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文摘

階段式走完通關「最後一里路」(文:馮健鵬) (09:00)

回顧香港與內地封關的兩年多時間,因兩邊新冠疫情此起彼伏而多次造成通關延宕。目前香港仍有爆發第六波疫情的可能,內地一些地方的疫情也較嚴重。雖然香港第六屆行政長官人選李家超表示,上任後會第一時間處理與內地通關事宜,但可想而知,通關的「最後一里路」仍將走得十分艱難。結合當前現實和既有基礎,筆者提出「階段式通關」的設想,希望能以此走完通關的「最後一里路」。

3階段通關  香港不必「選邊站」

所謂「階段式通關」是指:第一階段,香港先與深圳通關,接種了疫苗且核酸檢測陰性的香港居民,可免隔離入境深圳及回港,但不能去內地其他地方;同樣接種疫苗且核酸結果陰性的深圳居民,也可免隔離入境香港及回深,所有深圳居民核酸陰性才能離深去內地其他地方。

如果第一階段順利,則可開始第二階段,香港與廣東通關,接種了疫苗且核酸陰性的兩地居民,彼此出入境可免隔離,同時香港居民不能去內地其他地方;廣東居民需核酸陰性才能離粵去內地其他地方。若前兩階段都順利,則可以開始香港與內地全面通關的第三階段。

「階段式通關」有3個好處。第一是先易後難,先解燃眉之急。深圳和香港在經濟和社會生活上有千絲萬縷的聯繫,未來的北部都會區亦靠近深港邊界,深港都市圈帶動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不可估量。先與深圳通關,可有效緩解兩地的許多民生經濟困難。同時,兩個城市的通關範圍有限,技術安排相對容易,風險也可控,因此較容易在短期內實現。通關範圍從深圳到廣東再到整個內地,穩步推進的同時,也預留了更多調整空間。

第二是可以逐步探索聯合防疫機制。在疫情沒有徹底消失之前,聯合防疫是通關的基礎。此前兩地的政府和專家為通關做了大量準備工作,其中亦包括了聯合防疫。但很多問題只有在實際通關後才會顯露,更何况疫情本身也在變化,聯合防疫的許多細節,需在通關後才能逐漸調整、確立。通關範圍逐步擴大,就有了一個較長的緩衝期;同時,深港之間、香港與大灣區其他地方之間,本來就有醫藥和公共衛生方面的合作,可以成為聯合防疫的基礎。

第三個好處是香港可以不必「選邊站」,內地亦能及早重建與國際互通的管道。內地的「動態清零」與世界其他一些地方的防疫政策不同,香港夾在兩者之間,許多具體防疫措施左右搖擺,影響防疫效果。「階段式通關」使短期內可以開始與內地的通關工作,內地又不至於擔心通關會帶來較大的疫情風險,因此香港能以不同方式與兩邊聯通。同時,內地如果能透過與香港的「階段式通關」而間接重建與國際互通的管道,對通關地區乃至整個內地的經濟發展,也都是有益的。

具基礎防疫情外溢風險

「階段式通關」成功的前提,是不能給防疫帶來額外風險,尤其是在第一和第二階段,不能讓疫情外溢到內地其他地方。對此,目前已經有一定基礎,這也令筆者相信「階段式通關」切實可行。首先是先通關地區有較高的疫苗覆蓋率。截至今年1月,深圳累計完成新冠疫苗全程接種人數有1771.91萬,其中加強免疫接種完成率為62.01%,高於全國水平;廣東省的全程接種率和加強免疫接種完成率,也高於全國水平。這意味着第一和第二階段的通關地區,都有較高水平的免疫屏障。

其次是便利的核酸檢測方式。國家衛健委近日提出在大城市建立步行15分鐘核酸「採樣圈」,深圳是首批試點城市之一,並已開始籌劃和建設工作。步行15分鐘核酸「採樣圈」,便於居民就近檢測核酸,使第一階段通關期間「深圳居民持核酸陰性證明離深」的設想更有可行性。

此外,基於「健康碼」和「行程碼」的疫情防控措施行之有效。疫情發生以來,體現為健康碼和行程碼的大數據技術,在流行病學調查、疫情動態分析等方面都發揮了重要作用。在通關的第一和第二階段,健康碼和行程碼等技術仍然可以為「兼顧通關地區居民的出行自由,及防止可能的疫情外溢」的目標提供支援。

須推動內地香港互通疫苗資料

但「階段式通關」仍然要兩地進一步合作,才有可能走完全程。一方面,有必要建立深港、粵港專家參與彼此防疫活動的機制。在通關的第一和第二階段有大量防疫措施,包括出入境核酸陰性期限的確定、健康碼和行程碼資料對接、跨境流行病學調查等,都有賴雙方專家通力合作。以此為基礎,逐漸形成更緊密、更具實質性的聯合防疫機制,為因應疫情變化而隨時統籌調整深港、粵港之間的防疫政策和具體措施奠定基礎。

另一方面,還有必要推動深港和粵港疫苗資料互通。通關的前提,在於接種疫苗所構成的免疫屏障,因此往來人員施打疫苗情况的互聯互通必不可少。同時,香港與內地施打的新冠疫苗種類不同,接種流程和適用年齡等均有差異,在通關前有必要完成疫苗互認標準。待條件成熟時,還可以開放跨境疫苗接種,促進防疫資源的跨境流通。

以上兩方面都涉及個人資訊的跨境傳輸,因此還需要在政策和技術上充分對接,確保資訊跨境傳輸的安全性,以符合兩地各自對於個人資訊保護的法律要求。

作者是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中國法制研究計劃」名譽研究員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相關字詞﹕編輯推介 文摘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