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文摘

欲窮大地三千界 韜光養晦看天時 ──從中美「間諜氣球」的動機、實力和策略談起(文:劉銳紹) (09:00)

最近中外關注的國際新聞,莫如中美之間的「氣球風波」(美國說那是中國的「間諜氣球」,中國說是「民用無人飛艇」)。此事反映中外古今各種對外關係的一個規律(但非定律)——勝負的結果是在實力上較量、過渡和演化出來的;道理、公義已非主要因素。基於此,策略成了實力強弱的轉化和調節器,識見則是策略的成敗關鍵。

忽然記起宋代劉過的詩《登白雲絕頂》:「欲窮大地三千界,須上高峰八百盤。」意指「欲窮千里目」者,實力就要「更上一層樓」,否則壯志只是空言。同理,要登峰造極,就要看準時機和路徑,而不是盲目衝鋒陷陣,就像清代俞萬春《蕩寇志》第76回所說:「你此去,須韜光養晦,再看天時。」故有今天標題。

(1)美國實力任性  政治大於軍事

──種種迹象顯示,即使中國氣球進入美國領空,容或的確探測到某些材料,但美國不會因此受到損害。一般而言,軍事設施都有防止泄密的電波干擾功能,高空探測的多是可供長遠研究和使用的天文地理資料,以及無傷大雅的民用電波。至於如何在民用電波中發現軍事資料,則需更精密和高端的技術。所以,美國也承認這個中國氣球沒有對美國國家安全構成影響。

不過美國實行小題大做、誇大其詞,其策略是利用此事引發國際政治發酵,製造更大的對華壓力。值得注意的是,美國官方也說「中國間諜氣球已不是第一次進入美國領空」;果真如此,那麼美國為什麼一直沒有行動,連消息都不向外透露,而這次卻選擇在國務卿布林肯訪華(美方版本)前夕公布呢?在在說明,美國的政治動機遠遠大於軍事考量,要從國際外交和輿論戰上加強對華攻勢;當它製造中國的更大困境時,就可以在談判上爭取優勢。

──美國即時監測中國氣球的動向,精準計算用導彈擊落的時間和地點,不會傷害地面上的美國人,亦可以讓氣球殘件墜落淺層水域,方便打撈,日後更可從殘件中分析中國的科技和軍事水平。這是美國拜登政府的「一石多鳥」之計,既用實際行動顯示實力,又顯示愛民,同時化解共和黨政敵指摘「對華軟弱」的攻擊。這是政治的奸詐,也是政治唯我所用的靈巧。

──從國際鬥爭和霸凌的角度看,美國的行為是任性妄為,但這又是國際政治的一種規律(再次強調不是定律),也是美國主宰世界的心態。且看1999年美國轟炸中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2001年美國偵察機在南海活動並發生中美撞機事件,反映美國的強權和「任性得起」心態。美方當年還評估,事件不會傷害中美關係大局。這次「氣球風波」同樣反映美國這種心態,但多了一點,就是在時移世易之下,美國在有意無意之間挑釁,旨在刺激中國非策略性的反應和行動,從而引發進一步內耗,在國際戰略上則加快政治和形象謀殺。中國面對如此情勢,務必冷靜和小心應對。

(2)中國不輸理而輸陣勢

──中國指摘美國反應過度和違反國際慣例,可以成立。以這次「氣球風波」為例,中國可以理解為:國際間互相偵察和刺探,乃司空見慣的常態,小菜一碟,小事一樁;美國沒有刺探中國情報的人造衛星和間諜氣球嗎?美國連盟友的情報都恒常地刺探,已是公開秘密。但國與國之間處理這類情報工作,多數以防禦為主,而不是破壞對方設施(嚴重的更可理解為宣戰,例如非法佔領別國駐本國的大使館)。這種外交文化有點像以前的「兩國交鋒,不斬來使」,惟美國這次卻擊落中國氣球,所以違反國際慣例。

不過所謂「國際慣例」,有用時是一種共識,沒用時是一個不響的屁。至於中國強調這個氣球是「民用和科研」,「進入美國領空是不可抗力的原因」(美國則指氣球仍可操作),至此已不是核心問題了。信則信,不信則繼續不信,因為這些只是宣傳戰的內容。

──此事反映一個弔詭之處,就是美國小題大做,甚至說謊,世人多信;但中國說謊則世人多不相信。這種不信任不斷積累,產生更嚴重後果,就是中國有時說真話(例如正面的國情),外界都不相信;更有甚者,就是連自己人(包括普羅大眾和體制內的人)都不相信。正面內容被視為充滿水分的宣傳和吹噓,負面內容則被視為避重就輕的隱瞞和卸責(如疫情和惡性事件的死亡人數)。這不是抹黑的描述,而是希望官方不要繼續迷信權力,以為掌握宣傳機器就可以凝聚民心。明乎此,才能同心同德。

(3)韜光養晦仍是適時之策

──毋庸否認,西方強國的壓力無時無刻存在,但如何應對和共存才是關鍵所在。鄧小平當年提出因應實際情况和發展速度的「三步走」計劃(第一步,到1990年,解決溫飽問題;第二步,到20世紀末實現小康;第三步,到21世紀中葉,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換言之,他計算中國要冒出頭來和主導世界,應是2050年左右或早一點的時候。他又提出「冷靜觀察、穩住陣腳、沉着應對、韜光養晦、善於守拙、決不當頭」的24字方針,還表明不挑戰美國利益和霸權地位,重點是加快提升中國綜合國力。其後,江澤民的「悶聲發大財」、胡錦濤的「全方位外交」,也是如此。眼前,這些都值得深思。

──大約10年前,這些主張出現爭論。一種意見認為中國已到「有所作為」的時候,而且美國眼看中國國力日強,也不再相信韜光養晦,所以中國不妨爭取主動、早點冒尖。兩種策略孰優孰劣,沒有定案,唯有讓事物的發展作答。時至今日,也許應該來一個檢視,有需要修正就及時修正。事實上,內地近期重新出現10年前的討論,指出進退有度是智慧,而不是懼畏;善於守拙、養精蓄銳、不急功近利,是策略,而不是懦弱。

──觀察近期中外關係,有點「外交小陽春」迹象,例如中澳關係、中國與中東國家關係等,甚至中美和中歐關係,也出現各自延後危機、以便部署的暫緩現象。所以,倒不如趁此機會多從實力和策略的角度思考,互借東風,進退有度。這樣,才可以「欲窮大地三千界」,盡得「韜光養晦看天時」之機。

作者是時事評論員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相關字詞﹕編輯推介 文摘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