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摘

行成於思毁於隨 天下寒士俱歡顏 ——國務院新班子的特點、工作和香港(文:劉銳紹) (09:00)

新一屆國務院領導班子出爐,一切如事前所料,未來觀察的將是新班子的具體表現和成效。其實,務實也好,現實也好,外界作出善意的預期之後,更重要是「觀看、官幹」(兩者諧音,很好記)。所謂「觀看」,乃指民間無甚影響力,只能觀察,並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配合;關鍵還是「官幹」。所以,從俗寄語「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毁於隨」(語出唐代韓愈《進學解》)。這樣才能應對不斷變化的時局,最後「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語出唐代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原意指安得廣廈千萬間,有屋可棲,這裏引伸為事事順暢、萬民同樂)。

(1)新班子與過去的異同

先旨聲明,這裏列舉是較細緻的觀察。外界已廣泛討論的角度,我不一概贊成或反對,在此盡量少提,為免人云亦云、鸚鵡學舌之嫌。

──外界(尤其是外國)觀察中國政壇,經常出現「團派」、「江派」、「太子黨」、「之江新軍」的說法。以第十二屆和第十三屆全國人大選出的國務院領導班子為例,由於當年的設計基本上是「10年兩任一代人」,所以還有點「胡(錦濤)溫(家寶)體制」的跨代影子。但到了今年的第十四屆人大,新的政府領導班子都在「習核心」的主導下產生。於是,即使過去被外界塗上某些派系色彩,也得在2012年後努力消減;與此同時,即使過去沒有「之江(浙江)新軍」或「福建系」(習近平曾長時間工作之地)的色彩,也可上升,一切「視乎表現和評價而定」。所以,「派系論」早已過時,外界宜從公認的實績觀察各人表現。

──從近年中央和地方的政務人事安排,可見一個不甚着迹但也算微妙的現象,就是軍工和安全工作的專才轉變跑道,進入政務系統。早年有趙啟正,原是核工業和航天事業的專才,後來進入政府系統,還擔任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主任,人稱「中國政府公關總管」。近年又有馬興瑞,原是航天科技和信息化專才,後來其最為港人熟悉的工作是深圳市委書記和廣東省長,現任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書記。再看今天4名新任副總理,有兩人本屬軍工科技專才:張國清曾任中國兵器工業集團黨委書記,後來才轉投地方政務;劉國中,炮彈系專業出身,後來鑽研金屬材料,多年前轉為政務系統。排在首兩位的國務委員,即李尚福和王小洪,更是學以致用,按本身專業置身領導層,主管國防和安全事務。

無論是轉跑道或專業專用,在中外政壇都不奇怪。這類官員的普遍共同點是,除了忠誠之外,還有講究實際效果的靈活性,以及處事程序的系統性,能在最大程度上落實政策意圖。再看今年中國軍費預算增加7.2%,公共安全預算增加6.4%(教育和科技經費增幅則各為2%);加上全國政協主席王滬寧強調政協委員也要發揚鬥爭精神(指對外),可見領導層認為「當前要務仍是抵禦外敵、保持內外穩定」為主,不可忽視。

──外界關注新領導班子缺乏中央政府的工作經驗(總理李強原是地方大吏,常務副總理丁薛祥長期在黨中央工作,張國清和劉國中都是由地方進入中央;只有何立峰是發改委前主任,屬中央部委領導)。也許,他們需要較長的磨合時間,惟相信不會有大礙,因為現屆從國務委員到中央部委的負責人,絕大部分留任本職或原有職務範疇,相信這可以保持施政穩定,也利於黨政進一步趨同後的效率。

(2)新班子未來的工作重點

──不用多言,經濟和民生是毋庸置疑的重中之重。去年中國經濟增長3%,略高於世界平均水平;但細看之下,去年下半年的多種數據比上半年減弱(在此不贅,各位可自行比對),倒是值得注意。不過,中國的防疫政策在去年底放開,經濟動力或將於今年逐步復常。未來的趨勢能否轉弱為強?既是新班子努力的方向,也是他們能否推動全國上下一起配合的考驗,有待觀察。

──至於國際關係,我倒不會過分擔心。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雖然步步進逼,但中國近期的態勢也有可觀之處。例如,美國要求日本和荷蘭在高端芯片方面抵制中國,但荷蘭副首相兼外交大臣胡克斯特拉(Wopke Hoekstra)最近與中共中央外事辦主任王毅會面後,有消息傳出荷蘭在美國的壓力下也會「擦邊球」,將與中國保持「某種層次的芯片貿易」。中國最近在協調伊朗和沙特阿拉伯的關係上又取得成績,還有消息傳聞習近平可能分別與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和俄羅斯總統普京對話。這些都是中國可以推動的合縱連橫策略。

更值得注意是,西方陣營眼看中國經濟困難多多,期望能在外交和經濟上遏制中國;但美國和歐洲多國的經濟都不算好(美國矽谷銀行事件是典型事例和信號)。經濟專家預期,中國和東西方彼此也在捱,看誰的韌力持久而已。

──基於此,中國能否準確掌握時勢和時機?能否內外結合、減少內耗?就顯得特別重要了,這更是新班子面對的一大挑戰。近期值得注意的動向是,忽然傳出蔡英文可能4月到美國去;果真如此,其刺激性肯定比美國議員訪台更甚。假如美國藉此進一步刺激兩岸關係,而大陸又沉不住氣,或有更大反應,勢必打亂新班子的經濟復常步伐;惟若對台海局勢任之由之,也不是北京願意容忍的。如何處理這些兩難問題?那就要拿出比對手高明的政治智慧和實力了。

(3)香港各方須懂「四合院精神」

──在兩會公布的國家機構改革中,不見傳聞的內務委員會和港澳辦隸屬關係的變動。我想,無論日後會否成為事實,在兩會中不見這些消息,乃屬明智之舉,否則肯定成為外國的焦點,掩蓋了國務院新班子、經濟復常和外交成績的報道。

至於港澳辦的位置是否由政轉黨,我看沒什麼大分別,因港澳辦歷來只是執行機構;中共中央港澳工作領導小組(前身是協調小組)才是更有權力的決策機構和工作班子。

──兩會期間,習近平等官員均提及香港的重要性,李強在記者會上也承認香港遇到「暫時的困難」,所以香港官民適宜在各自位置上多運用「四合院精神」。我以前提出的是「三合會精神」,即合情、合理、合法;現在看來不夠,還要多一個「合」,就是「合(乎)策(略)」,要講求操作性、可行性和持續性。緊記「行成於思毁於隨」,才能「天下寒士俱歡顏」!

作者是時事評論員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相關字詞﹕編輯推介 文摘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