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文摘

回首25年香港傳媒業(文:蘇鑰機) (09:00)

今年正值香港回歸25周年,這些年香港發生了很多大事,都出現在新聞傳媒的報道中。新聞界就像社會的一面鏡,它本身亦經歷不少變化。此時正好做個盤點,回顧這25年來的傳媒要事和趨勢。

本文所用的資料,來自香港新聞博覽館近日籌備的一個展覽項目。我們先着眼傳媒界發生的大事,然後談業界不同方面的變化。資料顯示共有66件傳媒大事,要從眾多事件中理出頭緒,我嘗試將它們分為7個類別,詳情可見附表。

首先是傳媒的開業和倒閉,及傳媒擁有權的變動。由2002至2011年,本港有5份免費報紙面世,每日派發量驚人;還有新的電視台加入,增加了觀眾選擇。《港區國安法》2020年生效後,《蘋果日報》和「立場新聞」在2021年相繼結業,而「眾新聞」也在今年初結束。近年一些傳媒機構易手,包括《星島日報》兩次換老闆,《南華早報》在2015年被阿里巴巴集團收購,同年內地商人買入無綫電視股權,都反映了傳媒擁有權的變化及跨地域資金流入。

回歸後傳媒業負面事情居多

另外兩個類別是新聞人遇到的厄困,與一些重大爭議事件。較為轟動的包括商台節目主持人鄭經翰於1998年被刀手重創、《明報》總編輯劉進圖在2014年遇襲。1998年發生陳健康事件,令大家關注傳媒的操守問題,催生了業界聯合制定的從業員專業操守守則。2011年亞視誤報江澤民死訊,被廣管局罰款30萬元,屬罕有的嚴重事故。2019年反修例運動期間,大量投訴指向香港電台,之後政府在2021年改動了港台的管理層和運作方針。

餘下3個類別涉及一些重要採訪活動、傳媒新動向和新政策法規。2005年韓農在香港發起反全球化示威、2008年汶川大地震、2019年連串反修例示威事件,香港記者都全力投入採訪報道。政府通訊設備數碼化影響了突發採訪、數碼廣播未能成功推行、政府記者會接納網媒採訪,可說是嶄新事物。2003年推出的《基本法》第23條立法草案、2010年香港電台與政府簽訂約章、政府有意規管假新聞等,都是新的法規建議。

重看這些事件,可見傳媒業回歸後發生的事情以負面居多,經常涉及爭議或記者身處困境。新聞界似乎缺乏令人振奮的大事,是因為新聞工作多涉及負面事物使然,還是特定時空產生的結果?

科技加劇競爭  新聞專業受衝擊

回顧過去25年新聞傳媒的變化,可由1990年代中互聯網開始普及談起。科技帶來很多衝擊,報紙逐漸將內容上網,傳媒由單一發放渠道衍變成多種平台,記者要掌握多媒體報道技能,新聞工作流程需要重組,即時新聞和現場直播盛行,流動平台優先,及商業營運出現變化。

營運模式方面,《明報》強調要做到「報網一體」,又跟其他公司合作開展商機。《星島日報》最早向海外發展,並出版免費報紙。《香港經濟日報》也發行免費報紙,又依靠「經濟通」增加收入。《南華早報》銳意走向國際化。新城電台着眼財經業務,幾間電視台都推出24小時新聞頻道。

傳媒競爭持續,新加入的媒體搶佔受眾市場,加上廣告收益被跨國科技公司鯨吞,導致一些媒體結業。網上平台湧現,資訊氾濫但是質素成疑。印刷報紙的讀者明顯減少,網報市場佔有率急速上升。社交媒體作為新聞資訊的普及平台,則加劇了競爭和質素爭議。

新聞專業受到衝擊,整體傳媒公信力逐漸下降。激烈競爭令部分傳媒的報道手法走向偏鋒,政治意識形態明顯,偏離了傳統的客觀中立角色。收費報紙和免費報紙的公信力跌幅更大,電子傳媒則個別發展。網媒公信力有升有跌,社交媒體的公信力則由低位漸升。

近年傳媒的採訪自由受到一些威脅,個別新聞工作者遇到暴力襲擊,令新聞自由指數受損。公眾人士對新聞自由的評價,在過去10年緩慢下跌,新聞從業員的評價跌幅尤甚。「無國界記者」做的調查,同樣顯示香港的新聞自由排名明顯下跌。法例的改變,亦影響新聞界。2020年港區國安法實施,令部分新聞業界感到疑慮,也對這些業界的運作造成一定衝擊。

回歸後香港與內地互動頻繁,傳媒相應調整,不時派人往內地採訪,更在主要城市設立辦事處,又關注兩地的企業營運往來,近年更有大灣區常規報道。內地與香港因為制度不同,採訪習慣和標準各異,因而偶有出現香港記者在內地採訪時被查問。

傳媒生存空間縮窄  將來有否更好明天?

從傳媒的趨勢清楚看見科技進步帶來的影響,相信將來會有更多新事物出現,可以改變新聞的運作、形式和內容。全球化和媒體匯流化,受眾市場和廣告市場均在改變,資訊質素受到關注,更出現假新聞危機。業內的變化和社會政經環境的壓力,令傳媒的生存空間縮窄。新聞業正在艱難度日,將來會否有更好明天?

由於篇幅所限,本文只能對回歸以來香港傳媒情况作概述,香港新聞博覽館在6月底推出的專題展覽「傳媒.香港.25年」會有更多介紹。有興趣了解1997年以來香港新聞大事的朋友,可以前往免費參觀。

作者是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香港新聞博覽館董事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相關字詞﹕編輯推介 文摘 回歸25年專題系列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