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文摘

簡約公屋——熱血的政策 仍需冷靜設計(文:林緻茵) (09:00)

簡約公屋可謂本屆政府的標誌政策之一,特首在施政報告提出這個構思後迎來一片掌聲。房屋局交出初步計劃時,輿論卻隨即逆轉,不少人質疑簡約公屋造價高昂,欠缺成本效益。政府在未有細節的情况下,以一筆過形式向立法會申請逾300億元撥款,有議員甚至直言難以支持。

簡約公屋項目可謂完善選舉制度後,行政立法之間一次罕見的「大辯論」。面對各方批評,特首近日有感而發,把討論由技術問題提升到政治層次,指冷冰冰的數字並無計算劏房戶苦况。就算我們都同意這個前提,不再糾纏於每個單位的平均成本,也不代表政策討論就此可以暫停。

簡約公屋KPI  竟不計入住率

簡約公屋的出現,是源於公屋供應在未來10年會「頭輕尾重」,一般申請的輪候時間需要5.6年。目前香港仍有不少人住在劏房等不適切居所,簡約公屋是為了讓市民在等待搬入傳統公屋時,有一個較好的居住環境。換言之,它的政策目的是「盡快改善不適切居所住戶的生活環境和質素」。

要達到這個目的,前提是有人願意入住。但有趣的是,施政報告量度簡約公屋成效的KPI(關鍵績效指標),卻竟然只有落成量和落成速度,而沒有入住率。簡約公屋屬一項過渡措施,並非長期的社會房屋供應,只以落成量和落成速度衡量它的成效,並不合理。可見有關指標的設計,未有充分反映政策目的。

公共政策的因果機制

從公共政策設計的角度而言,KPI並不能取代嚴謹的因果機制(causal mechanism),即政策問題(policy problem)的成因與政策回應(policy response)之間的關係。若跳過了這個思考環節,我們就不能確保政策的設計能夠達到預期效果,KPI的準確程度亦會受影響。

近日社會的討論正是提出了兩個因果推論問題:第一,為何簡約公屋是解決政策問題的最佳方法?第二,政府的政策回應(「興建簡約公屋」)及政策目標(「盡快改善不適切居所住戶的生活環境和質素」)之間,仍然欠了一塊——到底有幾多居於劏房等不適切居所的人,願意搬入簡約公屋?

就第一個問題,當局主要以及時性(timeliness)支持其政策。但外界提出的論點,除了政策的成本效益(cost-effectiveness)外,還涉及其問責性(accountability)、可預知性(certainty)等等。在第二個問題上,房屋局嘗試透過政策設計,提供入住簡約公屋的誘因,包括優惠的租金水平、較好的居住環境、申請者可繼續保留輪候傳統公屋的位置和資格。不過,對於正在輪候公屋的劏房戶而言,他們實際上是否覺得吸引?他們考慮搬遷的因素是什麼?就此,各方已提出了諸如交通、搬遷成本、子女就學等因素。當局有否先通過一些經常接觸劏房戶的社會團體,或在公屋輪候冊中取樣,以蒐集一些客觀的數據和意見,進一步說服公眾?這些數據對於如何提升簡約公屋的配套,以及設計營運機構的服務框架,亦有實質幫助。

除調查數據外,議員近日亦提出了一些可供估算的數字,例如各個過渡房屋項目的入住率,以及過渡房屋住戶中有多少是來自公屋輪候冊。如果來自公屋輪候冊的住戶佔比不過半,我們可以預視簡約公屋有相當單位會一直空置。

特首近日的回應,雖然以一個有血有肉的方法重申簡約公屋政策目的,但外界的疑問,並非針對其政策目的及背後良好意願,而是政府對整個計劃過於樂觀。

政策設計與需求之間的錯配,往往是政策失誤的成因,尤其這樣大規模的政策,要考慮的不會只有「及時性」一個角度。對於怎樣避免最壞的情况出現,政策設計者不能沒有準備。若簡約公屋建成後,當局需要花更多人力物力才能提高入住率,屆時社會亦別無選擇,只能繼續為設計上有誤的政策投入更多成本。立法會工務小組最快明年1月審議簡約公屋項目,房屋局除了交代更多與建造成本相關的細節外,也應該特別就如何確保入住率公開更多具體數據。

政策要快  但如何確保有制衡?

除了政府內部能否審慎設計政策外,政策過程中來自議會的制衡,也是確保政策質素及問責性的重要環節。從議會與政府在簡約公屋一事上的互動,足見完善選舉制度後,議員在監察施政、為公共財政把關上的困難。

這種困難,部分是源於本屆政府對於速度的重視——要是政策原意正確,就應該盡快執行。另一部分的原因是源於議員角色定位:過去,建制派和反對派的角色定位明顯,建制派要盡量支持政府政策,反對派提出了反對意見後,如政府堅持去馬,反對派就不需要為政策成敗負責。

但在新制度下,議員和政府既不是對立關係,卻又不屬於管治班子一員。簡約公屋屬民生項目,亦是政府在中央要求解決房屋問題下所提出的政策,議員就算對細節仍有不滿,亦難以投下反對票。若議員投下贊成票,他們就要對公帑運用及政策成敗負上一定責任。假如政府最終堅持以一筆過形式申請撥款,贊成的議員也要為他們難以逐一監察的龐大開支負責。

完善後的政治制度,雖然突破了正反對立的行政立法關係,加強了議員對於施政的承擔,但關於如何在「愛國者治港」下重新建立實質的制衡,還需探索。新政府着重為市民排難解憂,未來仍有多個涉及民生的項目(例如關愛隊),簡約公屋只是首批出台的政策。不過,民生項目有別於防疫等強制性(coercive)政策措施,市民不願「領情」,就達不到政策目的。

作者是公共政策顧問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相關字詞﹕編輯推介 文摘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