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文摘

在陌生的大學校園中保存自我(文:葉健民) (09:00)

新學年,新開始,看見新一批年輕面孔走進校園,在正常的情况下,都會感到振奮,滿懷希望,特別是這兩年進來的學生,都是經歷千辛萬苦才可以走到這個人生新階段的年輕人。因為疫情,所有的課外活動近乎全面停止,正常的課堂生活亦只能勉強維持,連生死攸關的大學入學試亦會隨時被腰斬,他們所承受的忐忑不安焦慮憂心,難以想像。在這艱難逆境下仍能夠克服種種困難,最終展開大學生活,已經是一項不小的成就。

新生面對的環境 與以往差距甚遠

但這個當然不是正常的年頭,新生面對的環境和體驗,與我們以往的認知,差距甚遠。

首先,可以預期至少在一段不短的時間內,疫情都不會結束,我們也難以完全正常地上課。但網上授課,其實對教與學都是一種折磨。坐在電腦屏幕之前講課,不能從學生的身體語言和面容得到任何回應,也無法得知在鏡頭的另一邊是否真的有人在留心聆聽,感覺並不好受。坐在另一端的同學們,在孤獨疏離的環境下,即使是有心學習,也難以保持專注。在朋輩之間的互動互勉大幅減少下,學生就更難維持動力。一種散漫委靡的氛圍,隱隱約約在校園裏瀰漫着。要在這種氣氛下維持正常學習,談何容易?

大學校園的環境,也可能與他們原來的想像有一段距離。新同學大概沒有想像過大學會如此門禁森嚴,到處有人查閱身分,保安人員無處不在。過去門戶開放進出自由的校園,原來已經不復存在,連學生自由發表意見的民主牆也永遠在維修當中。校方對種種保安安排也看來沾沾自喜,努力完善,不斷升級。這是防疫需要嗎?外人進來真的那麼危險嗎?我不明白。但每天進出都要備受監控,到友校交流探訪、看看展覽參加研討會,也要申報填表大費周章,這並不是我熟悉的大學環境。

從學生會消失看大學「質變」

當然最大的改變,是學生會的消失。我們這種在學生年代曾積極參與學生組織,甚至擔當過幹事職務的一群,一直相信當年從學生會活動中學到的,可能比從課堂獲得的知識更多。在這個自主的空間裏,大家可以各自尋找人生意義,全情投入自己認為對個人和社會重要的事情上,彼此熱烈論爭世事國事倫理哲學問題,各自精彩相互砥礪,不單成就了個人的人格發展,也令大家更明白自己的追求和想走的路。這些經歷,對很多人來說都是一個重要的人生啟蒙過程。當然,學生也會胡鬧荒唐,也總有人行為乖張離經叛道。但在我們的年代,回應「異端邪說」「大逆不道」,是靠以理服人意見交鋒。在那個尊重多元容許犯錯的時空,學生組織就是大家跌跌碰碰中認識自我了解世界的重要平台,也是大學全人教育的重要部分。

但「時移勢逆」,今天各大院校學生會已經難容於建制,有的甚至被校方連根拔起,打成「非法組織」。仍然能夠勉強運作下去的,校方亦以各種藉口拒絕代收會費,早晚會被陰乾。雖然,校方表示會繼續開辦各種學生活動,但這種由上而下越俎代庖的替代品中,學生再不是主體,更遑論可以有學生探索求問自主自學的空間。當學生與校方的互動,由彼此互相尊重的共生關係,變成赤裸祼的尊卑有別的權力格局、活動完全由校方一手包辦定調操控時,大學的本質已經出現了變化。此時此刻,大學這個組織的生存考慮,凌駕一切教育原則和價值。

給新生的3點建議

現實殘酷,自由也不能再視為理所當然,忠於自己以至關心社會,在今天也彷彿變成了一件非常危險的事情。但即使如此,我仍然希望同學們能珍惜未來4年,好好享受這個難得的學習機會,努力去認識自己。在每個年代,崇尚多元開放個人自主的主張,都總會遇到既有傳統強調安定的思維全力反撲,當然在這個「安全至上」的時代裏,後者的追擊是前所未有的暴烈。但即使如此,我深信校園裏仍然有空間去探索求真,大家不應自我放棄尋找自我。我們既要努力汲取知識裝備自己,也要繼續思考個人和社會的關係,這大概就是你們在大學4年最重要的功課。在這個學習過程中,我有幾點建議,你們可以考慮:

——開放胸懷,不要自我設限,嘗試去從持對立意見者角度去思考問題。建立個人價值觀和道德固然重要,但忠誠地去批評挑戰自己的看法也同樣關鍵。面對歧異,強權訴諸暴力,我們以理服人,沒有經過正反論爭自我拷問的過程,一切只是自以為是狹隘自封的妄言。最終大家可能還是會堅持己見,也無法接受對方觀點,但至少我們說明了誰是站在文明的一方。在這個一切必須先有「正確」結論方可開始討論的荒謬時代,我們更加需要堅持重視坦誠論爭的過程。

——認識世界,跳出眼前去看問題。顯而易見,我們的命運早已與國際社會的發展連在一起,但香港從來自誇為國際城市,大家普遍對國際事務世界發展認識卻其實相當有限。所謂的知識,很多時候都是靠某些對國際問題似懂非懂的網紅言論東拉西扯湊合而成。關心香港,便必須關心世界,別無他法。對自我處境的判斷、如何安身立命,只能從一個更廣闊的視角去理解。對於世界以至中國的發展,我們實在需要多下工夫去加深了解。

——建立自己的社群,尋找自己認為有意義的事情,全情投入。人是社會動物,我們必須有屬於自己的社群,才能透過彼此肯定互相扶持去發展自我。在學生組織消失、公民社會迅速解體的今天,要建立自己的小群體便更加重要。這種聯繫固然能靠吃喝玩樂聯誼嬉戲去維繫,圍爐取暖在寒冷之下也極為重要,但假如能以共同關注的議題為基礎,便變得更有意義,也更能從中反思個人與社群的關係。但對所謂價值追求說得天花龍鳳而沒有付出、沒有切切實實地以具體行動去嘗試就此作出貢獻,我們始終不會知道自己究竟對這些信念有多大堅持。所以,盡可能找一個有意義的課題,文化討論、人文關懷、環境保育還是社區服務,悉隨尊便。找到了,便全情投入,與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為此打拼發光。

今天的校園,已經變得非常陌生,但只要我們細心經營,珍惜彼此,思想自主的空間還是可以保存下來的。

作者是政治學者

相關字詞﹕編輯推介 文摘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