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文摘

從2021年施政報告回看鍾士元的3個擔心(文:陳家洛) (09:00)

「香港人面對九七回歸有三個主要擔心。第一,擔心將來的港人治港,實際上是京人治港,中國表面上不派幹部來港,但治港的港人都由北京控制,港人治港變得有名無實。香港人第二個擔心是,九七後,中國處理香港事務的中低級幹部,將來在執行上不能落實中央的政策,不能接受香港的資本主義和生活方式,處處干擾。第三……擔心將來的領導人又走極左路線,改變現行國策,否定一個國家,兩種制度的政策,使五十年不變的承諾,全部落空。」(鍾士元,《香港回歸歷程——鍾士元回憶錄》)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任內最後一份《施政報告》的主要對象是中央人民政府,展現落力配合「十四五規劃綱要」的姿態,其「北部都會區」的構思,放在大灣區的版圖,就是深圳以南一片空間,力推深港同城化的「雙城三圈」、「兩灣一河」、「八個中心」等,都是香港人陌生的大陸術語和表述方式,更令人將林鄭月娥這份施政報告解讀成一個向北京爭取連任的政綱藍本。

不過,願景的基礎如果不是香港人的核心價值,而是自上而下的規劃綱要,用這種政治和政策論述的方式來硬銷融入,的確令香港人聽到一頭霧水,客氣來說恐怕我們都跟不上,因此未能夠和林鄭月娥的視野「對接」,更不要空談「同行」了。香港民意研究所的即日調查就發現,自1999年以來最低評分的5份施政報告中,有4份出自林鄭月娥。今次這份主打「北部都會區」,提出重組政策局、23條立法等理應令支持者雀躍萬分的宏圖大計之施政報告,也只有25%受訪者滿意。再看受訪者對提出主張的行政長官之取態,更發現連建制陣營的支持者也留不住的林鄭月娥,在讀畢施政報告後只有19%的支持,反對她出任行政長官的則高達67%(註1)。

策略領導 不得人心

其實,政府想知道香港人對大灣區概念的意見很容易,有眾多配合政府思維的調查項目,肯定可以了解和追蹤這個構想有多少支持者。其中一個智庫多次委託中文大學進行的民意調查,發現只有7%至13%受訪者表示會考慮去大灣區發展或居住,不考慮的則高居68%至74%!基本上,沒有一個年齡組別被大灣區吸引到,而且愈年輕的人愈不感興趣(註2)。

既然香港人對由上而下的規劃充滿懷疑,官員和從中獲益的推手,究竟有沒有站在香港人的角度,由下而上調整融合的方向和幅度?這個課題關乎文化和價值觀,而不是技巧和知識層面,同一個系列的調查發現「香港人」和「中國人」兩種身分認同由過去的互不排斥,變為現在的互相排斥,而且「香港人」身分認同愈強的市民,「中國人」身分認同則愈弱,反之亦然。忙於「再教育」香港人的京港兩地官員和權貴,肯定由此見到更多更大的「機會」,但正正因為他們不在乎代表性、問責性、香港人身分認同和香港的核心價值,「思想改造」一事恐怕只會愈幫愈忙,愈搞愈糟。

改造香港 融入灣區

自稱「一直堅信憑着為民服務的理念和積極有為的作風」的林鄭月娥,疑似忙於為連任做準備之際,中聯辦的幹部在施政報告出台前,連日馬不停蹄地爭取曝光,藉此表現「急市民所急,想市民所想」,中聯辦主任駱惠寧等北京駐港官員高調落區,探訪「劏房戶」,又到新界北部視察講規劃等,然後財政司長陳茂波及一眾為爭取表現的議員和建制輿論落力配合。此前又有向地產發展商「落命令」加速土地供應的連串消息,令支持建制陣營的市民更期待一份民生為本,聚焦土地、房屋、扶貧、通關的施政報告。殊不知,林鄭月娥只能叫大家一等再等,理由是:

「香港人口不會增加很快,因為出生率很低,人口老齡化亦很快,就算我們很積極招攬人才也不會有這增加幅度,所以我很有信心,如果有能力推動這些(如北部都會區)項目,香港房屋問題是可以徹底解決。在徹底解決之前,當然要照顧市民的住屋困難,所以過渡性房屋單位將會由1.5萬個增加至2萬個;而輪候公屋超過3年又合資格領取現金津貼的先導計劃會繼續進行,我們檢討後認為有需要時會延續這個現金計劃,以幫助目前居住環境比較惡劣的市民。」(註3)

中聯辦不再遮遮掩掩地統領建制陣營,高調走出前台,於是政府官員更必須緊貼北京的政策,鬥快鬥準,是林鄭月娥和所有在這個環境中希望爭取北京看顧的人的新遊戲規則。有趣的是,昨天還忙着「為民請命」的中聯辦和建制黨派議員,今天卻忙於激讚林鄭月娥的長遠目光和大局思維,本該大失所望的他們紛紛表現出喜出望外的反應,又一窩蜂去唱和促進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把握大灣區機遇,爭相和應「北部都會區」,即使講來講去始終都是一個市井的說法,叫做「有地,就一定有賺無蝕」。

平行時空定型 二元對立牢固

促成今次管治範式轉換的,還因為有一個失民心的行政長官,得靠一招緊跟北京的決定來將香港和深圳連成一體,為未來引入香港的人口預留一個「北部都會區」,香港人喜歡不喜歡,都是這些當權者政治豪賭的籌碼。

結果,政圈眾生相與真實民意民情就如「平行時空」,落區家訪有宣傳「勤政為民」的作用,管治和政策則是政客操控的世界,而且雙方距離將會愈拉愈大。即時民調反映大部分香港市民認為這份施政報告是不及格,但是在清一色的立法會裏,建制派議員按設定來了一輪讚不絕口的「答問大會」。

在新的管治範式下謀求一官半職的人首要「自覺」,要「敢於擔當」(註4):通過宣誓儀式表現忠誠之後,就要緊跟某些路線,速成學講一堆似懂非懂的四字或八字術語,要文鬥又要武鬥,對付異見時既敢於鬥爭,又善於鬥爭,不在困難面前低頭、不在挑戰面前退縮。明乎此,18萬公務員、公職人員、司法機關、各行各業的話事人,不日要「自覺」進行「國家幹部化」的日子不遠矣。將來,歷史研究在回看2021年的施政報告時,會見到一個極度弱勢特首掙扎求存,也會觀察到由上而下的大灣區規劃在本地形成的兩個「平行時空」,當中官民的距離愈來愈大,鍾士元提出的3個擔心,依然是實實在在,官民二元對立也依然牢不可破。

註1:香港民意研究所,〈香港民研發放施政報告即時調查結果(2021-10-07)〉(bit.ly/3Dt6rmy)

註2:民主思路,《「一國兩制」指數:第八次報告》,2021年8月(bit.ly/3oMCpWI)

註3: 《行政長官2021年施政報告》記者會開場發言,2021年10月6日(bit.ly/3lsR0od)

註4: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員幹部要敢於擔當不做「五類人」〉,2017年2月17日(bit.ly/3uWTRZA)

作者是浸會大學政治及國際關係學系副教授、比較管治與政策研究中心總監

相關字詞﹕編輯推介 文摘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