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文摘

基建助釋放土地 應放眼未來社會效益(文:梁廣灝) (09:00)

內地俗語說:「火車一響,黃金萬両」,反映了地方民眾對基建發展的盼望;可是,本港則不時有指基建工程為「大白象」項目,批評浪費金錢。我作為見證及參與香港多項重要基建的過來人,一方面感到他們忽略基建對社會發展帶來的直接及間接好處,另一方面理解到人們對基建項目的龐大工程開支的擔憂。但無論如何,經歷時間的考驗,本港許多大型基建項目對香港的社會及經濟發展,乃利多於弊。

交通基建物有所值 滿足社會需要、創造機遇

回想1970、80年代初,若要到沙田或北角進行工作會議,交通來回已花了一整天的時間,箇中原因是公共交通網絡尚未成熟,與現時發達且選擇多元的交通網絡,簡直是天淵之別。今天香港交通網絡四通八達,要穿梭新界沙田及港島北角開會,我們毋須再擔心冗長的交通時間,更有各種交通工具任君選擇,一天可以往來多個會議,大大提升工作效率。自然及建築資產設計及諮詢公司凱諦思於2017年發表的可持續城市流動性指數中,香港力壓蘇黎世及巴黎,勇奪第一名,可見香港的交通基建獲得國際認可(註1)。

過往,不論興建輕鐵、赤鱲角機場及西鐵,坊間也曾出現「大白象」工程的批評,原因似乎是有些人傾向直接地跳入項目成本與金錢回報的討論,計算項目要多少年才回本,而忽略當中社會價值及其他間接效益。

事實上,交通基建與房屋一樣,皆是我們生活的必需品。市民自置房屋建安樂窩,其考量並非只計算可省下多少年的租金及回本年期,還有生活的基本需要。興建交通基建亦然,可滿足人們出行所需,提供交通便利,也為社會創造更多的發展機遇、推動經濟活動、促進就業機會等,並非只為某個界別或群體的利益。今天,輕鐵成為新界西北居民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新機場成為世界首屈一指的國際航空樞紐;西鐵在繁忙時間的載客率飽和,甚至超出負荷。以上例子一一是對「大白象」批評最有力的回應。

交通基建除了滿足市民跨區交往的需要,亦為社會創造不同的效益。如興建鐵路不僅可在鐵路站上蓋建屋,亦可釋放鐵路站周邊的土地價值,提供更多發展機遇。此外,因應土地價值上升,不單讓普羅業主可以獲得好處,政府差餉稅收也會大大提升,增加恒常收入,但這些間接效益也往往被忽視。

基建為新發展區必需品 須做好規劃預留用地

最近,團結香港基金發表的《土地房屋報告》也建議在新界開拓9個潛在發展區,同時認為政府需推動更多的交通基建,包括興建連接新界與市區的主要道路及鐵路,其中建議將北環線向北延伸,連接河套區的創科園等;另興建「第三條新界至市區的鐵路」等,值得社會各界進一步探討。我認為政府應盡快推動鐵路工程,將鐵路連接起來,當中要小心規劃區域線路與市民上下班的鐵路,避免混合兩者,導致供不應求。

事實上,在建設一個新發展區時,我們都應審慎做好規劃。新區土地除了作建屋用,也須預留作基礎設施,如供水、供電及排污系統,以及道路、鐵路和大型公共運輸交匯處等,好讓當地居民得以持久的安居樂業。值得注意的是,城市發展一日千里,人口密度急速增加,有些情况可能令原先的基建不勝負荷,但卻沒有足夠空間興建額外基建設施滿足新需求。以觀塘為例,該區是高度發展的地區,既發展商貿區,同時保留不少工業大廈,而且也有很多公私營住宅,是香港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區(註2)。由於區內的空間差不多用盡,交通擠塞已經十分嚴重,面對新發展的啟德社區,在交通基建上難以接駁,對兩地順暢交往形成巨大挑戰,這說明了未雨綢繆做好交通基建規劃的重要性。

社會要求與日俱增 工程成本難下降

人們總愛追求「平、靚、正」,即使社會大眾明白基建的社會效益及對發展未來的好處,也可能會質疑工程造價上升的原因。作為資深的工程師,我嘗試為讀者提供參考。

首先,隨着社會對環保及污染問題日益關注,法例對工程施工時間也有規定,對工地的安全要求也更嚴格,導致某些工序需分開進行,增加額外成本。其次,香港勞工供應不足兼青黃不接,導致工資開支上升。再者,社會對設施服務要求與日俱增,過往地鐵站只建設4個出口,但新興建的港鐵站,不僅需要建設更多的出口,覆蓋有達一公里範圍;有些更要興建多條長電梯,成為接駁山上山下的重要樞紐,香港大學站正是顯例,所以工程成本上升是情有可原。

投資基建以推動城市發展,並非香港的獨門良方。大國如中、美,都以「傳統基建」甚至「新基建」作為發展的重要戰略。早前美國參議院投票批准拜登政府提出的一萬億(即一兆)美元基礎設施議案,當中包括興建道路、鐵路、機場、港口,還有寬頻網絡基建、電動車充電站等(註3)。內地近年能夠在經濟發展取得驕人成就,與大力投資基建一脈相連。放眼未來,中國總理李克強早已提出「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概念,大力投資七大技術領域,包括:城際高速鐵路、5G基地台建設、特高壓電網。中國銀行估計,中國在2020年的新基建投資額達到1.2兆人民幣,於2021年以後每年將投入接近2020年兩倍的資金(註4)。

時代巨輪不停運轉,不管內地或美國在推動經濟發展時,均大力發展基建,並把基建的意涵更新,創造更多可能。如今香港,在政治及社會氣氛變得平和的情况下,我們對基建的觀念不宜停滯,必須盡快推動基建工程上馬,釋放更多土地發展潛力,以建造更多房屋,並騰出空間發展新興產業,大力提升香港的競爭力,為社會創造希望,力保「東方之珠」的美譽。

註1:bit.ly/3iWyWkS

註2:bit.ly/3D3dVNk

註3:bbc.in/2W5m1EA

註4:bit.ly/38n3LsR , bit.ly/3gfPLpa

作者是香港工程師學會前會長

相關字詞﹕編輯推介 文摘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