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文摘

續論簡約公屋計劃的謬誤(文:邵善波) (09:00)

這屆特區政府承接前任的政策,在「過渡性房屋」之外推出「簡約公屋」,建議在未來5年內打造3萬間臨時房屋,讓一些居住環境惡劣、等着入住公屋的家庭,可以改善他們的生活條件。由於政府這次撥出土地的其中一個地點位於一個呎價高達2萬多元的地區,引起不少利益攸關者的激烈反對;社會及立法會對這計劃的關注,也引發多名政府高層官員強烈反駁。

感情還感情  道理還道理

在目前政治環境下,政府在立法會內取得這項目的撥款,就算有些嘈吵,都不會出現問題。正是因為這原因,社會更加有需要對政府提出的政策多作討論及探討,以「以事論事」的態度辨別是非,協助政府施政,積極及有效地監督政府施政。

政府這次動了真情,為數以十萬計正在輪候公屋的人着急,特別是十數萬個住在劏房的家庭,嘗試採取措施,於短期內,在他們等到入住公屋前改善其居住環境,這應該是值得社會讚賞的情懷。但感情還感情,道理還道理,讓我們細看、檢視這計劃的結構內容。

政府建議花約260億元,在5年內建造3萬個臨時房屋;這些房屋的使用期為5年,讓現在輪候公屋的家庭中的3萬個困難戶先行入住。假設是在這5年內,他們會獲派公屋單位。這就是簡約公屋計劃的功能與目的。

這計劃的預算,調整後約為260億元,這只包括設計及工程開支,還未包括基礎建設、行政費、可能超支,及7、8年後拆除這3萬個單位的費用。撇開這些考慮,即這計劃提出為了改善3萬個家庭在5年時間內的居住環境,為每個家庭津貼近87萬元,即每戶每年17萬元,這是合理地使用公帑嗎?以同樣的資源,有更好辦法去幫助這些人嗎?

簡單地說,如果按政府標準選出的這3萬個家庭,讓他們選擇在入住公屋前的7、8年內,每年可得到政府12萬元津貼,或讓他們乾等2、3年後,政府每年給他們17萬元津貼,去改善他們的居住環境,沒有人會選擇入住簡約公屋。當然,政府不會這樣做,理由是沒辦法保證政府的這個津貼,會被用在改善這些家庭的居住條件上。這是派發現金津貼福利計劃的一個結構性缺陷。

讓我們回到政府這政策的初心,回到計劃原來的基本目的上,即如何幫助正等候上公屋,特別是住在劏房惡劣環境的家庭,在他們漫長的等待上樓當中,改善他們的居住環境。

面對政府的方案,社會上提出幾個反建議。一個是租用酒店房間,這在疫情衝擊香港時,看來是一個可能的選擇,但現在應已不存在這空間。另外一個建議是以同樣的資源,向這些家庭提供租金補貼。這也很快被政府拒絕,理由是這做法不一定會解決他們的居住環境問題,反而會引起業主加租等反應。這些建議看來都有不同問題。

以為簡約屋可減劏房戶  一廂情願

首先,我們應該認清楚,方案面對的是十數萬甚至數十萬這樣的劏房戶。政府提出花費二三百億元,只協助其中的3萬戶解決其困難,這做法本身就是一個問題。其次,劏房的出現有其客觀原因,除了因為房價高及房租貴外,也有實際的生活需要。以相近的租金,很多這些家庭不是不可以在較偏遠地方,租到條件比較好的單位;但他們情願租住近市區中心、條件惡劣的劏房,不少是因為離上班地點近,可省卻交通費及時間。此外,子女上學也是一個重要的考慮原因。並且,以為安排了3萬個家庭入住條件較好的簡約公屋,就會少了3萬個劏房戶,是一廂情願的想法。很可能在這些家庭搬出後,這些劏房單位就會有其他家庭補上,劏房戶總數不會因此而有所減少。

啟德區計劃興建的1萬多個簡約公屋單位,可能不缺劏房戶願意入住;但在新界偏遠地區的簡約公屋,很可能就像現在的過渡房屋一樣,出現不少長期空置單位,沒有人願意入住。面對這些情况,政府以訴諸情感來為這計劃護航的「脫困數學」,亦未能回應這些質疑。假如花了近300億元後,還是有那麼多劏房家庭,還是有那麼多痛苦,政府又如何解釋呢?

方案問題的本質,是根本就不會有一個成本效益合理又有效的辦法,去解決一些家庭的短期居住問題。安家是一個長遠考慮,除了在特殊情况外,如剛到一個新城市,會有臨時安排的考慮之外,所有家庭都希望盡快有一個安定及長遠的住所。要解決劏房戶的困難,就應該盡快覓地,大規模加建公共房屋。但這一屆政府,與上一屆一樣,早已放棄這個努力,接受未來5年土地供應的短缺是無法解決的,因為這屆政府處理土地房屋問題的班子,基本上與上一屆一樣。

香港的房屋供求問題,早已走向「新加坡化」,即私人樓宇價錢飈升,已脫離大部分人的購買能力,不可能逆轉,政府大量提供公營房屋是唯一解決辦法,惟香港政府遲遲不願意接受這現實——不久前仍然提出要重建那早已不存在,或根本就沒有的「置業階梯」。香港人曾否有「入住公屋,到經濟條件改善後購買居屋,再有改善後購置私樓」這樣的一個階梯,本來就是一個問題。

處理房屋問題  首要放棄失敗者心態

對大規模開發土地,社會上提出不少建議及方案,這些建議難免都有大大小小的問題,如大量綠色地帶中可用的土地,缺乏交通及基礎設施,不可能很快就可以建造房屋。但這總比政府提出的「明日大嶼」及新界北部的宏大發展計劃,這些20多年都不可能見到一寸土地的計劃好得多。關鍵是,這些社會建議的問題並不是不可以解決,需要的是更大勇氣、擔當及魄力。

新範式基金會提出使用兩幅現成土地,即前南丫石礦場及沙嶺土地,以組裝合成建築法快速建造二三十萬個公屋單位,是一個可行方案,需要的只是政府的決心及擔當。如這屆政府真的希望為住在劏房的十數萬個家庭解困,為此更可以放棄效益成本的考慮,沒有理由不認真去考慮這些建議。

解決劏房家庭及數以十萬計等候入住公屋的個人和家庭的問題,方法是盡快讓他們上樓,這是最有效的扶貧辦法。他們需要的是一個長期及穩定的住屋,而不是一些臨時安排。這也是具體回應習近平主席去年7月1日香港講話要求的一個做法。香港缺乏土地是個問題,但不是沒有解決辦法。放棄失敗者的心態,是處理這問題的首要條件。

作者是新範式基金會總裁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相關字詞﹕編輯推介 文摘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