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文摘

改組政府架構 須慎防官冗(文:潘焯鴻) (09:00)

第七屆立法會在1月12日開局,特首林鄭月娥出席答問大會,席上主動提出9項政府管治架構重組建議,包括一項司長級建議:增設「副司長」推進和協調北部都會區、明日大嶼等大型區域發展項目;另外8項局長級建議,包括增設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分拆運輸及房屋局成為房屋局和運輸及物流局、食物及衛生局改組為醫務衛生局、民政事務局重組為民政及青年事務局、創新及科技局改名為創新科技及工業局、擴大環境局並改名為環境及生態局,以及整合和理順現在重疊分散的職能公權。如果重組建議付諸實行,香港管治架構將會由現在三司十三局史無前例地擴大成為四司十五局。

薪金、退休金開支將上升

架構重組和改名,必然產生開支,今次建議涉及8個新設或改名的司局,部門信紙、水牌、網站等總務支出實在不菲,在講求環保的這個世代更加有點浪費。與此同時,增設司局自不然會增加相配合的政治任命和公務員團隊人手,除了增加薪金開支外,隨着公務員團隊膨脹和高齡化,將進一步令退休金開支逐年上升,2021/22年度相關支出已達458億元,佔經常開支8.8%,金額比8年前增加近一倍(註)。從公共財政管理角度看,在香港現時財政儲備減少的情况下,究竟應該緊縮還是揮霍?

對「政不通人不和」的逃避

尋根溯源,回歸初期承襲《麥健時報告書》的政策和執行並行組織架構。至2002年,時任行政長官董建華推出「高官問責制」,以政治任命形式委任司局長,聲稱能改善施政效率,起始時為三司十一局;曾蔭權其後改組為三司十二局;梁振英提出改組及擴大為五司十四局的建議,曾被立法會否決,之後成功設立創科局,成為現時的三司十三局。

近20年來,每屆管治班子都有極其冠冕堂皇的理由,去擴充和重組管治架構。仔細思考,就會發現這其實是對政不通、人不和局面的一種逃避。如果每朝長官都擴充重組其管治架構,對於職能上根本沒有改變的政府而言,增加官位其實只為政治酬庸,免不了形成各自為政、互不相讓和山頭主義的風險,結果形成「官冗」現象,阻礙良政善治,架構重組就墮落萬劫不復的惡性循環。

問責精神始終未獲彰顯

香港管治問題層出不窮、不一而足,說好了的問責精神始終未獲彰顯,整個政府亦從來沒有達到市民的施政表現期許,更無法增強管治制度的公信力,甚至連北京亦感擔憂,否則根本不會出現「忠誠廢物」和港澳辦主任夏寶龍「五個善於」的論述。20年來,官員換過了、組織重組過了、架構增大了,但管治水平就是沒有讓人感到稱心滿意——莫說良政善治,或者推進更宏大的「十四五」規劃,恐怕就連保障衣食住行的基本施政,亦難以令人信服。

應任人唯賢 制止政治酬庸

歸根究柢,急迫的或許不在於重組管治架構,反而更應該任人唯賢、制止政治酬庸;就算不祈求官員個人有擎天架海的本領,但總不能弱不禁風吧。今次航空機組人員令第五波疫情出現,回看就是忽略了去年11月德國來港貨機人員確診的預警。事實上,與先前的海員輸入個案一脈相承,就是主事官員不斷重蹈覆轍。迫在眉睫的,還有尸位素餐和形式主義對施政表現和公信力所造成的衝擊;政府辦事應有破釜沉舟的堅毅,凡事注意社會共識導向,組織上應該眾擎易舉。就像一隊足球隊,行政長官就是領隊,比賽出場人數就是鐵板規則,一名好領隊應懂得應對變幻局勢和挑戰而運籌帷幄,無論防禦或攻堅,排陣都應知人善用。

如果預期某些政策工作特別繁重,社會當然要支持一個更合理的分工,避免權責重複或不清晰而導致施政不暢順。期許當選的下屆行政長官具應有的領袖風範,善於將多年來高官問責制和政治任命所滾存的錯誤拉回正軌。

註:bit.ly/3HYIVQw

作者是「香港方略」首席研究員、「中科監察」主席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相關字詞﹕編輯推介 文摘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