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文摘

TikTok新聞將成未來趨勢?(文:梁家權) (09:00)

一直以來,美國公司都主導着社交媒體發展,但近年TikTok的迅速崛起,改寫了整個版圖。今年初,英國牛津大學路透新聞研究所發表了「新聞、傳媒和科技趨勢預測2023」報告(註1),指出在全球青年人當中,正出現社交媒體的世代交替——facebook和Twitter等舊有平台逐漸喪失吸引力;而TikTok和Instagram等以視覺先行的平台,更受到青年人青睞。

具體而言,該報告訪問了全球270多間新聞機構,問及它們今年會否增加或減少使用不同數碼平台去發布新聞和接觸受眾,當中TikTok的「淨增加」數字(即「增加」減除「減少」)為最高,達63,之後是Google Search(52)、Instagram(50)、YouTube(47)等等。相反,facebook和Twitter卻錄得「淨減少」的情况,分別是-30和-28。換言之,社交媒體的世代交替,不局限於資訊接收者身上,也似乎開始在資訊提供者層面發酵。

傳媒進駐TikTok  吸引年輕受眾

事實上,隨着TikTok興起,近年不少新聞機構都陸續進駐這個平台。路透新聞研究所去年底就發表了另一份研究報告,調查全球44個新聞市場當中相對有規模的新聞機構,發現它們近半(49%)有定期在TikTok上發布內容。

不過,不同地域的傳媒差異相當大,例如在印尼、澳洲、西班牙、法國和英國等地,有八至九成傳媒活躍於TikTok;美國有七成多;但日本、南韓、意大利則只有三成左右(註2)。各大傳媒選擇擁抱TikTok的原因眾多,但共通的是,它們都想透過TikTok去吸納新一代新聞受眾,為新聞行業長遠發展打好基礎。

探索TikTok新聞的不同營運模式

不過,如同個人學習使用一項新科技一樣,新聞機構要完全駕馭新興數碼平台,同樣不是一蹴而就。新聞機構在學習製作和發布TikTok新聞的過程中,每每充滿着探索和實驗性質。上述研究就發現,現時傳媒主要採取兩種策略使用TikTok,分別是「以創作者為首」(creator-first)和「以新聞室主導」(newsroom-led)。

「以創作者為首」是指新聞機構會設立專門創作團隊處理TikTok新聞,並通常以青年員工作為領軍人物。由於他們正正是TikTok的活躍用家,故更能夠因應它的平台特質,創作符合受眾需要的資訊內容。研究以美國的《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和《洛杉磯時報》(Los Angeles Times)為例,發現前者認為「幽默元素是TikTok的部分基因」,故不斷嘗試以輕鬆搞笑手法包裝新聞內容,以迎合TikTok受眾的口味;而後者也招攬了一班藝術家、電影製作人、卡通師甚至木偶玩家參與製作TikTok新聞,目的亦是要提高資訊的趣味性。

傳媒須掌握TikTok「平台邏輯」

至於「以新聞室主導」的策略,則指新聞機構不對TikTok新聞作特別處理,而是視TikTok為整個新聞團隊其中一個發布內容的新平台而已。研究以英國的天空新聞(Sky News)為例,分析它如何將本身是電視新聞的內容,加以選取和略加編輯,放在TikTok上播放。其中,該機構發現某幾類內容最能吸引TikTok讀者,包括記者的現場報道、公眾人物訪問、突發新聞及直播新聞。

由於業界還在探索TikTok新聞的發展路向,要判斷哪個經營策略才是王道,為時尚早。但不論如何,新聞機構若要在TikTok上取得成功,必須摸清和適應這個平台的特性。在過去一段日子,許多學術研究已指出,當傳統新聞機構要開拓數碼平台,思維需由「大眾媒體邏輯」(mass media logic)過渡到「平台邏輯」(platform logic)。

以facebook為例,由於它的平台特性是着重用家互動(engagement),若新聞機構渴望突圍而出,其內容就需要配合這個運作邏輯。故此,過去多年,我們在facebook會看到許多新聞機構側重發布軟性新聞、名人新聞和具爭議的內容,因為它們往往能夠刺激討論和轉發。

迄今為止,大部分學術研究都集中在facebook身上,不過有關TikTok的研究已經開始湧現。例如,一篇去年發表的最新研究,分析19間來自美國、英國、法國、德國、南韓等地的媒體(註3)。結果發現,這些媒體在製作TikTok新聞時,經常利用各式各樣的視覺效果(例如sticker、gif、emoji、濾鏡)及聲音元素(例如環境聲、說話、音樂和混音)去呈現內容,這正正符合TikTok着重視聽享受的平台邏輯。另外,它們亦會在使用hashtag上落工夫,務求令內容更易得到推薦。

TikTok新聞的發展阻礙

雖然從現時情况推斷,TikTok新聞很有機會成為未來趨勢,但這個預測亦不無變數。首先,國際政治局勢會影響TikTok的生存空間。由於TikTok屬於中國公司,其發展會受制於中國與其他國家的關係。例如,印度在2020年就以國家安全為由,封禁了TikTok。

而近年中美衝突升溫,TikTok也被夾在兩國之間。早前,美國政府宣布禁止政府儀器裝有TikTok,而當地政界甚至有聲音要求進一步實施全國封禁。在歐洲,英國廣播公司(BBC)去年初進駐TikTok,「受惠」於俄烏戰爭報道,短短一年間就吸引了逾80萬追隨者,成績斐然。不過,最近一群BBC記者由於擔心被TikTok數碼監控,要求機構檢視與TikTok的關係。隨着TikTok的國際影響力不斷上升,相信將來會面臨更多發展阻力。

另外,雖然不少新聞機構希望借助TikTok的傳播威力,吸納年輕受眾,但它們其實對這個新興平台充滿戒心,尤其是TikTok充斥假資訊,新聞機構置身於這個環境之中,是否能夠透過報道真相來吸引讀者,同時保障自己的信譽不被拖累,是一大考驗。還有,亦有業界聲音擔心,「新聞TikTok化」的趨勢會將軟性內容凌駕於嚴肅新聞之上,因而有所卻步。

最後,數碼平台產業本質就是瞬息萬變,今日的贏家,明天可能就淪為輸家。若說早十年八年之前,大概亦沒有太多人想到曾叱咤一時的facebook今天會處於劣勢。故此,就算TikTok有朝一日可以取代facebook,其優勢可以維持多久,也是一個未知數。

註1:Newman, N. (2023). Journalism, Media, and Technology Trends and Predictions 2023. Reuters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Journalism, University of Oxford.

註2:Newman, N. (2022). How Publishers are Learning to Create and Distribute News on TikTok. Reuters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Journalism, University of Oxford. 

註3:Vázquez-Herrero, J., Negreira-Rey, M.-C., & López-García, X. (2022). Let's dance the news! How the news media are adapting to the logic of TikTok. Journalism, 23(8), 1717-1735.

作者是香港樹仁大學新聞與傳播學系助理教授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相關字詞﹕編輯推介 文摘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