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文摘

防疫資訊 應先穩定民心(文:陳智傑) (09:00)

香港防疫政策成效如何,最終還是取決於民心能否穩定。民心不穩,自然謠言滿天飛,百姓惶惶不可終日,防疫政策便事倍功半。相反,假如防疫資訊發放安排有序,既讓疫情嚴峻的事實開誠布公,但同時向市民大眾提出切實可行的防護建議、展示隔離設施數目及檢測能力正逐步提升的佐證,以至及早公布一些重大政策舉措、其推行時間表及配套政策(例如如何分批或分區實行、如何讓市民不會因防疫檢測及檢疫而失去工作或被剋扣工資、如何供給糧食物資等),則日子再苦,大家都能「心中有底」。

現時香港每天下午都會有疫情發布會,由衛生專家及醫務統籌人員公布感染人數、死亡數字、部分相關個案資料等。這些醫學資料固然十分重要,然而近來感染人數及死亡數字大增,當市民一聽到動輒數千的感染人數,以及由個位數變為雙位數的死亡數字後,難免會惴惴不安。而官方的防護建議,則是這兩年來讓大家已覺千篇一律的「常識」:不要上街去、不要聚會、遵守政府防疫政策等。

切身問題困擾 港人難安心防疫

我無意否定這些建議的重要,但市民大眾如今面對的,是一些更切身、更直接、更多樣的生活難題:快速測試呈陽性了,下一步要去哪兒?急症室有人滿之患,私家醫院又未必收我,我可以去哪兒求救?什麼叫輕微症狀?孩子發燒多久、體溫如何,才應勞煩如今已疲於奔命的救護員和醫療人員?一旦進入隔離設施,情况及後續生活會如何?是否要預備「走佬袋」?這些看似「婆婆媽媽」的問題,正困擾無數香港家庭,讓民心惶惶不可終日。

除了個人切身的醫療問題外,防疫政策下的生活難題,幾乎已是整個社會的熱話:在公立醫療設施人滿為患、私家醫院未必處理確診患者之下,確診者及懷疑確診者愈來愈難取得醫療證明,在收到當局進入隔離設施的通知前向僱主請假。防疫政策關鍵在於市民配合,但在「手停口停」、被剋扣工資例假的勞資風險下,市民又如何能安心自覺地「居家檢疫」?

民間單位應發揮基層醫療角色

政府的疫情資訊發布,除了醫學數據和防疫政策外,也要盡量為市民釋除上述切身疑問,才能穩住民心,讓防疫政策事半功倍。在公營醫療系統面臨空前壓力下,民間的醫療單位更應發揮基層醫療的角色。假如有醫療專業團體、科技公司能夠與特區政府好好配合,推出網上及電話醫療問症服務,相信能讓市民大眾在盡力保持社交距離的大前提下,就自身及家人迫切的醫療需要,尋求初步的醫療及用藥指引。如今香港市民最大的難題,是於確診及懷疑確診後難以求助,政府現在的防疫熱線亦不一定由專業醫療人員接聽,並且因需求量龐大而很難接通。內地近年的網上醫療服務產業迅速發展,相關平台及操作技術或可借鏡,盡力加大香港基層醫療的功能,以求減輕公營醫療系統的壓力。

防疫政策往往由醫療衛生部門主導。然而,如今疫情已波及市民日常生活,特區政府除了發布疫情的醫學資訊外,亦要適時回應市民在防疫時的生活困難。中央政府保證供港糧食穩定,是回應此問題的重要一步;餘下的,特區政府有需要持續跟進:勞工處如何處理防疫要求下的勞資糾紛,民政局、運房局和社會福利署如何支援劏房及擠迫戶實行「居家檢疫」,如何支援安老院舍渡過這次防疫困境等,都是香港社會期待特區政府會梳理的切身問題。

政府要適時回應市民生活困難

疫情至今兩年以來,絕大部分香港市民自動自覺地戴口罩、勤洗手、注意日常衛生和消毒工作。香港疫情相對於全球各地,一直並不算嚴重,去年更曾一度「邁向清零」、「通關」有望。由是可見,香港市民大抵是願意配合政府的防疫政策。如今香港疫情急轉直下,醫療系統的壓力空前嚴峻,當局除了收緊防疫規定外,亦應顧及香港市民所渴求的是什麼資訊、個人及家庭正面對何種切身困擾,以至大眾在配合防疫政策時碰上什麼生活難題,才可穩住民心。

作者是香港恒生大學傳播學院副教授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相關字詞﹕編輯推介 文摘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