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文摘

從2021年人口普查看施政報告(文:周永新) (09:00)

施政報告發表後,公眾討論焦點在房屋和人才兩方面,安老和醫療有關措施也因疫情受到公眾關注。這幾方面都是近年浮現較尖銳的社會問題,爭議亦較大。房屋不用說了,劏房問題迫在眉睫,李家超怎可不提出一些紓緩方案?李家超要「搶人才」,間接承認香港近兩年人才流失嚴重,倘沒有新血來港,香港經濟將是一潭死水。隨着今年初第五波新冠疫情爆發,安老和醫療服務的弊端表露無遺,李家超若不來一次大改動,難道要等死多一萬幾千病人才做事?

短期效果不足持  改革須從長遠分析

李家超提出的改革方案,能化解房屋、人才、安老、醫療等方面的問題嗎?社會問題並不是一下子湧出來,多是積存了一段長時間。所以要評論李家超改革方案的成效,不能單看短期效果,還須從長遠角度分析,否則提出的措施就算可以紓解眼前難題,很多時只是治標不治本,長遠發展下去,更可能導致政策走向錯誤方向。

筆者發覺,今年政府沒有着意宣傳和解釋2021年人口普查結果。其實這10年才做一次的人口普查(10年的中間進行中期人口普查),統計數字對政府制訂政策不僅起着關鍵作用,也是了解香港社會變遷的最佳參考資料。筆者從《2021年人口普查簡要報告》輯錄一些與房屋、勞動人口、安老、醫療等方面的統計數字,並用以比對李家超在施政報告提出的改革措施,以下是筆者的觀察。

首先,李家超提出任內要推行的房屋措施,包括在5年內興建3萬個簡約公屋、公屋輪候時間4年內由現時的6年降至4.5年、興建的公屋單位面積不少於26平方米、公私營協作、公屋提前上樓、採用組裝合成興建公屋等,針對的明顯是現在9萬多間劏房單位及公屋輪候時間過長的問題。李家超對於自己訂立的目標,看來他有信心完成;但就算成功解決眼前難題,他訂立的公營房屋政策又是否走向正確方向?

人口增長緩慢  家庭住戶數目卻增

翻看去年人口普查統計資料(見表),其中一些關於人口增長和結構的數字,對政府制訂公營房屋政策,應極具參考價值。

(1)香港人口增長看來十分緩慢,2021年前的10年間,增加的人口不到40萬,近幾年人口數目更停滯不前,箇中緣由不在這裏細表。展望未來,筆者看不到香港人口有大增的理由,也就是說公營房屋需求只會平穩上升。

(2)過去10年人口增長雖緩慢,但家庭住戶數目卻增加了30萬,每戶平均人數由2.9降至2.7。簡單來說,市民對房屋的需求主要來自分戶,並非由於人數增加。

(3)香港家庭住戶結構過往以「核心家庭」(即夫婦及未婚子女)為主,但這種情况已為一至兩名成員的住戶所取代,去年數字是佔總戶數的48.9%,而單人住戶更多達兩成。香港家庭這麼細小,實在叫人吃驚!傳統觀念上,這種只有一兩名成員的住戶,又怎可稱為家庭?只可算是居住的地方。

李家超提出的房屋措施,或可止「一時之咳」,但面對人口不會大幅增加、家庭住戶愈來愈細小的情况,政府的公營房屋策略又應如何迎合這種趨勢?還望李家超深思。

其次,施政報告發表後,公眾討論最多的是政府「搶人才」:(1)對於政府能否搶到所需人才,公眾多有疑問,雖李家超不斷解說香港本身條件(DNA)是如何「靚」,但高端專才自有其考量,香港是否就是他們首選?(2)香港需要專才,公眾的疑問是李家超為什麼不先挽留本地培訓的人才?而且外地專才決定是否來港前,相信他們會問,香港的專才為什麼要離港?港府不着意挽留本地專才,就算他們來港找尋機會,日後會得到政府珍惜嗎?還是「用完即棄」?

勞動人口停滯不前  老化嚴重

其實香港需要的,並不限於年薪以百萬元計的專才,只要看看去年人口普查數字,香港差不多每個行業都缺乏人手。去年人口統計顯示,香港在過去10年,勞動人口數目近乎沒有增加:男性勞動人口維持在190多萬,女性增加了約20萬,但主要是來港定居的婦女,近兩三年,這類因家庭來港定居的婦女已大幅減少。

香港勞動人口亦出現高齡化現象,年齡中位數從10年前的41歲升至去年的43.9歲。可喜的是,曾接受專上教育者的比例,從10年前27.3%升至34.6%。

總的來說,過去10年香港勞動人口數目保持穩定,且有高齡化趨勢。因此,李家超要做的並不單是搶高端專才,而是想辦法確保香港有足夠人手維持社會運作。這樣高端專才來了,也不會發覺香港原來是個千瘡百孔的社會!

「重治療輕預防」弊端處處  李家超撥亂反正

最後,施政報告提出的民生改善措施中,相信最徹底和根本的改變,應是成立基層醫療健康管理局,並推行為期3年的慢性疾病共同治理先導計劃。香港「重治療,輕預防」的醫療政策,在今年初爆發第五波疫情時,積習的弊端明顯不過,也揭示安老院舍服務如何不濟。現在李家超撥亂反正,重新強調預防醫療的重要,不僅長期來說可以紓緩公立醫院的過分擠逼情况,且可減低長者對院舍服務的需求。其實,以醫院為中心的治療方式早為有識者詬病,現在李家超拿出勇氣,改以社區為中心的預防策略,無論將來推行是否順暢,李家超的功勞不可沒。

再者,香港人口高齡化的速度,比預期更似海嘯來襲——10年前,65歲及以上人口的比例是13.8%,去年急升至20.5%;加上老年人口中,佔了30萬是獨居或兩老住戶,無論政府如何增加安老院舍數目,看來都無法滿足需要照顧長者的需求。所以以「預防為重,社區為中心」的策略,是走對了路;如何落實,要看未來成立的基層醫療健康管理局的作為了。

李家超施政「以結果為目標」,提出的民生改善措施,相信在他任期內可看到成效;惟長遠而言,政策的制訂必須依隨人口和社會變遷的定律,這樣市民生活才可更上一層樓。

作者是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榮休教授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相關字詞﹕編輯推介 文摘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