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文摘

殺我馬者道旁兒 夜半臨池未可知(文:劉銳紹) (09:00)

日前香港舉行馬拉松賽跑,但新聞焦點被「香港加油」搶去了。一些身上有此字眼或相關設計式樣的跑手被要求更換衣服才能參賽,否則後果自負。這則新聞引起更多關注和思考。

(1)決策者和執行者須防物極必反

在此先行回顧近期香港的一些現象,令人感到港府的姿態和措施比內地更嚴。例如:內地高規格紀念辛亥革命110周年,但香港卻近乎禁止紀念活動。此外,北京也希望或鼓勵(至少姿態如此)泛民人士參與即將舉行的立法會選舉,但港府卻不斷DQ可能參選的泛民,包括傾向參選和曾經傳聞是北京屬意作為襯托的人。還有,北京要求禁止違反《國安法》的言行,港府按要求而行,無可厚非,但行動的尺度比北京的表述更嚴更緊更細微。過去的「光時」之詞已成禁忌;但有誰想過,如今「香港加油」也可能犯禁?

外界無法知悉出現上述現象的原因。誰是決策者?誰是執行者?而執行者又分為政策執行者和前線執行者。所以,外界只能猜想,不外以下可能:

──這是「上有好者,下有甚焉」、顯示政治正確的條件反射,即使引起公眾質疑甚至反彈,也不在乎;只要在「領會精神」之後「公事公辦」,從緊執行,而上級又不責問和追究,那就行了。如果這是主要原因,那麼責任主體就在執行者,但這種「加碼執行」的方法也對決策者不利。

──假如「緊」的源頭來自內地或相關人士,港府按指示、要求和精神辦事,那麼責任主體就是決策者了。換言之,港府的言行都是決策者的真實意圖和要求,在港的執行者只是表面的責任主體。但日後如果情况有變,執行者可能被犧牲,這對他們來說也是不利。

──無論決策者或執行者,都認為眼前形勢必須從緊對待,不能掉以輕心。因此,震央在海底,但引起的海嘯卻可以裂岸崩雲。這也是中國政治必須警惕的常態。

筆者想說的是,無論是哪一種可能,中央和香港希望平定局勢的努力只會事倍功半,甚至引來更大的反感,這完全是無謂的自我抵消和內耗。且看「香港加油」的字句和相關設計的式樣被禁後,市民的質疑更多。市民更反感的是,官方按自己的聯想,把「第二種層面的內涵」放在所有環境的「香港加油」之上,這不正是無限上綱嗎?放遠一點,這不就是人治的單向思維嗎?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人們除了質疑為什麼不能說「香港加油」之外,更多的反應是「不會增(憎)恨」,因為反智若此,何須「增(加憎)恨」?很多人一笑置之,其實是一種哀莫大於心死的反映。這種心態發展下去,市民只會進一步用群眾智慧來回應官方的政策。林鄭月娥希望「未來5年更稱心滿意,更能看到成績」就更難了。

(2)賽會的反應說明了什麼?

先看過程:身上有「香港加油」字樣的跑手被警方發現和截查,然後被帶到賽會的檢查站。大會人員請他們自行處理,否則不能參賽或「後果自負」。這個過程說明,警方有權截查,但沒有越權禁賽,因為知道無權決定「香港加油」是否違反大會規定,於是交回大會處理。基於某種「你知道的」原因,由大會出面告訴跑手「後果自負」,而這也是「你知道的後果」。

再看賽會負責人對「香港加油」的反應,上周表示「含意沒問題」,其後表示「不希望加入任何政治元素」,但沒有正面回應「香港加油」為何有政治元素?筆者理解賽會的難處:他們知道政治元素在哪裏嗎?——在跑手?在執行者?還是在決策者身上?大家都說「你知道的」,但說不出來。這就是中國政治的奧妙和弔詭之處──木槌打釘釘打木。外界只能看到打在木頭上的釘,但從來看不見打在釘上的木槌。

筆者想說的是,外界看不到木槌,但可以感受到,或者猜到;這種不公的感覺將會引發更大的抗衡。况且,外界有時猜對了,有時卻會猜錯,這又產生另一個內耗的危機,對沒有涉事的人也不公平。歷史證明,中國長期受困和自騙於這樣的政治謎團之中,官民同樣受害受累。那麼,為什麼不早日根治和消滅這些謎團?如想根治,那就要努力建立親和力,同時消除那種胡思亂想的自困,更要拋棄以為「一硬就靈」的左潮。

(3)政治張力可能自製政治炸彈

也許官方認為壟斷某些言行的解釋權,就可以維持政治張力,讓形勢處於可控範圍內。我想,如果能精準拿揑分寸,市民不一定抗拒。但歷史證明,這類政治張力和壓力首先製造了更大的離心力和反彈力,而且經常拿揑失準。近年來,香港的形勢猶如在彎角裏高速掟彎的烈火戰車,車上的人都被拋出車外。以前的「光時」變成禁詞,如今「香港加油」可能命運相同,那麼,以後豈不是「字字自危」?這種「任意權」會否變成「任意拳」?才是大家最擔心、厭惡和怨恨的東西。

如果擁有公權力的決策者和執行者都不重視這些憂慮,相反還不斷加壓,只會出現「殺我馬者道旁兒」之痛。筆者不拘泥於這典故的原意和針對的對象,只是有感於現實而將之引伸──香港原是千里馬,但練馬師、騎師都不諳與馬溝通,縱是有心養良驥,奈何亂用策騎功!况且,路邊還有不少為練馬師和騎師喝彩的啦啦隊,這不就是當代的「殺我馬者道旁兒」嗎?長此下去,只會夜半臨池不自知,恐怕早晚也會出現壓死千里馬的最後一根稻草。

其實,「道旁兒」也有清醒的。有建制派朋友對我說,「香港加油」的質疑出現後,他們擔心將會變成另一種「形象攬炒」的犧牲品。且看,自從泛民被剔出政治舞台後,官方一心製造「建制派可取代泛民」的形象,對政府也有監督。可是,建制派的批評只是雞毛蒜皮,不碰核心問題,遇上「重大事情」就自動歸邊。市民質疑,這是「肝膽相照謀善政」,還是「愛國者治港的大龍鳳」?

如今,決策者和執行者又上演一幕「香港不能加油」的推理劇。建制派中即使有「理性的道旁兒」,但也不能獨善其身,更不能劃清界線,只能火化於「形象攬炒」之中。總之,道左道右憑正道,步穩履平莫歪斜!

作者是時事評論員

相關字詞﹕編輯推介 文摘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