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文摘

了解香港青少年的網絡安全意識(文:鄧鍵一) (09:00)

自從互聯網興起開始,網絡安全就一直是社會廣泛注意的話題。記得很早期的時候,所謂網絡安全,大部分都是關於電腦病毒,要安裝防毒軟件,不要開啟可疑網站等等。後來,隨着互聯網滲入日常生活各個層面,加上社交媒介普及,網絡安全的關注面也愈來愈闊。網上騙案、網上交友、個人私隱等等,都成為了網絡安全的主題。

由2019年初至2020年夏天,筆者參與協助香港救助兒童會(Save the Children)進行一個題為「Young Voices」的研究計劃。那是該會的跨國研究計劃,以往已經於瑞典、越南等國進行,香港地區則是首次。這個研究項目包含焦點小組討論和問卷調查(樣本人數1151)。研究的涉獵範圍廣泛,包括校園欺凌、兒童權利等等,而網絡安全也是這個研究關注的部分。自從救助兒童會發表了主要研究結果後(註1),有傳媒對網絡安全的部分特別感興趣,並作跟進報道(註2)。因此,本文旨在結合量化和質化觀察,整理香港12至17歲青少年對網絡安全的看法。

24.3%受訪者感到「完全不安全/不太安全」

在「Young Voices」的問卷調查部分,我們問受訪者覺得在「上學或放學途上」、「在課室」、「小息的時候」、「居住的地方(日間)」、「居住的地方(夜間)」、「家中」、「使用互聯網的時候」分別有幾安全。答案選項包括「完全不安全」、「不太安全」、「頗安全」、「非常安全」。

結果顯示,24.3%受訪者表示覺得使用互聯網的時候感到「完全不安全」或「不太安全」。研究單位及一些社工朋友從兒童安全的角度,都對這個結果感到興趣,擔心該四分之一青少年上網的時候會不會容易受到傷害。但我覺得這個結果可以從另一個角度演繹。正如之前提到,互聯網環境本來就充滿各種風險,所以我們也可以說,那四分之一青少年使用互聯網的風險意識其實比其他人高,才回答「完全不安全」或「不太安全」。

為了進一步了解他們對網絡安全的看法,我在附表整理了不同青少年分別有幾覺得使用互聯網是否安全。

不同性別、年齡、有否個人電腦的分別

從附表所見,女性、年齡較細、有自己的個人電腦的受訪者,都比較感到互聯網不安全。

性別上的差異比較容易理解,始終女性使用互聯網時候,面對性騷擾等風險的機會,一般比男性高。自己擁有個人電腦的青少年,則可能因為比較經常用電腦處理私人事務,也會意識到使用互聯網的安全風險。這兩點正好反映出使用互聯網時感到不安全,很大機會是反映他們的安全意識,多於實質上有沒有遇到過危險。

另一方面,在生活上其他領域感到不安全的人,也較容易在使用互聯網時感覺不安全。換言之,使用互聯網時是否感到安全作為一種安全意識,其實關乎到他們的日常生活和客觀環境需要有幾多安全意識考量。

互聯網安全意識與應對策略

年齡方面,青少年使用互聯網時候的不安全感顯著地隨年歲下降。但這是否代表他們長大後的安全意識愈來愈低呢?又似乎未必。反而,我們在焦點小組討論觀察到,青少年都會建立各種應對策略,以自己的方式回應網絡風險。

例如一些人提到,網上消費的時候,為了避免透露自己的地址,都會以「集運」送貨。至於女生,她們都曾經有在網上遇到「怪叔叔」的經驗,而她們都各自建立了應對方式,令對方「無癮」,停止騷擾。當然,男生有時也會收到來自陌生女性的交友邀請,有人會一概拒絕,有人則會作有限交流(例如只限網上聊天及不涉金錢來往),過程中嘗試辨別對方帳號真偽。

我們在焦點小組討論也發現,大部分青少年都有多過一個Instagram帳號:公眾帳號、私人帳號,哪個只加好友、哪個會加父母、哪個用來應付點頭之交等等,都區分得清清楚楚。對他們來說,這是使用社交媒介時候保護私隱的方式。

當然,有些情况下,例如一些男生在玩線上遊戲時候都曾經被騙,例如被騙去帳號、被騙金錢等等。儘管他們同意那是詐騙,但同時他們又覺得損失輕微的話,就當是「交學費」,不太在意。當然,如果涉及金額較大,他們會加倍警惕,防止被騙。

上述受訪者私下建立的應對策略,或接受了網上會有詐騙行為,都是他們隨年紀漸長,把互聯網的安全風險內化了,沒有刻意去留心這是網絡安全相關的事宜。我們不能說這是安全意識高或低。只是,當互聯網是他們自懂事以來生活一部分,他們就未必會煞有介事留意哪些是所謂的網絡安全風險。也許是這個原因,整體上只有四分之一受訪者使用互聯網時感到不安全。

青少年多少已摸索出應付辦法

互聯網的風險,隨着使用互聯網的滲入幅度及社會狀况而變化。當我們一方面關注青少年遇到網上詐騙等問題時,要不要使用VPN、如何加密資料等等,開始成為了關於網絡安全的新話題。

當我們擔心青少年是否特別容易在網上受到傷害的時候,也不能忽略,互聯網,甚至社交媒介,都是他們自出生已有的事物。統計數字上,他們對網絡安全的意識未必很高,但這可能正正在於,互聯網既然從來不是外在事物,他們或多或少已經自己摸索出應付辦法。這些反而是成年人需要多向他們了解的部分。

註1:關於研究形式和主要研究結果,見香港救助兒童會發表的「Young Voices」報告:bit.ly/2WN0pgd

註2:例如《南華早報》(2021年7月24日)就青少年面對網絡罪行的風險作出跟進報道:bit.ly/3Abh8rV

作者是香港恒生大學社會科學系助理教授

相關字詞﹕編輯推介 文摘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