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文摘

以政策支援必要公共交通工具(文:楊雪盈) (09:00)

第五波疫情下,市面人流大減,多種公共交通工具皆面臨極大挑戰,其中天星小輪接受傳媒訪問,表示2019年6月以來累計虧蝕逾7000萬元,有專營巴士則稱月蝕以千萬元計。近年在港鐵不斷擴張下,其他公共交通工具均面對不同程度的經營困難;即使疫情放緩,危機亦會隨沙中線過海段於本年中通車而進一步深化。當局此時宜盡快為其他公共交通工具,制訂更合適的政策工具作支援。

去年當局就2023年到期的新巴、城巴(機場及北大嶼山巴士網絡)和龍運的專營權展開公眾諮詢,並建議延續三巴專營權。筆者當時亦曾投稿《明報》,提及乘客滿意度的調查方法。以港島區巴士服務為例,由於區內人口老化及減少,加上巴士票價相對較低,巴士公司往往先行削減區內巴士服務「節流」,與社區需求背道而馳。

政府政策工具未能聚焦

這個取態亦反映於巴士公司在第五波疫情期間,選擇暫停哪些路線服務或削減班次。雖然政府為巴士公司提供多項支援,包括公共交通費用補貼計劃,但這些政策工具未能針對社區需要的公共交通服務,亦未能聚焦於個別需要更多輔助的公共交通工具。

不帶改善服務誘因的政策工具,輔助個別公共交通工具,會造成相當差劣的後果。以主要服務港島區的新巴/城巴為例,在疫情期間,大幅削減區內巴士路線服務,其中服務大坑區的兩條路線,包括新巴2號線(往來西灣河嘉亨灣至中環港澳碼頭),以及城巴5X號線(往來銅鑼灣威非路道至堅尼地城),竟然同時停駛,完全置居民於不顧。政府宣布逐步恢復常態後,至筆者執筆之時,新巴/城巴未有響應,取消呼籲同事每月領取兩日無薪假,在清明節前後亦未有安排足夠服務予市民拜山,孝子賢孫苦不堪言。

社區必要服務 按路線針對補貼

筆者認為,政府必須推出既能支援必要公共交通工具的政策,但同時又必須維持市場一定競爭,以保持公共交通工具的積極性。

第一是社區的必要服務,不論是巴士或小巴,假如該些路線未能持續經營,但又屬社區必需的話,政府應針對補貼該條巴士或小巴路線,方法可以是以客量計算資助額,或設定固定補貼金額,並透過公開招標挑選營辦商。

直接補貼某些地區或路線,並非一項新政策。目前各離島的主要航線,皆由政府補貼,不過是將補貼範圍,由只限離島居民,延伸至市區及鄉郊地區的陸路公共交通工具,令政策更具一致性,不會「輕車重船」。

支援小輪、電車 助維持競爭力

第二是支援一些值得保留、又難以持續經營的公共交通工具,包括天星小輪及電車。兩者皆具香港本土特色,天星小輪是鐵路及巴士以外另一項重要的過海公共交通工具;電車則是在繁忙的港島地區中,更環保的公共交通工具。政府除了直接補貼外,亦可考慮推出政策措施,協助兩者維持與鐵路的競爭力,例如若乘坐巴士轉乘天星小輪,小輪一程船費可獲政府全數補貼;長途巴士或鐵路乘客,在港島轉乘電車,電車一程亦可獲政府全數補貼。此舉可鼓勵天星小輪及電車增加宣傳、與其他公共交通協作,吸引更多乘客。電車的免費轉乘,亦可減少日益增加往來新界與港島的長途巴士路線在港島區停站,減輕區內擠塞。

在疫情下,能為市民保留更多交通選擇,分散鐵路人流,從公共衛生學角度來看也極合理;同時,亦能支撐從事公共運輸業的司機及相關人員,不至於人才流失;亦要考慮到多樣化的交通工具,如電車、天星小輪等,在香港一直依賴的旅遊業所擔當的重要角色。疫後復蘇,必須有遠景、有策略,交通有如一座城市的血管,能否復元,就看官員抉擇了。

作者是政策評論人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相關字詞﹕編輯推介 文摘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