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文摘

推家居檢疫 須早作準備(文:黃智誠、洪磯正、陳英凝) (09:00)

食衛局長陳肇始本月8日在電台節目表示,由於Omicron變種病毒傳播速度很快,每日都有輸入個案及與輸入相關個案和密切接觸者,本港檢疫設施緊張。假若密切接觸者很多,檢疫中心甚至酒店已用盡,當局會考慮家居檢疫,但需其他政府部門配套和協助。中大醫學院CCOUC災害與人道救援研究所自2019冠狀病毒病疫症初期,已看到家居檢疫的需要,並進行相關研究和制訂適合本地使用的相關指引。本文提出我們對家居檢疫措施的建議,並點出家居檢疫可能遇到的困難和需要的支援,冀供各相關部門和人士參考,盡早為相關安排做好配套和支援準備。

家居隔離護理11點建議

CCOUC團隊在2020年3月根據世界衛生組織、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和香港衛生防護中心的建議,並參考香港本地情况,制定《家居隔離護理指南》;同時亦製作了相關海報和傳單(註),以便在社區分發。作為環球計劃國際人道援助標準組織的中國聯絡點,我們也通過環球計劃瑞士日內瓦總部,把此海報與世界各地的環球計劃成員分享。指南提出以下11點建議:

.空間安排

(1)若條件許可,建議將家居隔離者安置於通風良好(打開窗戶)的獨立房間,謝絕任何訪客。家居隔離者應盡量佩戴外科口罩。

(2)其他家庭成員應住在另一房間;若受空間條件所限,則應與家居隔離者分牀並盡量保持距離。

(3)限制家居隔離者活動範圍,並確保共用空間(如廚房、浴室)通風良好。

.照顧安排

(4)指定一名沒有長期病的家庭成員負責照顧。與家居隔離者同處一室時,應戴好緊貼面部和覆蓋口鼻的外科口罩,避免在使用過程中觸碰口罩。若口罩被分泌物弄濕或弄髒,必須立即更換。口罩使用後應妥善棄置,避免其他人接觸。

(5)接觸家居隔離者或其周遭環境後、備餐前後、餐前和如廁後,應立即用水和肥皂洗手最少20秒,並用即棄紙巾抹乾雙手。

(6)避免體液接觸,包括口腔、呼吸道分泌物及糞便;若要為患者清理口腔、呼吸道和排泄物,需戴上一次過手套和口罩,在脫下口罩及手套前和後要洗手,並把手套、口罩和其他廢物扔到有蓋垃圾桶。

(7)避免與家居隔離者一同用餐或共用餐具、牙膏、牙刷、毛巾或牀單等。

.清潔安排

(8)每日使用1:99稀釋漂白水徹底清潔家居環境、浴室、廁所和經常接觸的物品表面。

(9)可使用普通洗衣皂(液)清洗家居隔離者的餐具、衣物、毛巾及牀單;若條件許可,衣物、毛巾及牀單應以攝氏60至90度水溫機洗,並充分烘乾。

.監測安排

(10)所有家庭成員都應被視為接觸者,應每日自行監測體溫及身體狀况。

(11)若家庭成員出現急性呼吸道感染徵狀,包括發燒、咳嗽、喉嚨痛和呼吸困難,應立即求醫,並向醫護人員詳述跟其他人有密切接觸的情况。赴診時要戴上口罩並避免乘搭公共交通工具。

大眾似缺乏相應知識和資源

我們也在2020年3月和12月先後進行兩次全港大型隨機撥號電話調查,分別訪問了765和651個18歲或以上成年人,了解作為家居隔離照顧者或接受照顧者所面對的問題。

首先是家居隔離可能導致家人和鄰里之間的問題。在兩次調查中,分別有80.4%和75.7%的人擔心會被家居隔離的同住家人傳染;53.9%和48.4%的人擔心因家中有人正在家居隔離而被鄰居歧視。反之,有79.7%和76.7%的人若知道鄰居家中有人正在隔離,會避開與鄰居家中的所有成員接觸;而33.9%和34.6%的人在鄰居隔離期結束後仍會避免與他們接觸。

其次是家居隔離照顧者的壓力和能力問題。約四分之一(25.1%和22.6%)受訪者在新冠病毒流行期間,已需為家人定期提供居家照顧,家居隔離將會加重這些家庭的負擔。同時,逾三分之一(35.2%和41.5%)的人自認沒有基礎知識去照顧一般傳染病(例如普通流感)患者,而在第二次調查進一步詢問有關照顧新冠患者時,更有近八成(77.9%)的人承認沒有基礎知識。

就家居隔離所需要的資源方面,超過三分之一(34.6%和37.6%)被訪者家中沒有足夠的獨立房間作隔離之用。另外,雖然大部分被訪者(86.8%和98.3%)自覺有足夠口罩應付家居隔離,但只有一半到六成半(51.9%和65.3%)被訪者有足夠手套應對家居隔離。

我們的研究顯示,市民大眾似乎缺乏與家居隔離相應的知識和資源,並面對相當壓力。政府相關部門和機構在推出有關政策前,需作更多解說和支援。同時,為應對照顧家居隔離家人的健康風險,市民更應及早接種疫苗。

為掌握家居隔離相關問題的最新情况,我們今年將進行另一次大型研究。

註:bit.ly/3Kinn3e

參考資料:

(1)WHO, "Home care for patients with suspected or confirmed COVID-19 and management of their contacts"(世衛2020年8月更新了這份全球新冠患者家居照顧指引(bit.ly/3fydnou),本文第三作者為此次更新提供了專家意見,包括有關患者接受家居照顧時所需符合的條件;這份更新了的國際技術指引引用了下列第三及四項由CCOUC團隊撰寫的相關技術報告和刊登在《刺血針》的論文)

(2)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特殊場合防控指南之六——居家隔離》(bit.ly/33JXyYQ)

(3)Chan EYY, Gobat N, Hung H, et al. "A review on implications of home care in a biological hazard: The case of SARS-CoV-2/COVID-19". Collaborating Centre for Oxford University and CUHK for Disaster and Medical Humanitarian Response, 2020 (Health-Emergency and Disaster Risk Management Technical Brief Series #202001)

(4)Chan EYY, Gobat N, Kim JH, et al. "Informal home care providers: the forgotten health-care workers during the COVID-19 pandemic". The Lancet. 2020 395(10242):1957-1959.

(5)Chan EYY, Gobat N, Hung H, et al. "Technical Report for WHO: Review on implications of home care in a biological hazard: The case of SARS-CoV-2/COVID-19". Hong Kong: CCOUC; 2020 December, 40p.

作者黃智誠是CCOUC災害與人道救援研究所助理所長,洪磯正是中大醫學院意外及急救醫學教研部助理教授、CCOUC災害與人道救援研究所副所長,陳英凝是中大醫學院助理院長及賽馬會公共衛生及基層醫療學院教授、CCOUC災害與人道救援研究所所長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相關字詞﹕編輯推介 文摘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