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文摘

政府家居隔離未整全考慮民眾所需(文:陳英凝、黃智誠、洪磯正) (09:00)

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持續超過兩年,近日葵涌邨出現疫情大爆發,在社區緊急應變過程及家居隔離安排中所出現的問題,似乎反映政府的抗疫應急措施太被動和落後於形勢,協調方面亦未如理想,令人憂慮政府的災害應急預案未能與時並進,未能預早全面整體考慮受疫症影響民眾的各種需要。

有政府專家顧問在上星期四逸葵樓出現9宗個案時,表示當局無力即晚安排家居隔離;政府翌日改為安排圍封爆疫的大廈5日(有指是某些部門動員過慢所致),到上星期六再匆匆宣布全邨16座連同鄰近兩幢大廈,共約3.7萬人要強制檢測,而當日出現確診及初步確診累計個案已達106宗。當中爆疫的映葵樓居民要禁足5日,但政府稱當日難以在映葵樓派晚飯,而由於映葵樓凌晨4時已被封,居民無機會自行購買食物,亦被禁止叫外賣。同時,日前媒體報道,逸葵樓及映葵樓連續兩日無人收集垃圾,垃圾堆滿電梯大堂,造成環境衛生問題。另外,也有市民投訴未能向被隔離的親人送藥。

受生物災害影響者 應獲災民應有支援

疫症等生物災害自有其獨特性,但其應急預案不能只考慮病毒檢測和動員衛生部門的問題,也需要考慮適用於所有災害的應急需要,以及其他政府部門的角色和參與。本地抗疫工作進行了兩年,應有充足的時間考慮這些需要,以及協調各部門的支援工作。然而,葵涌邨家居隔離安排所出現的問題,顯示本地的災害風險應急預案中,似乎未有充分考慮在疫症爆發和家居隔離中及時向受影響民眾派發食品等問題。受生物災害影響的民眾,應與受到其他類型災害影響的民眾一樣被視為災民,獲得一般災民所應有的支援和對待。

聯合國減災署和世界衛生組織主張把這種生物災害,納入國家和地區的減少災害風險規劃內。聯合國《2015—2030年仙台減少災害風險框架》早已主張採取「全危害方法」(all-hazards approach)去管理災害風險,為不同種類災害中並存的共同元素和需要作準備及應對,開發可適用於所有災害風險的共同或一般應急能力,以產生協同效應,再輔以針對某種特定災害之獨特性質的具體措施。世界衛生組織的《災害健康風險管理框架》也主張全政府、全社會(whole of government, whole of society)的災害健康風險管理方式,尤其在應對疫症大流行等生物災害的時候。

四大範疇緊急需要 政府應提供救災品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CCOUC災害與人道救援研究所作為「環球計劃」(Sphere)國際人道援助標準組織的中國聯絡點,建議政府的災害應急預案和減少災害風險的規劃,應納入包括疫症在內的生物災害。政府應參考《環球計劃手冊》內有關為災民在四大範疇的緊急需要提供救災物品的標準,這四大範疇包括(1)供水和環境衛生、(2)食物和營養、(3)住所和安置,以及(4)醫療衛生。例如《手冊》在有關食物和營養的章節,提及需要確保災民在災害救援環境中,有安全地獲得一定質量和數量食物的權利,尤其要顧及如長者、孕婦和哺乳期婦女、嬰幼兒、少數族裔、慢性病患者、殘疾人等弱勢人群的特殊營養需要;食物應根據不同人群對熱量、蛋白質、脂肪和微量元素的需求標準發放。食物和營養不單關乎生存的問題,也涉及維護災民的尊嚴。

讓社區自救與應急措施 發揮協同效應

香港作為國際大都會,更應有足夠的資源和能力去做好災害及人道救援應急準備,在抗疫工作上不能只針對病毒檢測,而忽略了受影響人士——尤其是孤老殘幼——生活和維持健康的各項基本需要。災害和人道救援不單單是發展中國家要考慮的事情,尤其是在氣候變化和全球化增加災害風險的當下,前線人員的努力和付出,也要政府作出有效協調,才能保障市民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政府必須重新檢討應急協調的準備和能力,以達良政善治的初心;同時,也應該透過宣傳推廣和教育,為社區充權,鼓勵市民在家準備如糧水和藥物等災害應急物資,並認識家居隔離照顧所需注意的事項,讓從下而上的社區自救能力,與從上而下的應急措施發揮協同效應。

作者陳英凝是中大醫學院助理院長和賽馬會公共衛生及基層醫療學院教授、CCOUC災害與人道救援研究所所長,黃智誠是CCOUC助理所長,洪磯正是中大醫學院意外及急救醫學教研部助理教授、CCOUC副所長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相關字詞﹕編輯推介 文摘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