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摘

發展局須兼聽則明 正視明日大嶼帶來的危機(文:陳可淳) (09:00)

「明日大嶼」造價達數以千億元、填海面積達1000公頃,關乎重大公眾利益,計劃亦由提出至今備受社會爭議,尤其是在近年連年財赤和經濟前景不明朗下,公眾諮詢更應開誠布公,廣納各界贊成和反對的意見,避免往後的財政或環境問題,既是負責任的做法,亦符合市民的期望。不過,發展局在1月下旬先被揭發早在去年12月下旬無對外公布下展開公眾諮詢,土木工程拓展署在今年2月初才首次就此發出新聞公報,雖然聲稱「歡迎公眾發表意見」,但現實似乎並非如此。

發展局言論  恐難助公眾理性討論

綠色和平與本土研究社於上周四發布《問題島途:從全球大型填海工程看明日大嶼計劃的危機》 研究報告,在諮詢期間提出建議,讓各界及公眾借鑑興建大型人工島的危機,亦歡迎當局以事論事回應。然而,發展局當晚於社交媒體發文回應,斥此為「立場行先」、「摒棄理性討論」,甚至指相關研究是「危言聳聽」,局方此舉恐反而難助公眾理性討論。

報告中有關「全球填海面積達1000公頃或以上的項目爛尾率近八成,只有一個項目工程完成」的結論, 是透過深入研究所得出,屬事實先行。團體為了提供更全面的事實基礎讓社會各界討論,遂透過從全球200多個有海岸線的國家或地區中,篩選52個與明日大嶼有可比性的大型填海項目,包括用途、規模等,花了一年多時間翻查各地官方文件、媒體報道及學術文獻來審視項目的現况作分析,撰寫成篇幅達5萬字的研究報告。

發展局回應指,討論香港以外的其他填海計劃是「選擇離題」,「香港過去的填海經驗已說明一切」。若當局細心閱讀研究報告,便會發現研究案例跟明日大嶼方案的相似度頗高,例如同樣定位為「未來綠色智慧城市」、成為「國際商業中心」、有助「改善市民居住質素」等。再者,當局曾在2020年立法會討論明日大嶼工程時,引用丹麥填海案例。而香港以往填海項目的規模及用途,跟明日大嶼截然不同,並不符合研究報告目的——審視全球與明日大嶼有可比性的大型填海項目——因此未涵蓋在內。

是次研究亦發現,全球與明日大嶼相近的千頃填海項目,所提出的「宏圖大計」皆難逃爛尾的結局。以韓國松島國際都市為例,其情况與香港相似,同樣以公私合營模式發展,並在短期內規劃多個核心商業區,但最終商業地供應過剩,大量土地空置,發展商更利用規劃上的自由度,發展利潤更大的私樓項目,令規劃願景走樣。最終,當地政府動用公帑為這個爛尾項目「埋單」,市政府其後更錄得財赤,工程亦延誤逾10年,令人擔心香港恐怕步韓國松島後塵——花大量公帑為明日大嶼「填氹」。

期望當局虛心聆聽  接納公眾意見

明日大嶼是本港史上最大規模的填海工程,民間團體多年來一直理性討論其利弊,除了耗時逾年審視世界各地大型填海項目的現况,用客觀事實向各界提出對明日大嶼的疑慮,更深入研究北部都會區具發展潛力、閒置或被用作違規作業的「快熟」棕地,撰寫研究報告,尋求明日大嶼的替代方案,為本港未來的土地發展提出具體意見。明日大嶼公眾諮詢僅餘一個月時間,我們期望發展局虛心聆聽及接納公眾的不同意見,以作出最符合公眾利益和有利香港發展的決定。

作者是綠色和平資深項目主任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相關字詞﹕編輯推介 文摘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