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文摘

25年無做好的事—— 港人國民身分認同意識薄弱(文:周永新) (09:00)

下周五就是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紀念日,剛好是「50年不變」的一半。猶記25年前,我出席了當天的交接儀式,我在《香港人的身分認同和價值觀》(2019年版)書中,有這樣的描述:

「我……有機會見證這歷史時刻,是幸運還是不幸運?不同人有不同看法,但我知道的是,這天不會歷史重演。這是一個不平凡的日子,因在交接儀式中,我感覺到香港將進入一個新時代,指的並非香港將會出現的改變,就如政府建築物懸掛的英國國旗,將會換上中國國旗……這些轉變只是表面的,不會改變香港的資本主義制度……這樣,香港將會進入怎樣的新時代?」(頁6)

「當董建華在台上宣誓就任香港特別行政區首任行政長官時,我感到有點不習慣;最後兩任港督就任時,我也有份出席觀禮,監誓的是當時的大法官,效忠的對象是英國女王。這次行政長官宣誓效忠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那一刻,我的思想有點混亂,習慣了的東西以另一種方式出現,儀式也由英語改以普通話進行,我開始意識到:自己已生活在另一個政權之下,殖民地子民的身分已離我而去,而我現在擁有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民身分。」(頁8)

以上記述並不單是為了回憶,而是我發覺香港這25年走過的路,無論是政制改革、經濟發展、民生改善,我們都好像忘記了,香港已不是英國管治的地方,而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可分離的部分。

一國之下  港人不能否定國民身分

我們可曾明白,香港雖實行資本主義制度,但意思是指內地的社會主義制度不適用於香港,香港卻不能因此離開中央政府的管治;我們可曾知道,香港居民雖有中央政府授予的權利和義務(見《基本法》第三章「居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但在「一國」之下,香港居民決不能因此否定自己的國民身分。

港人對自己的國民身分有認識嗎?就是有,看來也十分薄弱!幾年前一次與朋友聚餐,話題之一是旅行時我們用的特區護照,代表我們是特區居民還是中國公民?有退休公務員認為特區護照是香港入境處簽發,只要我們是香港居民,就可領取;但就我所知,護照是國家財物,特區政府只是獲授權簽發,况且特區護照只發給有中國公民身分的香港居民,他們拿特區護照出外旅遊,在外國受國家保護,是因為他們有中國公民身分。

港人國民意識薄弱,有什麼不妥?首先,他們對事物的考量,難免想的都是香港利益,忽略了國家觀點和對香港的期望,甚至忘記了香港是中國一部分,絕對不是獨立個體。例如2003年SARS以後,或今年初開始的第五波新冠疫情,國家都曾大力支援香港,港人明白國家為什麼這麼記掛港人嗎?

在港人心裏,國家的支援好像是額外的;但在國家眼裏,港人並非外人,國家有責任關愛自己國民的福祉,而今天香港與內地居民已同為中國公民,他們互相幫助,是國民之間應盡的責任和義務。

與內地矛盾  因對國民身分欠認同

過去25年,香港與內地居民之間出現矛盾和猜疑,很多時都與港人對自己的國民身分認識不足有關。例如香港與內地居民結婚,他們所生的子女,按照基本法是香港居民,有權來港定居,所以一些港人排斥他們並不應該,顯示他們連香港居民的權利都不認識。又如新冠疫情前,不少內地居民來港消費購物,有些港人不喜歡他們拖篋妨礙其他路人。若然要控制內地居民訪港數目,這還說得過去;但斥責他們「非我族類」,根本忘記了大家都是中國人,在國家之下實在無分彼此。

總言之,因港人對自己國民身分認識不足,也缺乏認同感,所以往往與內地居民產生矛盾,甚至出現不必要的歧視和分化。

第二,港人國民身分意識薄弱,歷屆特區政府和特首有責任嗎?特區成立以來,政府早知國民教育的重要,所以董建華出任特首後,隨即宣布學校應以中文為主要教學語言,但遭到官員反對,結果當時有百多間中學仍保留英語教學,而這些學校在市民心中多是「名校」,不少後來轉為「直資」,教學語言上擁有自主權;家長為子女選擇學校時,也多以英語教學為首要考量。

教學語言與國民身分認同有什麼關係?文化是由語言傳遞的,香港學生的中文表達能力,相比內地和台灣學生,公認的遜人一籌。學生中文底子不好,對自己國家和民族傳留下來的寶貴文化,認識方面自然有所隔膜,也間接影響他們對自己國家和民族的認同。特區政府近年已着意加強中文的使用及宣揚傳統文化,但對特區成立後成長的青少年,為時已太晚!

青年拒接受國民身分  掀社會運動

2019年出現「修例風波」,不少評論認為是源於2012年「反國教科運動」。為什麼國民教育獨立成科會遭到這麼強烈的反對聲音?簡單來說,就是那時不少港人仍未意識到他們已成為中國公民,青少年更缺乏這份國民身分認同感,所以政府要把德育和國民教育獨立成科,就被視為要對他們「洗腦」,他們當然反對。不過,中國公民認識自己國家及作為公民的權利和義務,有什麼不妥?當時青少年對自己的國民身分不太認識,也不接受,亦因此引起其後一連串社會運動。

港人誤解高度自治

最後,記得國家前主席江澤民曾說「井水不犯河水」,指的是香港實行資本主義制度,內地實行社會主義制度,兩種制度的性質並不相同,發揮作用也不一樣,所以港人不應以資本主義制度的觀點批評內地社會主義制度,相反亦然。

這種「井水不犯河水」觀點,後來被一些港人引伸為中央政府不應干預香港事務,並引用基本法條文,認為除國防和外交外,港人應有權管理自己事務。不過,這種說法明顯忘記了,在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種不同制度之上,還有擁有全國管治權的國家組織。以為「高度自治」就可不受國家約束,是港人誤解了自己的權力。究其原因,相信是港人只知自己的香港居民身分,而不知道從1997年7月1日開始,他們已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公民,他們對國家的責任和義務,例如保護國家安全,更是絕對不可推卸;也唯有這樣,港人對自己作為香港居民的權利和義務,才會有完整認識。

25年過去,以前沒有做好的事,盼望日後,港人可清楚認識自己的國民身分。

作者是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榮休教授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相關字詞﹕編輯推介 文摘 回歸25年專題系列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