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文摘

以行動創造希望(文:葉兆輝) (09:00)

疫情持續多時,雖然我們亦慢慢適應了生活的轉變,學會了怎樣在新常態下自處,但因實施了各種社交隔離措施,對市民的精神健康的而且確構成了很大的影響。世界衛生組織(WHO)也再三提醒在疫情中既要維持身體距離(physical distancing),但仍要保持社交的聯繫(social connectedness),一方面達至疫情控制,並且兼顧精神健康。正值今天是世界防止自殺日,主題是「以行動創造希望」,正正就是呼籲人們以實際行動來防止世界各地的自殺事件發生——全球每年仍然有約70萬至80萬人自殺。同時,國際預防自殺協會(IASP)亦積極推動世界各地預防自殺的項目。因此,誠邀你的參與,以減少生命的犧牲,正所謂,因你的參與,世界不再一樣。 

2020年自殺率略減 3個年齡組群上升

 在疫情的影響和經濟就業環境不穩下,2020年香港整體的自殺率為每10萬人有12.1,較2019年的13.1略低。然而,有3個年齡群組在整體自殺率都下降時有逆向的升幅,分別就是(1)女性的長者(60歲或以上)、(2)15歲以下的年輕人,以及(3)15至24歲的年輕女性。該3個群組的自殺率都有顯著增加,並抵消了其他年齡群組自殺率的改善和減少的效果。首先,女性長者的自殺率從每10萬人有11.9增加到15.3,升幅達約28.5%,而男性長者則有所下降,從2019年每10萬人有34減少到2020年的24.5,減少27.9%,此消彼長。其次,15歲以下,每10萬人口由2019年有0.7增加到2020年的1.3。雖然此基準率較低,但在此年齡層的顯著升幅都令人擔憂。再者,就是15至24歲年輕女性群組的自殺率,從每10萬人口有4,也增加到6.1。

關注長者 適時支援 

香港是一個人口急速老化的城市,超過18.3%的人口在65歲或以上。由於男性和女性的預期壽命有明顯差異,2020年分別是82.7歲和88.1歲,男女差別足有5.4年之多,導致了老年婦女人數不斷增加。在2016年的人口普查中,獨居的長者人數分別有1.6萬名鰥夫和8.4萬名寡婦。在疫情肆虐下所採取的社交隔離,都擾亂了長者的日常社交活動,就如地區的長者中心、休憩的公共空間或宗教團體等的活動;對於那些行動不便、身體虛弱,或缺乏社會資源的長者,尤其需要留院醫病或住在老人院舍的,家人未能探訪對他們的影響甚大。在疫情中產生了孤獨和焦慮感,構成自殺的風險。又因一些長者受到近期成年子女和孫兒舉家移民的影響,可能會感到被拋棄和孤寂。在一個社會環境急劇改變的情况下,應關注這群留守的長者,善用社區的資源及網絡,去提供適時的支援。本中心獲得賽馬會慈善基金支持下,與地區的持份者,正在黃大仙區推行跨代同行的活動,讓年輕人訪問長者,讓他們親訴自己的人生故事,一種口述歷史的表達,促進兩代彼此的了解、欣賞、關心和支持,修補關係,重建社區網絡。

要保障學童和年輕女性福祉

此外,停課和上網課都打亂了學生學習的表現,尤其是對來自低社會經濟地位的兒童造成了負面的影響。學校不但是傳授知識的地方,而且提供一個安全的環境,讓學童可以建立自我價值和學習人際關係。因為低收入家庭的資源有限和居住環境也未必適宜上網課,在沒有學校的支援下,這些家庭(家長和學生)的壓力就變得相當巨大,特別是要擠在狹小的環境,家庭衝突亦相對增加,這些現象並非本地獨有的問題,在外國同樣有類似的挑戰。另外,各類的防疫措施在迫不得已下打亂了社區的支援和朋輩關係的建立,尤其影響到青少年的社交生活,可能這樣會對年輕女性帶來的負面影響特別大。故此,社會各界應汲取本地教訓和外地的經驗,竭力保障學童和年輕女性的福祉。 

不帶批判 真誠關心和問候

每年的世界防止自殺日不希望只帶來一天的提醒,而是要持續喚起社會對生命的尊重,在日常生活中以實際的行動一同加入防止自殺的行列。自殺的警號包括了絕望、憤怒、怒不可遏、復仇、鹵莽、衝動,又或以為自己走投無路、借助酗酒或毒品去逃避問題,甚至可能會疏遠朋友、家人和社會,因而產生焦慮、煩躁不安、失眠或嗜睡,以及情緒大起大落。當我們察覺到身邊人有上述類似的徵狀,請不要急於去尋根究柢,要查清楚來龍去脈;反而,請提供一個安全的空間,讓當事人可以在不帶批判下得到真誠的關心和問候。正如有自殺未遂的倖存者亦曾分享過,當他們正在痛苦中、思緒混亂時,不自覺會推自己入了死胡同,因而產生強烈的自殺念頭,他們真正需要的並不是要聽到別人對自己的教訓,或具體的建議;他們真正需要的是得到他人的接納,讓他們重新感受到未來還是有希望的,這樣的支持可以使他們更有力量面對困境。

 大部分有自殺念頭的人都未必會把自己的困苦宣之於口,因此,大眾可能有誤解,以為主動詢問有關自殺的問題,就等於加速當事人的自殺行動,又或者驅使一個沒有自殺念頭的人產生自殺念頭。其實,一直有研究指出這樣的提問只會給予當事人一個抒發的排氣口,令內心的痛苦有機會宣泄出來。事實上,自殺是一件複雜的事情,往往並非由單一原因所導致。只要我們主動關心,擁有一顆同理心和一份真誠,簡單的問候,猶如「你近日過得好嗎?」,然後不帶半點批判地耐心聆聽,伴隨當事人的步伐,在安全的環境下道出自己的故事,可能這個小小的舉動就能扭轉他原定的生命軌迹,令他在迷惘中找到一點亮光。同時,我們可以多了解社區上的資源,當有需要時,就可以轉介給有需要的人,讓他們得到專業的幫助。樂於助人,是防止悲劇發生的關鍵。

 只要我們提高警覺,多主動關心身邊人,就有機會化解危機,特別是上述曾提及的3個群組。本地奧運和殘奧的選手就展示出他們非凡的成就,縱然外在充滿挑戰的環境未必能逆轉,只要內心堅定,一步接一步,在身邊人的陪伴和支持下都可以克服困難,創造出奇蹟。他們的堅持,使他們看到了希望,就因有希望,他們便可堅持下去。面對年輕人的精神健康,希望社會各界人士都可以為他們多走一步,給他們機會,幫助他們成長。讓我們懷抱這份堅持和希望,共同渡過生活中的挑戰,希望人人都能為防止自殺的工程出一分力,以行動為他人創造希望,為被困在長夜的人點亮一盞明燈,攜手建立一個更美好的明天。

 作者是香港大學香港賽馬會防止自殺研究中心總監

相關字詞﹕編輯推介 文摘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