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文摘

鄉郊工業搬遷背後的跨部門協調問題(文:林緻茵) (09:00)

不少老字號的鄉郊工業,例如廣受關注的志記鎅木廠、德保雪粒及悅和醬園等,因處於新發展區而面臨收地的壓力。隨着古洞北、粉嶺北及元朗南等計劃的收地工作陸續展開,本港即將進入收地高峰期。過去,香港的城市發展主要依靠新界土地作為緩衝,這些城市後勤用地涉及多個行業和產業鏈;而當新界土地也逐漸被規劃為新發展區後,土地發展與鄉郊產業鏈之間的矛盾,將會在未來幾年逐步浮現。假如處理不善而令這些作業「斷纜」,整個城市的運作會受影響。在管治層面上,是否有方法避免收地的矛盾愈演愈烈?

鄉郊工業的經濟價值

根據規劃署在2019年公布的《新界棕地使用及作業現况研究》報告,有經濟作業的棕地面積約1414公頃,當中600多公頃位於新發展區。一般倉庫或貯物、建造業、物流業3種作業,共佔棕地面積約六成。鄉郊工業也屬於棕地上工業的一種,涵蓋食品加工、製冰、紙類製品加工等。根據2019年數據,鄉郊工業和一般工場各佔棕地面積約2%。

這些鄉郊工業為數不多(2019年時有59間,提供約1500個職位),它們未必是經濟價值很高的作業,但對於城市運作卻是必須,例如德保雪粒的市場佔有率約三成,是本港餐飲和工業用冰的重要供應商;部分老字號品牌如悅和醬園經營差不多一個世紀,足證這些香港製造品牌有一定市場。近來已有團體指出,鄉郊工業佔地約23公頃,面積與一個維園相若,要重新覓地搬遷並非不可能。

發展局長形容:在政策上政府過去一直「有多條腿走路」,包括改善賠償機制和行政程序;會主動找出棕地上個別對香港經濟發展特別重要的作業,加強協助;推出短期租約用地,長遠而言也會發展多層工廈容納棕地作業。這些政策能否滿足作業者的需求,很成疑問。

在收地過程中盡早與持份者溝通,是對政府最基本的要求;然而有受影響的作業者卻指政府至今仍未接觸他們。其次,以古洞北和粉嶺北新發展區餘下的收地工作為例,政府未必需要一次過收地;對於未有合適搬遷方案的作業,應以更有彈性的方法處理。

「多條腿」怎樣走路? 前後如何協調?

就發展多層工廈的長遠構思,規劃署曾透過問卷訪問3420名持份者,只有約一成人表示其作業適合搬遷。在這一成人當中,大部分人選擇「產業園」,較少人選擇「特別設計的多層樓宇」。會得出這個結果,相信其中一個原因是棕地上有不同類型作業,物流業等較難在廠房中營運;另一原因,是受訪者當時未肯定政府會提供哪些誘因和支援,讓他們搬遷至特定地點。

觀乎近期受影響的鄉郊工業,他們並非完全抗拒搬遷,但在租務層面上卻無法放下心頭大石:第一是租金,鄉郊工業盈利不高,他們過去在棕地上營運的成本較低,未必能承擔更高租金;第二是租期,如果租期太短,沒有人會願意重新投資設廠;第三是設施的管理和附近配套,以冰廠為例,製冰涉及大量水電和完善的運輸配套,較難搬上一般工廈。

作業者表示,如果政府真的有心發展多層工廈,這些設施的管理應由政府主導,以確保入場條件及提供的配套能夠滿足他們需要。同樣缺地的新加坡,也是透過「騰籠換鳥」的方法,將舊工業區重建成高密度工業邨,以騰出部分土地興建房屋。工業邨的廠房經特別設計,例如每層負荷量較大;對於獲優先編配重置的作業,新加坡政府亦會提供優惠租賃及購買條款,租賃期最長可達20年。

以香港過去發展工業邨的經驗,政府絕對有能力發展這類型工廈;但這些僅存的鄉郊工業能否繼續發展下去,視乎兩個層面的協調工作——第一是短期和長期的協調,第二是跨部門在產業政策上的協調。

就短期及長期的協調而言,多層工廈的發展速度,能否承接需要搬遷的工業,讓他們做到無縫交接?鄉郊工業數目不多,近幾年卻是收地的高峰期,不少廠房都需要鬥快覓地。長遠上樓政策仍未出爐,根本無法滿足短期需要;到工廈終於建成時,仍在營運的工廠恐怕已經所餘無幾。短期的措施能否配合長遠的上樓政策,將考驗相關部門在個案管理(case management)上的能力。

除了個別作業的搬遷安排外,今天更值得我們討論的是,政府如何透過規劃和批地推動產業多元化,這就涉及其跨部門協作的能力。發展局指會主動找出值得協助的作業,但當局是按怎樣的標準,決定哪些作業值得幫助?

能否跨越部門間界限  影響市民對施政觀感

哪些鄉郊工業已經式微、哪些必須保留、哪些需要上樓、哪些要升級轉型以另一種模式運作(例如把部分包裝工序搬到工廈),牽涉香港的產業政策。政府不能只視他們為「商業運作」,純粹透過賠償解決,或把另覓經營地點簡化為市場行為。

至於如何讓規劃配合產業發展,並非只靠發展局就可決定。既然本屆政府已經增設了副司長職位,理應更有能力作跨部門協調。鄉郊工業重置問題,可透過跨部門委員會專責處理,在先決定產業政策的前提下,判斷哪些工業可獲優先編配重置,執行工作可由發展局負責。

本屆政府特別重視跨部門協調,鄉郊工業重置,正是發揮跨部門協調能力的時機。政府能否跨越部門界限,是影響市民對施政觀感的重要因素,否則施政報告有再多的好政策,都無法抵消市民面對協調失誤時的無力感。

作者是公共政策顧問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相關字詞﹕編輯推介 文摘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