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文摘

高築屏障護民康 復常無懼浪接浪(文:龍振邦、薛達、袁國勇) (09:00)

過去兩年港府主要採取圍堵(containment)策略,以嚴厲措施達至本地零感染,為全民接種疫苗及有效抗病毒藥物之到來爭取時間,方向正確,值得肯定。遺憾的是大量長者及長期病患者因各種原因對疫苗生疑,無把握去年8個月的黃金機會去接種,於第五波前未及建立足夠抗疫韌性。惟久守必失,輸入個案無可避免,筆者前文(註1)提及第五波由BA.2引起,並由2月起於全港各區爆發,至今已導致9000多人死亡,70%以上為未接種疫苗之長者及長期病患者(註2)。經此一役,市民應意識到疫苗之重要,完成基本疫苗接種(primary series),即兩劑復必泰或3劑科興足以減少重症及死亡。雖單靠疫苗,無法建立群體免疫來完全阻截病毒傳播,但仍能減少傳播之機會(註10),最重要是為市民築起一個防重症之免疫屏障。

精準把握  屏障時限

衛生防護中心至今累計呈報受感染人數逾119萬(註2),但實際染疫人數應該較呈報數字為高。香港社區染疫人數加上已接種疫苗人口,間接反映本港現時整體社區防重症之能力(但有時限)。醫管局全體員工由今年2月開始,每天均需進行抗原測試,效果等同於香港18區每天抽樣做檢測,而醫管局員工之感染控制措施應比一般市民做得更足,故感染數字極具代表性,並反映介乎20至65歲工作人口感染之實况。

截至今年5月18日,88,690名醫管局員工中(註25),約22,960名員工曾染疫(佔總數約26%)。以此比例粗略推算,香港最少約有200萬人於過去3個月曾染疫。本港3所大學的數學模型均估計感染人數超過400萬(註3、4、5),這些數學模型背後均借鑑了海外和本地Omicron爆疫之數據,故此推算數據亦相當具參考價值。港大醫學院最新版的第五波疫情發展模擬模型估算69%本港人口曾染疫(註6),故實際感染人數應介乎200萬(26%)至500萬(69%)之間。

如以疫苗之實際效力來定基本疫苗接種作為估算基礎,打兩針復必泰(註15)即完成基本接種,但科興需打3針才能算是完成基本接種,因只打兩針之中和抗體有限,尤其長者需3針才具足夠保護力(註16至20)。假設完成基本疫苗接種已具備防重症之屏障,另外以自然感染後之效果等同一針計算,於第五波時,病毒隨機平均感染各年齡層,打了一針復必泰或兩針科興加上天然感染,均具備防重症之效。

粗略估算,第五波過後,本港社區應有七至八成人口(69.5%至79.5%)具防重症之屏障(表1)。如包括無打針或打了針但仍未達基本疫苗接種要求之自然感染者,假設此群組亦具有限度的防重症免疫屏障,本港社區應介乎七至九成人口(72.9%至88.7%)具備防重症之屏障。因此,本港再出現第五波規模的大型社區爆發之可能性極低,尤其本港現時已購入並大量使用有效的抗病毒藥物,包括molnupiravir和paxlovid,除非有另一隻具免疫逃逸能力之高度傳播變種進入本港。縱使社區有餐館、娛樂場所或住宅大樓出現感染群組,乃屬預期之內,因目前的疫苗不能防止上呼吸道受感染,故市民亦毋須恐慌。

最近本港研究顯示,即使曾感染,中和抗體水平有限,比完成3針疫苗低(註7及21)。故不論曾感染或仍未完成接種之巿民,均應盡快按衛生防護中心科學委員會最新建議,完成接種疫苗,並注射加強劑,使香港能於今年夏季(期望7月)開放復常。仍未接種疫苗者,應盡量減少到人多聚集之地方,並避免參與卸除口罩之活動。免疫力較弱者應盡快接種4劑疫苗。免疫系統受嚴重抑壓之病患者(severely immunocompromised),應選擇mRNA疫苗,其基本疫苗接種為3針mRNA疫苗加上一針加強劑。美國疾控中心最新建議,12歲或以上的中度或嚴重免疫系統抑壓病患者可選擇在第一次加強劑後,至少4個月後接受第二次加強劑(即第五針)mRNA疫苗(註8)。

自然感染或接種疫苗後之中和抗體,會隨時間減少,故全民建立足夠防重症屏障(透過疫苗接種或自然感染)與全面開放之時間不能相隔太久。如冬季前仍未全面開放,11月有可能需大規模再次接種加強劑,尤其是長者及慢性病患者,相信屆時市民亦會進入極度抗疫疲勞狀態。

復常時機  轉瞬即逝

病毒於夏季傳播力較低,有利於提高人群免疫力,尤其是上呼吸道黏膜免疫力(mucosal immunity)。港大微生物學系之倉鼠研究發現,病毒於高溫環境下,引發之病徵較溫和,炎症反應較少,病毒載量較低,病毒存活時間較短(註9)。故應把握本年夏季,分階段放寬防疫措施,開放香港,逐步復常,以緩解策略(mitigation)應付後疫苗浪,往後則可視新型冠狀病毒猶如流感般的季節性感染(後大流行階段 post-pandemic phase)。

新加坡自去年8月10日開始放寬社交距離措施,當時首劑接種率為81%,而80歲或以上長者首劑接種率為80%(表2;註12)。新加坡首個後疫苗浪由Delta變種病毒引起,每天平均超過3000宗病例(最高曾每天逾5000宗)。而新加坡於本年春季亦經歷了Omicron巨浪,高峰期每天亦超過2萬病例,但因疫苗覆蓋率高,死亡數字極低。本年4月26日,新加坡已放寬大部分防疫限制,並恢復大量國際航班,容許完成接種者免檢疫入境(註13)。即使現時每天也有三四千病例,但無阻新加坡人回復正常生活。英國全面放寬防疫措施後,於去年冬季至今年春季分別經歷了Omicron BA.1及BA.2兩浪,即使染疫數字創新高,但死亡數字及比率均較過去兩年低(註14)。香港現時每天徘徊300宗個案左右,市民毋須因呈報個案波動或個別群組而過度恐慌,必須把握這段時間盡快完成接種,則復常日子不遠矣。 

放寬便民  百業重生

2019年出現的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不會像2003年的SARS-CoV-1那樣消失,原因有三:(1)新冠病毒主要影響上呼吸道,有利於釋放病毒,感染他人;(2)新冠病毒之傳染力比沙士冠狀病毒強,尤其是Omicron變種病毒,能於空氣傳播及污染環境,引起垂直及橫向傳播,並出現大型屋苑爆發;(3)超過一半新冠病毒染疫者症狀較輕,甚至無症狀,早期發現和隔離患者較難。

因此,新冠病毒將會於人類社會繼續傳播,猶如目前社會流行,引起普通感冒的人類冠狀病毒,包括OC43、229E、NL63和HKU1。故人類只能以科學態度看待之,以疫苗及流行病學措施控制疫情,減少重症及死亡率,同時需顧及市民心理和精神健康,以及防止癱瘓公營醫療系統、航空運輸和社會經濟活動等。為助本港盡快於本年夏季復常,筆者有以下緩解策略之建議。

(一)外防輸入:取消熔斷機制並逐步放寬入境旅客檢疫要求。如入境旅客完成接種及入境時核酸檢測呈陰性,只需5日酒店檢疫(5日已經高於Omicron潛伏期之中位數)並每天做抗原測試,之後應允許居家隔離及每天做抗原測試,並於第七天再進行核酸檢測。此法能平衡風險,有助減少防疫措施為入境旅客造成之不便,並為本港全面開放做好準備。檢測如呈陽性者,必須立即隔離,其密切接觸者亦需送往檢疫設施。所有輸入病例之病毒株必須盡快進行基因排序,以確保沒有新變種病毒進入香港。如運作暢順,無新變種病毒流入社區或出現超級傳播,可於下一階段完全取消酒店檢疫,居家隔離及每天做抗原測試已足夠。

(二)內防擴散:為確保病毒傳播處於可接受之低水平,讓未接種的市民有足夠時間接種疫苗,有關部門於夏季前仍需對群組爆發進行接觸者追蹤,以降低超級傳播之風險。完成疫苗接種者如成為緊密接觸者,可以連續7日抗原測試代替檢疫,並於第六天做核酸檢測即可。而抗原檢測呈陽性者,亦可於徵狀減退後盡早做抗原測試,陰性者即可完成家居隔離,毋須等待至第六、七日才做。

(三)護老院院友及員工、醫護、幼稚園及小學之學生教職員等,於全面復常前,均應每天做抗原測試,防止於護老院、醫院及學校出現超級傳播。

(四)毋須每天公布感染人數,應只集中公布最新之住院、重症及死亡人數。

集中重點  去蕪存菁

經歷第五波後,本港已進入抗疫新階段,必須以可靠及具代表性之流行病學數據來作指標,調整本港控疫措施。現階段毋須每天公布感染人數(快速抗原檢測及核酸檢測陽性數據),應只集中公布住院、重症和死亡人數。即使現時呈報個案有上升趨勢,但重症及死亡人數或比率並無大幅增加,故毋須再次收緊社交距離措施,以免對市民日常生活及商戶業務重複地造成影響。流行病學趨勢監測,需採用始終一致的抽樣方法採集數據,重症及死亡個案必定會到公營醫療機構,故能較準確反映疫症量及質之影響。只要這些住院重症及死亡人數維持低水平,表明病毒於社區之整體活躍度或影響較低,可安心繼續放寬邊境和社交距離措施,但疫苗接種工作絕不能鬆懈。

疫苗通行證能有效促進疫苗接種,增加接種動力,故必須繼續涵蓋所有合乎接種資格之年齡層。如只限於長者,亦有違公平原則。况且其原意旨在保護而非懲罰未接種者,因放寬社交距離措施後,餐廳或場所出現群組爆發乃預期之內,未接種者進入皆有風險。另外60歲或以下但患有慢性病者,如不幸染疫,其出現嚴重感染及死亡之風險不會比70歲或以上健康長者低。疫苗通行證現時與「安心出行」差不多同步掃描,如只限於某年齡層,場所負責人執行措施之時亦有困難,另外亦有助爆發群組時之個案追蹤。雖然接種疫苗後染疫,患者仍可於上呼吸道釋放病毒,但最近英國研究發現(註10),接種加強劑能有效降低傳播風險。接種3針疫苗對Delta之效果明顯較Omicron佳,但3針仍能減少Omicron之傳播風險。故不論老幼,接種疫苗均對全社會有益。

準備就緒  復常終疫

當估算大流行之破壞,不能只聚焦9000多之死亡人數,必須同時考慮超額死亡數字(excess mortality;註22及23)及附帶健康損害(collateral health damage;註24),才能較全面評估大流行之影響,並納入復常計劃之全盤考慮及準備。附帶健康損害指因大流行間接對健康造成之影響,如大流行期間,有人可能因延遲診斷或手術而使病情惡化,或因防疫措施而加劇精神病病情等,惟要量化這些損害有一定難度。但現時已有客觀數據,顯示第五波高峰過後,醫院抗藥性細菌感染數字有上升趨勢。除此之外,可以預期過去兩年,香港市民因減少接觸呼吸道病毒而針對性之免疫力下降。隨着放寬防疫措施後,流感、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有機會出現大反彈(註27)。往後的冬季流感高峰,必須準備充足的流感抗原測試及抗流感藥物應對。

兩年半的大流行,已使全港市民極度抗疫疲勞,現在市民最熱切期盼之事乃盡快復常。不論現時再收緊或採取如何嚴格之措施,只會延遲而不會阻止後疫苗浪之出現。後疫苗浪來得愈遲,本港市民現時透過疫苗及天然感染獲得之中和抗體亦會隨時間下降。只要全港市民有足夠抗疫韌性,接種疫苗築起防重症屏障,減少死亡,即能讓香港於本年夏季安度復常前最後一浪,抗疫措施亦可於復常階段逐一解除,例如當全民疫苗接種率達95%(按衛生防護中心科學委員會當時最新之建議計算),便可取消疫苗通行證之要求。但相信仍需維持戴口罩一段時間,直至明年春季。屆時如沒有再出現比Omicron更強之變種病毒,及度過2022、2023年冬季流感高峰,便可放寬戴口罩之要求。往後縱有浪接浪,亦能處之泰然,毋須懼怕。

註1:龍振邦、薛達、袁國勇,〈滔天巨浪襲香港 釋疑接種現曙光〉,2022年3月17日《明報》

註2:https://www.covidvaccine.gov.hk/pdf/5th_wave_statistics.pdf

註3:http://www.med.hku.hk/en/news/press/-/media/DF5A2F6918764DC4B6517CE7B5F2796B.ashx

註4:〈中大推算今波500萬染疫 9000死 學者:呈報數字未必真象 跌至3位數要7月〉,2022年3月15日《明報》

註5:〈理大預測|社交距離措施若維持現狀 3個月增逾30萬感染〉,2022年4月28日,《am730》

註6:Modelling the fifth wave of COVID-19 in Hong Kong. D24H@HKSTP and HKU WHO Collaborating Centre on Infectious Disease Epidemiology and Modelling. Version 10: May 4,2022.

註7: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mic/article/PIIS2666-5247(22)00060-X/fulltext

註8:https://www.cdc.gov/coronavirus/2019-ncov/vaccines/recommendations/immuno.html

註9:https://academic.oup.com/cid/advance-article/doi/10.1093/cid/ciab817/6372264

註10:https://www.medrxiv.org/content/10.1101/2022.02.15.22271001v1

註11:https://www.gov.sg/article/updates-to-singapores-covid-19-measures-from-19-august-2021

註12:https://data.gov.sg/dataset/covid-19-vaccination?view_id=296fe0ab-1631-42d8-9051-742a80d6dc53&resource_id=5ae0f0e8-7d61-404e-b5a9-33448cdd6d21

註13:https://safetravel.ica.gov.sg/arriving/overview

註14:https://covid19.who.int/region/euro/country/gb

註15:https://apps.who.int/iris/handle/10665/351139

註16:https://www.moh.gov.sg/news-highlights/details/expert-committee-on-covid-19-vaccination-updated-recommendation-on-use-of-covid-19-vaccines/

註17:https://apps.who.int/iris/handle/10665/346788

註18:https://www.ijidonline.com/article/S1201-9712(22)00167-9/fulltext

註19:https://www.chp.gov.hk/files/pdf/consensus_interim_recommendations_on_the_use_of_coronavac_vaccine_in_children_and_adolescents_in_hk.pdf

註20:https://academic.oup.com/cid/advance-article/doi/10.1093/cid/ciab1041/6463504

註21:https://www.eurosurveillance.org/content/10.2807/1560-7917.ES.2022.27.18.2200178

註22:https://www.gov.uk/government/statistics/excess-mortality-in-england-and-english-regions

註23:https://www.who.int/data/stories/global-excess-deaths-associated-with-covid-19-january-2020-december-2021

註24:https://www.euro.who.int/en/media-centre/sections/statements/2021/statement-overcoming-covid-19-and-its-collateral-effects

註25:https://www.ha.org.hk/haho/ho/cc/HA_Annual_Report_2020-21_en.pdf

註26:https://webcast.info.gov.hk/revamp/eng/video/0000001633_mp4.html

註27:https://www.gov.uk/government/publications/containing-and-managing-local-coronavirus-covid-19-outbreaks/covid-19-contain-framework-a-guide-for-local-decision-makers

 

作者龍振邦是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微生物學系名譽臨牀副教授,薛達是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微生物學系臨牀助理教授,袁國勇是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相關字詞﹕編輯推介 文摘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