科,記憶、背誦在學習的重要性大幅下降,我們反而要求學生對更廣闊的事情有大概印象和框架,及在概念層面扣連事情的能力。
從ChatGPT的供能性來看,它對大專教育的影響,除了日後的考核方法外,還有幾點值得注意:
(1)隨着ChatGPT及其他人工智能程式普及,AI素養(AI literacy)將會成為重要課題。所謂AI素養,即是應該怎樣跟人工智能互動,以得到對自己工作和學習最大的幫助。當中包括認識每個版本的人工智能程式的運作原理和限制,以判斷怎樣修改課程,訓練學生其他方面的能力。
(2)在人工智能程式協助下,新知識的傳播速度會大幅縮短。例如我認識一些學習統計程式的朋友說,他們遇到學習困難時,ChatGPT給予的解答是十分具體。換言之,在人工智能程式輔助下,一些本來要7至10年才普及的新技術,可能只要3至5年就可以廣泛使用。換言之,面對新技術,如果一開始落後了,日後要急起直追就很不容易。
或擴大不同階級知識鴻溝
(3)是否能善用人工智能技術促進學習,涉及AI素養和英文能力。畢竟人工智能技術背後的資料庫,絕大部分是英文材料,例如ChatGPT以英文對答的內容,就比中文豐富得多。我們可以預計,本身較有資源了解AI素養和英文學習環境較好的學生,會比較有條件透過人工智能程式接觸更多知識,或透過使用人工智能程式,省下時間專注學習其他東西。社會階級構成的知識鴻溝,可能會更加嚴重。
在我寫畢此文的時候,ChatGPT母企OpenAI發布了GPT-4的功能。我們不能否認,人工智能技術還在不斷發展,每一個發展步伐都帶來一點未知。當然,教學機構特別是評核的部分,會重視穩定;而大學教育的理念,也比較重視一些經得起時間考驗的理論,多於追逐潮流。不過在科技發展面前,教者和學生一起面對新事物、共同試驗新的教與學、互相分享成效,也是一件有趣的事情。
作者是香港恒生大學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