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文摘

抱孤城心態 何談再工業化(文:何子煜) (09:00)

本屆政府積極發展創新科技,並全力推動「官產學研」良性互動,為創科發展營造正面氛圍。根據泰晤士高等教育(Times Higher Education)發布的2021年世界大學排名(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2021),香港大學排行第39位、香港中文大學與香港科技大學並列第56位,是粵港澳大灣區中僅有的3所百大院校,體現了香港優越的科技自主創新原動力,也證明了香港是大灣區中最能掌握創科戰略資源的城市。可惜的是,香港缺乏創科的中下游產業鏈,導致科研成果無法在地產業化。

需檢討「再工業化」能否滿足時代

為補足這項短板,政府在《2016年施政報告》提出「再工業化」,旨在推動智能生產、吸引高增值科技產業和高增值生產工序,並使相關企業「再工業化」,轉向高增值生產。6年過去,全球發展環境與國家發展規劃都出現重大變化,這樣的「再工業化」是否能繼續滿足時代,需深刻檢討。

政府當初提出「再工業化」,出發點是開拓本地創科產業的多元性,透過協助傳統工業的先進化、高增值化轉型,試圖建立新的經濟增長點。從香港單一城市的發展言之,這樣的「再工業化」不無道理,能有效促成傳統工業和創新科技的融合,形成第二產業與第三產業相輔相成的發展效益,從而填補香港產業空心化、過度側重第三產業的缺陷。時至今天,早前有立法會議員提出「再工業化」建議的時候,仍是圍繞着傳統工業騰飛為主、創新科技手段為輔的思維。

港產業發展須配合大灣區

但社會各界切勿忘記,隨着粵港澳大灣區的踐行,香港的產業發展必須考慮如何配合大灣區整體規劃,發揮好香港在重大國策中的角色,而不能抱持「孤城」心態。當國家支持香港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銳意推進「廣州—深圳—香港—澳門」科技創新走廊建設的時候,香港「再工業化」的意涵亦有必要適時拓展。如何發揮我們既有的制度、人才和其他創新資源優勢,並提升本港產業核心競爭力,將是重中之重。

根據《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的「優化製造業佈局」部分,城市分工已相當清晰,當中包括以珠海、佛山作為先進裝備製造產業帶,並以深圳、東莞為核心,劍指世界級先進製造業產業集群,當中未有提及香港的角色,可見香港在創新產業鏈的主要任務並非「製造」;而後面提及「支持香港在優勢領域探索『再工業化』」,沒有要求本港承擔大規模製造業任務,當中提到的「優勢領域」亦沒有局限香港要側重傳統工業的高增值化,可見目前社會所理解的「再工業化」存在一定偏差。

創新及科技局長薛永恒早前說,本港在基礎科研和金融投資等都做得較好,「而內地在科技成果轉化及生產的環節比較強」。筆者認為,考慮到粵港澳大灣區的整體創科環境,香港在基礎科研和金融投資以外,更需建基於香港的基礎研究實力,充分發揚香港原始創新(「從0到1」)的能力,再透過「再工業化」承擔應用開發、科技轉化、原型設計、小規模定制化生產等功能,擔當起「中間性試驗」的角色,並將成果轉移到大灣區的製造業基地,由當地大規模批量生產,體現「加強產業分工協作,促進產業鏈上下游深度合作」的戰略思維,成為大灣區創科產業鏈的「超級聯繫人」,打通產業鏈任督二脈。

新田科技城可建一站式園區

根據《2021年施政報告》,政府提到在《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下,新田科技城及深圳科創園區合共佔地約540公頃,將可提供大片土地發展香港的創新產業。筆者建議,政府應積極吸納各大專院校在新田科技城設置科研中心,並在鄰近地方設立高增值工業中心,更可邀請創新科技巨企將總部搬遷至當地,從而在新田科技城形成一站式、具備整全產業鏈的科技園區。筆者堅信,憑藉香港優越的基礎研究實力,只要有「再工業化」的優質配合,定能讓香港的創新產業振翅高飛,走在大灣區發展的前列。

作者是政賢力量青年時事評論員

相關字詞﹕編輯推介 文摘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