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文摘

約翰遜繼任者的素描像(文:田德文) (09:00)

7月7日,英國首相約翰遜宣布辭去保守黨領袖職務。按照英國政治體制,保守黨選出新領袖後,將代替約翰遜出任英國首相。造成約翰遜辭職的直接原因,是其政府成員聯手「逼宮」,兩天內逾50名官員辭職。上次出現類似情况,還是「大蕭條」期間的1932年,當時執政的首相麥克唐納在工黨分裂的背景下,曾遭遇11名大臣辭職的窘境。

據英國媒體報道,約翰遜辭職後,保守黨內部派系鬥爭趨於白熱化,多人有意競選這個約翰遜所說的「世界上最好工作」。從現在情况無法推測哪名幸運兒會成為繼任者,因為目前並沒有眾望所歸的人選。但是這名繼任者的大概輪廓,還是可以大致勾勒一下。

繼任者將比約翰遜更「正經」

原因很簡單,保守黨內現在沒人比約翰遜更「不正經」。他是史上最非主流的英國首相,一是從外觀到內涵上都具濃厚的「特朗普色彩」。這名牛津大學畢業的高材生不僅金髮蓬鬆、衣著隨意,而且非常敢於「反潮流」,完全不符合保守黨政客的形象。

二是私德不佳。約翰遜在任期間醜聞不斷,其中最惹眾怒是違背自己發布的新冠疫情禁令群聚飲酒,以及用政黨公款裝修自己住宅。

三是謊話連篇。這次約翰遜被搞下台的導火索,是他試圖包庇自己的親信平徹(Chris Pincher),此人是約翰遜任命的保守黨副首席黨鞭,主管議員忠誠與風紀,惟平徹被揭發在酒店裏「猥褻」兩名男性,經查並非「初犯」,上任前就曾有類似劣迹。約翰遜對此一度謊稱毫不知情,推卸失察之責,而且出事後還曾以證據不足為平徹辯護。

因此,約翰遜的繼任者一定是一名更注重儀表談吐、講究私德風紀、更為典型的保守黨政客。「紳士風度」是英國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不能棄之如敝履。這名繼任者上台後,一定會大談英國維護西方價值觀的重要使命,站在道德制高點上指手畫腳,因為這是盎格魯撒克遜自由主義文化傳統的慣常做法。

但與此同時,這名繼任者在涉及英國國家利益的問題上還是會「靈活務實」,因這是英國政治文化另一種傳統。「沒有永遠的敵人,也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這句人盡皆知的名言出自英國保守黨前首相迪斯雷利(Benjamin Disraeli)之口不是偶然的。回歸這種兩面性的政治傳統,可能會使英國於一段時間內在國際上製造更多爭吵。

繼任者難改英國頹勢

回顧約翰遜當政兩年多的歷程,他最大的成功是帶領英國與歐盟簽署脫歐協議,終結4年的拖延,對英國和歐盟而言都是一種解脫。但當時由於急着要達成協議,在北愛爾蘭問題上做得不夠紮實,導致現在英國與歐盟還在不斷扯皮。

在國內經濟、社會政策上,約翰遜延續了前首相卡梅倫以來的保守黨執政理念,不斷修正新自由主義的弊端,強化國家職能和責任,推出的舉措基本上中規中矩。但是應該說約翰遜「官運不佳」,一是在任期間遇上新冠疫情,約翰遜政府幾次在抗疫和「躺平」之間搖擺,搞得國內怨聲載道。二是遭遇烏克蘭危機,約翰遜政府在「拱火遞刀」方面表現搶眼,惟危機的外溢效應很快就波及英國,助推英國能源價格暴漲,5月份按年通脹高達9.1%,遠高於法、德等歐洲大國,國內民怨沸騰。三是遇到蘇格蘭分離運動再起風潮,蘇格蘭議會提出要再次舉行脫英公投,深層原因是要回歸歐盟。約翰遜政府予以斷然拒絕,但此事持續發酵已成定局。

在所有這些問題上,指望約翰遜的繼任者力挽狂瀾都是不現實的,因英國的頹勢絕非始於約翰遜當政,而是歷史發展和世界變化所決定,憑藉一己之力改變時代大趨勢是誰都做不到的。

繼任者將緩和英歐關係

約翰遜政治生涯的沉浮,是與英國脫歐緊密聯繫在一起。約翰遜的父親曾任歐洲議會議員,青少年時期的約翰遜比別人看到更多歐盟內部弊端,對這個大型官僚機構的厭惡與日俱增。2016年英國脫歐公投期間,約翰遜積極呼籲選民支持脫歐。公投後,出任外交大臣的約翰遜堅決反對文翠珊政府與歐盟達成的脫歐協議,主張英國應不惜以「硬脫歐」方式確保「重新獨立」,最後甚至為此辭職。

由於約翰遜始終是英國主張脫歐的鷹派人物,他的繼任者為表現改弦更張,上台後肯定會積極緩和與歐盟的緊張關係。

歐盟前英國脫歐談判首席代表巴尼耶表示,約翰遜辭職將開啟歐盟與英國關係的新一頁。約翰遜的繼任者,會把緩和因捕魚權糾紛及AUKUS(美英澳聯盟)「截糊」法國與澳洲潛艇合同而劍拔弩張的英法關係作為首要議題,而正好法國總統馬克龍提出構建「歐洲政治共同體」倡議,歡迎英、烏等非歐盟成員國加入這個主要講政治的「歐洲大家庭」,未來英法相向而行的難度不大。

約翰遜辭職後,美國總統拜登發布一份簡短聲明,全文隻字未提約翰遜本人,只表示「期待與英國政府進一步密切合作」,可謂對這名「英國特朗普」的離職擺出一副「冷漠臉」。這就給約翰遜的繼任者留下足夠空間,可以在「英美特殊關係」和英歐合作之間「左右逢源」。

但目前英歐之間最尖銳的矛盾是,約翰遜想修改北愛爾蘭協議而歐盟堅決不同意。如果約翰遜的繼任者在這個問題上讓步,那麼如何減少脫歐給聯合王國統一性帶來的損害?按照現在的思路,這個難題只能被擱置,不能被解決,只能依靠英歐雙方的政治智慧來從長計議了。

作者是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問題專家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相關字詞﹕編輯推介 文摘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