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文摘

請辨畫船旗上幟 莫向佳人枉鞠躬 ──低斟淺酌中共二十大的中外關注點(文:劉銳紹) (09:00)

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正在北京舉行。無可質疑,這是全球注視的重要會議。這次會議不單主導中國未來的走勢,也將影響國際格局走向。所以,值得關注。

不過這次會議的重點將在稍後時間才出現,因外界最關注的是會議結束時才有答案的人事安排。所以本文只就眼前可見的一些情况作觀察,說不上什麼分析,頂多只是適應眼前話題的低斟淺酌,甚至只是輕談淺唱而已,毋須認真看待我這些野語村言。

(1)局勢大定  已無其他懸念

──即使在二十大揭幕之前,外界(尤其是西方世界)還有很多傳聞,例如「習近平被軟禁」,或者他要「作出妥協,以換取第二度連任」。但如今事實顯示(其實很早就可以看得出來),他的領導權沒有動搖,反而更加牢固。外傳這次大會將修訂中共黨章,進一步鞏固習近平的地位,很快就會得到驗證。

這裏反映一個如何觀察中國形勢的問題。外界儘管有自己的看法和願望,但不宜把看法和願望與現實等同起來,並把許願式的內容視為必然的發展軌迹。果真如此,就忽略了中國的獨特元素,從而出現觀察和判斷的偏差。至於中國的獨特元素是什麼?則是茲事體大的問題,容後再談。

──眼前形勢將繼續由習近平領導和主導,那麼新一屆的黨政高層如何安排,已變得相對次要了。因為無論新的政治局及其常委會怎樣組成、誰將成為下任總理、誰是其他重要機構的負責人,都是執行習近平政策的各單位領導人,而不會出現「政出多頭」的現象。

這令人想起任劍輝、白雪仙戲寶《再世紅梅記》中「觀柳還琴」的兩句歌詞,成為今天文章的標題:「請辨畫船旗上幟,莫向佳人枉鞠躬。」用在這裏,只是用通俗的比喻,讓普羅大眾更容易了解形勢而已,並無任何傾向,請勿過分解讀。其意是,畫船之上已清晰可見是誰的旗幟,更沒有其他「佳人」存在,所以如果還向其他「佳人」鞠躬的話,那就是枉然徒然,拜錯廟和求錯神了。眼前並不存在這種情况。

──其實這也反映西方世界一個長期的盲點(內地稱「誤區」),就是用派系鬥爭角度觀察中國政治。這類情况過去確實存在,但已是過去。即使習近平2012年上台後,外界仍以「江(澤民)派」、「(共青)團派」、「清華(大學)幫」之類的名詞來形容中國高層權力分佈,但很快就變得模糊了。

事實上,無論哪一名高層領導曾被視為什麼派,惟如果繼續維持其「派系」色彩的話,那就不可能再存在了。所以,當時很快就有人指出,如果說「派」,那只一個「習派」。這不是外界說的「太子黨」,也不是純粹「之江新軍」,因為「太子黨」中的薄熙來已成為階下囚,「之江新軍」也不是所有人都一帆風順,有個別人士還要下馬。在這些過程中,難以歸納原因,留下來的都是圍繞在習近平及其政策周邊,並不斷鞏固「習核心」的官員。所謂派系,已不能存在了。

(2)開幕當天中外觀察焦點不同

──中國的焦點當然集中在習近平的報告上,但外國另有重點。其中一點是:誰人沒有出席?例如江澤民、朱鎔基、羅幹等;至於同樣沒有出席的王岐山,則因為剛外訪返國,應在履行防疫措施。

據中共慣例,在這類重要活動中,曾任政治局常委的前領導人一般都會出席;如不出席,外界一般解讀為健康欠佳或行動不便。至於因為「有問題」或要「顯示某種姿態」而缺席的,情况較少出現。無論怎樣,外界無法得知,也無法猜測原因,倒不如關注另一個更實際的問題,就是外傳「老人幫」或「老人干政」的情况是否存在?

在二十大舉行前,外媒曾傳出「一批老人家不滿習近平」的消息,並稱他們提出各種平衡權力的要求。但如今可見,105歲的宋平也坐着輪椅出席開幕活動;其他耄耋的前領導人,亦不可能形成像1980年代的「老人幫」或「八老治國」的能量和形勢。所以,絕不能憑空或憑意願分析中國形勢。

──外界關注的另一個焦點,是習近平宣讀的內容並非報告全文,而是精簡版本。那麼,什麼內容被「精簡」?外媒一般認為,這樣精簡「一定有其含意」。那麼,背後的含意又是什麼?

這些問題都沒有答案,因為精簡的原因可以是多樣的。例如涉及台灣的部分沒有宣讀「九二共識」,涉及香港的部分沒有宣讀「防範和遏制外部勢力」,可以解讀為「人所共知,不需重複」,也可解讀為「為免敏感,乾脆不讀」。但無論如何有一點是必定準確的,就是以文字全文和日後的具體行動為主。如果只拘泥於報告中的個別環節,只會失焦。

(3)中共黨大會的今昔對比

──外媒認為,出現上述各有話說、各自解讀的原因,是這次大會可採訪的內容和機會少了,所以只能按照各種蛛絲馬迹做文章。外媒還從習近平的報告中哪一個詞彙出現次數較多,分析動向和輕重,這反映資訊多寡和各取所需的問題。

中國可解釋這是疫情下的特殊安排,惟對比過去,現在的氣氛至少與1980年代改革開放的時期不同。1987年中共舉行十三大,新上任的5名政治局常委,在圓形的記者會現場繞行回答問題,與記者近乎零距離,趙紫陽還回答了很多各界關心的敏感問題,這肯定是外界希望重現的氣氛。

──整體而言,這次大會將是平穩而傳統的會議,各種既有的政治文化都繼續存在,包括用掌聲來衡量反應的慣性。其實,會議的實質內容才是最值得關注和研究,但不知何故,還有人以掌聲次數及掌聲的強烈輕重,作為衡量反應和宣傳的重點。眾所周知,台上聲線提高幾度,台下代表馬上識做。倘若還以掌聲作為指標的話,又怎能顯示創新的局面,及與時俱進的時代步伐呢?

上述分析建基於客觀情况,實事求是,不存在什麼傾向,同時限於篇幅,所以還要看日後的發展了。

作者是時事評論員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相關字詞﹕編輯推介 文摘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