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摘

疫後首份預算 「小政府」時代成過去?(文:李峻嶸) (09:00)

在2004/05年度財政預算案,時任財政司長唐英年強調政府要「嚴格控制」開支增長,並承諾將公共開支佔本地生產總值的比例控制在20%或以下。為了節流,唐英年當年提出要削減公務員編制。另外,19年前的預算案演辭中亦提出探討新的私有化計劃,還有要研究開徵銷售稅,以達到開源效果。

兩種對待財赤的態度

簡單地回顧唐英年任財政司長時的第一份預算案,是因為當下的環境與2004年是有相似之處。2003年初,SARS疫症令本身已被東亞金融危機重創的香港經濟雪上加霜。2004年那份預算案,正好與昨天陳茂波宣讀的預算案一樣,是香港疫後重新出發的第一份預算案。疫情等因素帶來經濟蕭條,所以19年前的唐英年和今天的陳茂波,都要處理赤字這議題。

顯而易見的是,今次陳茂波不像昔日唐英年那樣將焦點放在節流之上。除了維持公務員編制零增長這目標外,這份預算案沒有明顯為了節省經常開支而提出的措施。陳茂波更明言「節流是必須,開源更重要」。這跟往日唐英年的「先節流,後開源」論,有顯著差別。而在開源方面,陳茂波不像唐英年般提出要研議私有化和銷售稅這些對基層市民可能衝擊甚大的主張,而是認為應靠發展經濟來增加收入。

當然,陳茂波亦要重申特區政府不可能違反《基本法》第107條有關「力求收支平衡,避免赤字」、開支要與「本地生產總值的增長率相適應」的框架;但其預算案演辭又刻意提到「分析政府的財政狀况,不可只聚焦短期表現,而應該看整個經濟周期內的情况」。換言之,即使陳茂波預期2023/24年度政府會再有544億元赤字,也是沒有問題的。

兩種對待財赤的不同態度,反映了那個將「小政府」視為金科玉律的時代已經過去。以往政府將削支看成比起民生更重要,結果帶來貧富差距更嚴重、民生問題更棘手的教訓。民間的進步力量多年來不怕批判主流輿論,努力以不同方式挑戰政府的理財邏輯,也是這番轉變的原因。

消費券是燙手山芋

削支不是首位,卻不代表政府會在經濟走過最低谷之後,繼續原有的龐大開支。預算案公諸於世前,最令人關心的還是消費券。對政府而言,這實在是個燙手山芋。

對於收入不錯又穩定的市民而言,消費券是錦上添花,未必能帶來額外消費以刺激經濟。對基層市民而言,消費券或者是現金支援,則有雪中送炭的效果。但如果為消費券設下經濟審查,就算撇下審查的程序成本不談,亦會出現如何「劃線」的爭議。而且,如果政府以消費券來一次「精準」扶貧,又勢會引起那些反福利輿論(嚴格而言,這些輿論多只反對有經濟審查的福利,而未必反對全民性的福利,如公營醫療和公營教育)的強烈反彈。最後陳茂波選擇了繼續向全民派發消費券,但每人的金額減至5000元,大概是要減少來各不同視角的批判力度。

然而,除非經濟在今年能大幅反彈,而且真的能夠惠及基層市民,否則類似爭論在明年亦可能會再出現。因為縱使消費券或往日的「派錢」可被當成是非常時期的特殊措施,香港本身的勞動市場結構就是傾向資方利益,而社會保障制度仍未能全面為失業人士和開工不足者提供妥善保障。倘若香港有失業保險,或其他專門令失業人士或開工不足者可以得到應急錢的政策,派錢或者要求再派消費券的訴求,就未必會如近日那麼大聲。

倘漠視失業援助問題  受苦的仍是基層市民

危機往往揭示社會問題,而一個負責任的政府,理所當然地要去處理相關問題。今次陳茂波在連年財赤下仍然以「中間偏鬆」的方針制定財政預算,總算是汲取了過往經驗,知道如在此時此刻再是「削赤」優先,將製造更多民生悲劇。今番預算案以不少篇幅提到創科相關產業,以體現「有為政府」的角色,也是當政者明白到,政府在改善香港產業結構上應扮演更為積極的角色。

我當然希望這些產業政策能夠改善市民生活,惟政府在這一方面做得比不少鄰近地區的政府都要晚,也是事實。而我們很可能已因為起步晚而賠上代價。如果政府繼續漠視這3年來所揭示出香港缺乏失業保障及其他的民生問題,為此而要受苦的,還是那些經濟資源最少的市民。

作者是理大專業及持續教育學院社會科學、人文及設計學部講師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相關字詞﹕編輯推介 文摘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