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文摘

社會企業助力青年發展 人才培養尤為重要(文:趙永佳、聶琳) (09:00)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10月6日發表了《2021年施政報告》。在這份最新的施政報告中,「青年發展」與「青年工作」是政府的重要關注點。事實上,特區政府的青年發展委員會已經在2019年推出了「粵港澳大灣區創新創業基地體驗資助計劃」及「粵港澳大灣區青年創業資助計劃」,為有意在香港與大灣區城市創業的香港青年解決初期資本需要,並提供創業支援和孵化服務。在這樣有利的政策背景下,當今的香港青年一代自然成為了創業創新的主力軍。在所有創業模式中,社會企業是兼具盈利與社會目的雙重效能的組織形式,在滿足青年謀生需要的同時,亦成為他們參與社會的重要渠道。因為社會企業在推動經濟、助力創新、解決就業、服務社會等多方面的正向作用,無論政府抑或民間都將對社會企業發展注入更多的資源和期望,那麼社會企業專業人才的培養就變得尤為重要。

香港的社會企業現狀

根據民政事務總署的定義,社企「是一盤生意,宗旨是要達致特定的社會目的」。經過20年的發展,香港的社企業界已經初具規模。截至目前,社會企業商務中心共記錄了近700間社會企業;這些社企遍佈全港各區,涵蓋文化藝術、環境保護、飲食家居、教育培訓等各類業務性質,為達至扶貧、社區共融、可持續發展等多方面的社會目的。自2008年開始,社企業界每年都會舉辦「社企民間高峰會」,旨在向全社會倡導社會企業家精神,並培育青年一代的創新意識與能力。「香港社會企業挑戰賽」也是香港社企業界每年的一大盛事,目的是為全港大專院校學生提供社企創業的訓練和比賽平台;2007年至今,社企挑戰賽已經成功舉辦了15年,共吸引了8842名來自129間大專院校的參賽者,累積了1573個企業計劃。

有利的政策支持 成就最佳的青年創業時代

特區政府青年發展委員會於2018年推出了「青年共享空間計劃」,邀請工廈或商廈的業主以優惠租金為青年提供工作空間或創作室,協助那些從事創意產業、創新科技及文藝工作的青年。目前,已投入服務的共享空間共有13處,這為青年創業活動提供了最基本的「硬體」保障。青年發展委員會還成立了「青年發展基金」,並於2019年在該基金下推出兩項重要的資助計劃:「粵港澳大灣區創新創業基地體驗資助計劃」和「粵港澳大灣區青年創業資助計劃」。至今,獲得前者資助的計劃共有18項,同時有16間機構獲得了後者的資助,而資助形式不僅包含資本資助,還包括創業支援及孵化服務。此外,政府還計劃成立「大灣區香港青年創新創業基地聯盟」,作為香港青年在大灣區創新創業的宣傳及交流平台。這些將成為青年創業活動的「軟體」支援。

「軟」「硬」兼施的政策支持,為如今的香港年輕一代創造了最佳的創業時機。在經歷了社會動盪和反覆的疫情之後,許多青年開始思考個人發展的前景和社會發展的可能性。突破傳統視野,找尋自我定位,把握政策機遇,將個人前途與社會責任相結合,是時代賦予青年的使命。

推動青年「三業三政」的發展

林鄭月娥在《2017年施政報告》中提出青年發展「三業、三政」(即關注青年的學業、事業和置業,以及鼓勵青年議政、論政和參政)。當今的創業環境為青年的事業發展鋪開了新的空間,而青年議政參政則要從參與社會開始。具體而言,是要鼓勵年輕人關注社區發展、關注不同社群的需要,在解決社會問題的基礎上提出可行的政策建議。

鼓勵和支持青年社會企業創業,是推動「三業三政」發展的重要手段。社會企業最本質的特色是雙重底線,它既要是一個可持續的商業模式,又要履行社會責任,其中社會目標是社企的最終目標。社企的商業可持續性需要社會企業家持續盈利,這是實現青年「三業」的基本條件。而社企的社會目的,如扶貧、環保、平等就業、社區共融等,能促使青年企業家關注社會需求、參與社會治理,最終承擔社會企業家與政策企業家的雙重使命,成為香港的未來領袖,這是青年「三政」的實踐路徑。正如美國著名學者薩拉蒙(L. M. Salamon)所言,「社會企業能夠解決政府、商業機構及非營利機構均無法有效解決的社會問題」。因此,社會企業在促成青年個人發展和促進社會進步方面有巨大的潛能,將成為青年創業創新的主戰場,也將是誕生香港未來主人翁的搖籃。

展望未來 培養專業人才是重中之重

上世紀90年代末至本世紀初,社會企業在香港初步發展起來。由於當時正值經濟危機,政府及全社會對社企業界的期望是能夠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協助解決失業問題,即「就業融合社企」。時至今日,針對社會企業的政策的重點,已經從過往的就業融合,演變為創新創業導向,特區政府扶貧委員會在2013年啟動的社會創新及創業發展基金(社創基金),明確提出鼓勵和培育創新方案以解決貧窮問題。

香港學者陳之翰等2019年發表的研究顯示,社創基金的全部申請者之中,個人申請者佔比最大(62.6%),獲得資助的社會企業家來自多樣的教育和工作背景。由此可見,個人對於社會創新的興趣愈漸濃厚,社會企業家已經跳出傳統的社會工作和社會服務範疇,他們的社會目的通常是多元的、跨領域的。所以,香港現在亟需大專院校培養社會企業和創新發展的專業人才,輸送給社會。現今的社會企業創業需要跨學科的知識和統籌才能,社會企業家不僅需要基本的商業技能,如統籌、運營等,還要有利他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從而發掘社區需要並合理利用資源,同時還要有公共政策與治理的基本知識,才能最終成為社會領袖。因此,社會企業專業人才的培養需要涵蓋管理學、政策學、經濟學、社會學等多學科訓練,在這方面,大專院校需要整合教學資源,設計並推出培養和培訓社會企業家、未來領袖的系統課程,以保證社會創新和發展領域的人才輸出。

抓住灣區發展新機遇 青年應有大視野

在大灣區發展的大背景之下,香港的社會發展和年輕一代的個人發展,都面臨着新的機遇和挑戰。因此,在培養社會創新人才的同時,還需要融入發展的思維和視野。要在具備社會創業知識及技能的基礎上,增強年輕人對大灣區社會轉型動態發展的理解,從比較的角度加深對地區發展的認識。青年社會企業家不僅要以可持續的企業管理模式達成自己的職業發展目的,還應當運用有關發展、制度及社會創業過程的知識,解決本地、國家、區域以及全球層面的人類發展難題。

作者趙永佳是香港教育大學社會學講座教授,聶琳是香港教育大學亞洲及政策研究學系講師

相關字詞﹕編輯推介 文摘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