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文摘

民主黨的死症與活路(文:盧文端) (09:00)

李永達出逃暴露了民主黨內部的矛盾。教協、民陣解散以及支聯會預計很快宣布解散,更突顯了民主黨何去何從的困局。有朋友說,民主黨一些成員看我的文章,建議我寫點東西給他們「指點迷津」。對於民主黨來說,筆者可以算是「旁觀者清」,主要有四方面的看法和分析供參考:其一,民主黨正面臨「生死存亡」的抉擇,民主黨諸公不能沒有危機感;其二,民主黨的死症是:死抱對抗性思維不放,以不參選立法會的方式「攬炒民主黨」,與中央對抗;其三,民主黨的活路在於:從理念層面清除「拒共反共」思想,或者整個黨像過往一樣正常參選,或者准許個人以民主黨成員身分參選;其四,以不參選要脅中央從輕發落被捕的民主黨人士,是打錯算盤。

民主黨死症:「攬炒民主黨」盡地一煲

新的選舉制度建立之後,作為泛民主流政黨的民主黨是否參加今年底的立法會選舉,在社會上引起關注和討論。據稱,民主黨的核心人士及主流意見是杯葛,不參選。

首先需要釐清的問題是:民主黨不參選意味着什麼?筆者認為,民主黨如果杯葛立法會選舉,政治上有兩層含義:其一,公開宣示與新的選舉制度對抗,與主導完善選舉制度的中央對抗;其二,實際上是宣布民主黨退出政治舞台,走向消亡。第一層含義清楚明白,不用解釋。第二層含義,即使是民主黨的一些核心人士也未必完全了解,有必要講清講楚。

民主黨作為政黨,如果不能在作為立法機關的立法會取得席位,就意味着泡沫化。民主黨內部有兩種辯解式的說法:一是民主黨沒有立法會議員,還有區議員;二是這一屆不參選,下一屆還可以參選。這兩種想法都是一廂情願,自我安慰。

如果民主黨以公開「攤牌」的對抗方式不參選立法會,民主黨的所有成員都會面對是否擁護《基本法》、效忠香港特區的質疑,民主黨現有的區議員能否繼續以民主黨成員的身分擔任區議員,以至還是否符合資格參選下一屆區議會,都會成為疑問。再說,新選舉制度是中央為香港制定的長治久安之策,絕不可能到下一屆立法會選舉作出實質性改變。民主黨這一屆不參選,下一屆面對同樣的選舉制度卻要參選,道理如何講得通?而且,民主黨留下對抗新選制的紀錄,其成員是否符合資格入閘參加下一屆立法會選舉,同樣大有疑問。

實際上,民主黨的所謂不參選,是以「攬炒民主黨」的方式與中央對抗,這是「修例風波」中攬炒思維的延續。這種盡地一煲的攬炒式對抗思維,就是民主黨的死症。

民主黨活路:棄「拒共反共」 參選求生

那麼,民主黨是否還有活路?活路何在?筆者認為,民主黨尋求活路,最重要的是,放棄對抗性的攬炒思維,以務實的態度適應《香港國安法》和新選制實施後的政治現實,用全國政協副主席、港澳辦主任夏寶龍的話說就是:秉承愛國愛港立場,與反中亂港分子劃清界限,積極參與香港治理。民主黨要做到這一點,關鍵是要「去反共化」,從自身理念層面清除「拒共反共」思想。

筆者雖然肯定民主黨支持香港回歸中國,承認自己是「中國人民的一分子」,有愛國的因子,但筆者還須嚴肅指出,民主黨同時還有足以致命的壞因子:一直抱持「拒共反共」的理念。熟悉民主黨歷史的人都應該知道,民主黨可以說是靠所謂「民主拒共」起家的。香港於1991年首次引入立法局地區直選。當時的香港,在1989年「六四」事件陰影下充滿「反共」、「拒共」情緒,民主黨的前身港同盟主打「民主拒共」旗號,以壓倒性的態勢得到了全部18個直選議席中的12席,成為民主派的旗艦。自此,港同盟及後來的民主黨就抓住「民主拒共」旗幟不放,將一批支持者聚集在自己周圍,不僅作為支聯會的主導性骨幹參與組織一年一度的「六四」遊行集會,而且在議會不斷提出「平反六四」的反共動議。儘管後來不斷有人勸喻民主黨逐步疏離退出支聯會,但都被拒絕。可見,在民主黨自己聲稱的愛國思想中,一直都包含「拒共反共」的矛盾一面。

民主黨的這種「拒共反共」的理念,與香港國安法和新選制之下的愛國者標準格格不入。對此,夏寶龍講得很清楚:愛國者必然尊重和維護國家的根本制度和特別行政區的憲制秩序,《憲法》第1條規定:「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中國共產黨是「一國兩制」方針的創立者和領導者,一個人如果聲稱擁護「一國兩制」,卻反對「一國兩制」的創立者和領導者,那豈不是自相矛盾?

民主黨所奉行的「民主拒共」思想,不可能與國安法之下愛國愛港標準相容,這是民主黨對抗性攬炒思維的思想根源,也是其致命痼疾。民主黨要尋求活路,就必須從根子上去掉「拒共反共」思想,這個問題不解決,可以說民主黨的死症難解。

討論民主黨的活路,最終還是要回到是否參選的問題。擺在民主黨面前的選擇有3種:一是民主黨像過往一樣正常參選;二是黨不參選,但允許個人以民主黨黨員的身分參選;三是完全杯葛,禁止民主黨所有成員參選。如果以黨的名義參選難以達成共識,准許個人以民主黨成員身分參選,也可以為民主黨留一條活路;如果全面禁止參選,那就只有「死路」一條了。

以不參選要脅中央是「臭棋」「死棋」

社會上一直有一種說法:民主黨以不參選要脅中央,要從輕發落被捕的民主黨人士。筆者建議民主黨的核心人物看看夏寶龍對美國和歐洲議會制裁的回擊:美國愈是搞所謂制裁,他們在香港的代理人──反中亂港分子的下場就愈慘。顯然,民主黨愈是對抗,中央就愈不可能退讓。法庭判刑有一個原則,認罪者處罰從輕。民主黨的核心人物擺出對抗叫板的架勢,叫檢控官如何從輕檢控、法官如何從輕發落?

古人有云: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如果民主黨的核心成員決心以不參選作為「對抗決戰」,勢必「成功攬炒民主黨」。到時,民主黨的政治能量將開始歸零,連討價還價的本錢都不會有了。

「一雞死一雞鳴」,民主黨如果執意選擇自我泡沫化,一定會有新的泛民政黨取而代之,民主黨內部的一些不願意「自我攬炒陪葬」的成員也會自尋出路,退黨參選。總之,今年底新選制下產生的立法會,肯定不是「清一色」的立法會。正如港澳辦常務副主任張曉明所說,將來香港立法會裏面仍然可以聽到不同的聲音。有人以為新選制不能缺了民主黨,所以,將民主黨是否參選作為向中央「要價」的籌碼,這顯然是嚴重誤判,是一步「臭棋」、「死棋」。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到,是否有人以民主黨成員名義參選,對中央和香港政局並無實質影響,但對民主黨卻是「生死存亡」的大問題。民主黨諸公對此要有清醒的認識和強烈的危機感。

作者是全國僑聯副主席、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香港總會理事長

相關字詞﹕編輯推介 文摘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