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文摘

勸君莫惜金縷衣 莫待無花空折枝——新特首的眼前焦點和未來重點(文:劉銳紹) (09:00)

李家超成為候任特首後,忙着組班,各方人士也有不同重點。但無論如何,眼前焦點和未來重點也不能忽略,並須抓緊時間,否則又會失諸交臂,機會稍縱即逝。正如杜秋娘的唐詩《金縷衣》中的首尾兩句「勸君莫惜金縷衣」、「莫待無花空折枝」,也就是今天的標題。

(1)包容由官方做起  減少摩擦成效大

──李家超在發表勝選宣言時,有一個小插曲。當他讀到「深愛香港這一個家」時,出現疑似口誤,有人認為是「深愛香港這個『國家』」;其後官方發出文字稿,說明是「香港這一個家」。各位可以重聽,自作判斷,但按目前政治氣候,相信建制內無人敢搞什麼小動作甚至「政治事故」。

我的重點是:既然官方可以寬鬆處理這類口誤事件,認為只是無心之失、毋須理會,那麼日後如果類似事情發生在其他人(尤其是非建制派或平民百姓)身上,也要寬鬆處理,不能雙重或多重標準,更不應上綱上線,成為無形的虎頭鍘。皆因官方有生殺大權,可從「意圖」(這是一種意識判斷)入手,再上升為「違法行為」。這種飄忽不定的「紅線」,已令人感到「低處未算低」,絕對不利官方提出的「團結」。

──官方很容易把一個「矛盾點」擴大為更闊的「敵對面」,即使今天強調「由亂到治」或「由亂到興」,但緊張的敵對意識仍揮之不去,並輻射到社會層面。很多文化界和知識界人士更擔心,「文字獄」可能擴大到「圖像獄」、「影音獄」、「意欲獄」隨之而來。這不是嘩眾取寵之說,事實上動輒得咎的疑慮已普遍存在。

官方可不斷解說「不用擔心,只是針對一小撮違法的人而已」,但民間對比官方的行動,所有解說已變得無甚意義了。面對被壟斷的話語權,民間意見(包括好言相勸)也變得毫無價值和作用,改變不了官方思維和政策,於是死結始終無法解開。新政府能否解開?會否努力解開?只能觀察下去。

──順帶一提,這個月,正是1967年左派暴動(左派稱為「反英抗暴」)55周年。有些歷史似乎正在粗線條地簡單重複,只是角色不同而已。當年港英政府的高壓、內地政治的「左」風、抗爭一方的策略與民心背向,都必須全面檢視,並防止重演。所以今天講求包容,不能只側重一個角度。

上述各點說明,只有官方主動、先行和長期落實寬鬆政策,才能有用。這些都是眼前的焦點,如果忽視,只會傷及未來的重點。

(2)「底線思維」講實效  而非單一目的

──李家超按中央所說,強調「底線思維」,即作「最壞打算」、做「最好準備」,其實這是居安思危的另一種說法。但關鍵是底線思維除了要防止最壞情况出現之外,更重要是爭取有實效的成績,甚至「實效最大化」,而不是只顧不惜一切代價「防止最壞」,反過來製造了更多、更大的新傷害。這種只重「防」而不重「建」的底線思維,不符合除弊而同時興利的原則,也不符現代化的政治成本效益。

──目前現實是,入局的人首先要考慮北京想法,否則不能存在。但在狹窄的空間裏,還是要避免一葉障目、掩蓋其餘。例如,維護國家安全的原則相信無人否定,但官方可以重申推動《港區國安法》時的解說,重點是針對香港不能處理的三大問題(涉及外交、透過香港滲透和顛覆大陸的境內外因素)。創造這種氣氛,不會影響新政府的立法工作,市民也只能「三無」(無奈、無力、無反應),但至少可以緩和氣氛及抗拒情緒。

──如盡量減少鬥爭語言,更有利於落實和擴大包容,這是最基本可做的事。語言除了講求實質意思之外,還是一種感覺的表達。尤其在目前氣氛仍緊的情况下,內地慣用的、帶有鬥爭味道的語言,多說只會令人感到「兩制」的特色(無論是表面或內涵)進一步消失,這樣如何有利新政府的開局工作呢?

(3)政治文化差異  突顯思維不同

──官方「完善選擇體制」後,刻意製造「高票當選、有凝聚力」的形象。沒問題,官方想怎樣做都可以;但能否達到預期效果,則是另一回事。市民普遍認同的是,只有通過公開競爭(即使是建制範圍內)而不是內部競爭或協調、經過民眾可參與(即使是鳥籠式)而不是高度壟斷的過程,勝出的一方(即使是些微多數而不是高票)才有較大凝聚力。效果各異,毋須多言。

──民眾近期經常聽到「唯一候選人」這個名詞,在內地政治文化中,有「萬眾歸心」、「無爭議」的味道;但在香港,卻是無選擇、無競爭之意。那麼,經常宣傳「唯一候選人」,到底是褒還是貶?對當選人日後的工作、凝聚和團結民心,到底是有利還是不利?

──另一個政治和文化差異,體現在宣傳「立法機關將會配合新政府的工作」,這到底是體現「高效率」,還是突顯既失平衡、更無制約的「直通快車」?這也涉及到底是凝聚民心,還是令民心進一步渙散的問題。

──至於抓緊民生和經濟問題,相信無人反對;但眼前已知的新政府政綱中,未見具體指標,連主要政績指標(KPI)也沒有。建制派朋友說:這是增加日後施政安全系數的方法,如果說了硬指標,達不到只會被秋後算帳;更重要的是,屆時可根據實際情况來解讀「成績」,那就萬無一失了。

無論如何,既然新政府在倉卒之間上馬,容或需要時間應對和磨合(包括建制派內部不同板塊,只能由北京協調),所以必須抓緊時間,不要「只惜金縷衣」,否則黃金機會一過,只能後悔「無花空折枝」了。

作者是時事評論員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相關字詞﹕編輯推介 文摘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