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文摘

政府藥石亂投 社會民怨沸騰(文:羅健熙、袁海文) (09:00)

執筆之時,本港單日新冠病毒確診個案已逾千。抗疫兩年後,香港政府仍只懂加辣,並繼續以不對應的措施處理新一波疫情,實令人心痛無奈,也難怪市民長期慨嘆高官離地、不食人間煙火。

民主黨在這波疫情爆發之際曾做調查,發現有65%市民認同政府應為「與病毒共存」策略作研究或準備,很大程度反映過去的策略不能長期維持。香港曾長期沒本土個案但一直無法通關,也可能令更多市民對防疫感到徒勞。

港府防疫措施一直讓我們最擔憂的,是它沒給市民路線圖或指標,市民看不見政府的「防疫路線圖」,不知限制措施何時終結,指標一直加辣但又沒放寬。即使部分事情定了目標,但目標達到了又轉變、提高,沒完沒了,像追着自己的尾巴走般勞累。典型例子是從前說七成接種率就有群體免疫,不知何時變了八成,現在要九成,針數要求又由2變3。

我們在過去文章曾提及,市民對不同防疫政策都有質疑。例如午市爆疫而禁晚市堂食,又例如室外限聚令長期比室內更嚴格,不勝枚舉。這些質疑都有邏輯基礎,但政府和專家們長期無視這些質疑,至今好像沒聽過什麼回應。到最新的加辣措施,髮型屋和宗教場所不知為何突然要停運,叫市民如何適應?明明衛生防護中心說病毒潛伏期約3天(註1),劃進強檢範圍的仍是以病發前14天計算,人人每天排隊幾個小時,難道不是近月香港最大的群聚?如果排隊沒風險,為何室外空曠地方限聚令收緊至兩人?

「疫苗通行證」違國家衛健委建議

「疫苗通行證」牽涉幅度之廣,全港不知要多聘多少保安守門口看手機,而商場又往往是附近居民的主要出入通道,這些擾民至極的事,高官和專家們又明白嗎?我們知道疫情發展一直在轉變,但你不能無視之前的錯判,然後只說句「疫情嚴重了」就不停加辣,覺得市民必須配合接受,這樣只會讓市民覺得不服氣。市民也清楚知道,疫情在變、病毒在變,只是港府處理方式不變,照辦煮碗再加辣就算。

科學數據說明接種疫苗最大的功效是減低重症或死亡個案,「疫苗通行證」對切斷傳播鏈是沒有作用,唯一的功效是提高疫苗接種率(註2),只是在懲罰不接種疫苗的市民,逼他們承受不合比例的代價。國家衛健委疾控局副局長吳良有去年9月在記者會表示「一些地方為加快新冠病毒疫苗接種,出台了限制性措施,針對這一類情况,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綜合組要求各地對這種現象予以及時糾正」,個別地區不允許未接種者進入超市、車站等重點公共場所,「這些做法違背了接種的原則,也給群眾造成不便」。民主黨的建議,或許林鄭月娥聽不入耳,不知國家衛健委的意見,林鄭是否也當「耳邊風」?

政府或專家常以「外國有推行疫苗通行證」作例子或護航,但都刻意忽略外國的「疫苗通行證」會隨確診人數降低而放寬。例如人口約900萬的以色列,每日確診宗數由1月底高峰超過10萬,回落至近期每日約5萬,以色列政府周日就放寬通行證安排,進入酒店、健身室、餐廳、電影院均毋須出示疫苗接種或核酸檢測證明。就疫苗通行證及各種極嚴苛措施,政府應提供清晰的指標,說明如何放寬安排,如每日確診宗數、重症/死亡個案、疫苗接種率等。

清零、共存不宜走向極端

我們一直倡議政府要為「與病毒共存」展開準備,並再三強調「清零」或「共存」都不能走向極端。長期絕對清零現實上不可行,無掩雞籠式的共存目前亦不可取;反而動態清零和與病毒共存看來沒有衝突。

丹麥早前宣布進入「與病毒共存」模式,但仍保留入境規例限制。研究疫症行為的丹麥政府顧問彼得森(Michael Bang Petersen)於社交媒體詳細分析(註3),指出逾六成丹麥人支持解除各種限制,不少長者知道自己感染後的重症或死亡風險較高,但也同意解除限制。雖然確診個案大幅增加,但重症率明顯下跌,丹麥人對病毒的恐懼感亦降至2020年初新冠爆發以來的新低,高接種率當然也是原因,接種齊兩針的比率佔總人口超過80%。

維持禁令和各種社交距離措施,「等待」所有問題解決,有其代價,包括經濟、精神健康、民主人權自由等。這些代價,亦會造成人民對社會、政府及其他人的不信任(註4)。抗疫疲勞正是不斷付出這些高昂代價所導致,丹麥人的精神健康與歐洲其他多國比較已是最好,正正是採取的禁令較鬆,及可放寬時就放寬,和香港愈收愈緊是完全不一樣。

但即使政府堅持「動態清零」,也不能藥石亂投。世衛指強制接種疫苗是最後的手段(註5),疫苗亦應給予最有需要的群體。香港現時主要是70歲或以上的長者接種率較低,其餘各年齡層,兩針接種率大都已達到80%。現時出現的感染重症,基本上都是沒有接種疫苗的長者,如果香港政府擔心醫療系統因感染重症而不勝負荷,不是更應針對70歲甚至80歲或以上長者推出措施,而非全個社會、全港市民一同承受?

醫管局多間急症室嚴重超出負荷,市民排隊幾小時強檢,足見政府抗疫策略不但一成不變,而且嚴重跟不上形勢發展。林鄭拒絕在記者會戴口罩,想市民看到她的情緒;她說話時不痛不癢、自以為是的傲慢臉龐,市民倒是看得很清楚。

註1:bit.ly/34u5XAD

註2:bit.ly/3rAEoya

註3:bit.ly/3uCpAkL

註4:bit.ly/3ozugDY

註5:bit.ly/35POW42

作者羅健熙是民主黨主席,袁海文是民主黨醫療政策發言人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相關字詞﹕編輯推介 文摘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