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文摘

明醫識藥:推動中醫藥普及教育的意義(文:趙永佳、施德安、雷恩) (09:00)

中醫醫院預計於2025年第二季啟用,為市民提供門診及住院服務,象徵香港中醫藥發展進入一個新的階段。回顧過去30年來的中醫發展,中醫經歷了一系列的專業化進程,香港市民對中醫藥的信心也不斷增加。我們的研究發現,市民對中醫藥知識的認識仍不足夠,有機會影響他們的健康及使用中醫的意願。然而不少受訪者都表示有興趣進一步認識中醫藥知識,故此我們認為,政府在中醫醫院啟用前,也應該着手積極推動中醫藥普及教育。

市民對中醫藥知識有偏差

我們獲中醫藥發展基金支持,進行了一項名為「香港市民中醫藥使用情况:社經背景、選擇過程與政策面向」的研究,在2020年底至2021年初委託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透過電話訪問1502位18歲或以上的市民,了解他們的中醫藥使用習慣及態度。在自我評估的層面上,研究發現有高達73.4%受訪者認為自己對中醫藥知識有認識,亦對中醫藥制度有一定了解,如有63.6%受訪者知道醫療券可以用來求診中醫;但在問及實際有關中醫藥知識的問題時則有所偏差:有51.1%受訪者認為安宮牛黃丸不適合用作日常保健,其他則是回答不知道(34.4%)或答錯(14.5%)。

中醫藥業界有聲音認為,目前中成藥及中藥保健食品監管存在漏洞,市民對中醫藥的認知不足可能導致相關產品的誤用,進而影響自身健康。申訴專員公署於2018年發布的調查報告指出,現今中成藥註冊過程進度緩慢,直到2018年只有不足10%的中成藥能獲得正式註冊證明書。

有些生產商會「轉型」以保健食品的形式生產中成藥產品,以繞過註冊的監管程序,舉例如產品A即使與產品B的名稱都是安宮牛黃丸,成分大致類同,但產品A只要加入少許非中藥的成分,便可以不受中成藥註冊的條例規管,直接生產出售;相反,產品B則需根據條例提交嚴謹的品質報告,詳列製造方法、化驗方法、穩定性試驗等,方能生產出售。安宮牛黃丸對治療中風有特效,不少長者會購置在家以備不時之需,有市民甚至會購買此藥作為日常保健服用,但需要注意的是,一般配方的安宮牛黃丸可能含有具有一定毒性的朱砂、雄黃等,在家用且缺乏中醫專業處方的情况下,市民有機會服用過量或誤服一些未經註冊的類似產品,危害健康。公署報告擔憂「中藥保健食品市場泛濫,對市民健康構成威脅」,建議衛生署不止要加強監管,亦應該積極推動宣傳及公眾教育。

了解不足 影響使用中醫意欲

此外,市民對中醫藥知識了解的不足,也會影響他們對中醫的使用。研究發現,在處理一般疾病方面,受訪市民認為西醫比較有效的有43.5%,認為差不多的有31.5%,認為中醫比較有效的有24.9%,可見香港市民對中醫治療一般疾病有若干信心。不過,在處理嚴重疾病方面,認為西醫比較有效的是75.9%,但認為差不多的只有18.7%。

業界的看法則有所不同。我們受政策創新與統籌辦事處支持,曾於2020年中訪問逾1500名中醫師,有近六成受訪中醫師認為中醫和西醫同樣擅長治療急性病。業界和市民對中醫治療範圍的認知有落差,故此政府應在網絡平台提供更多資訊,增加市民對中醫治療不同疾病的知識。

雖然目前衛生署網站有提供中醫資訊,但中西醫內容比例明顯失衡。以中風為例,預防或治療中風是中醫擅長的範疇,醫院管理局的中西醫協作先導計劃也把中風列為治療病種之一,然而一般人在衛生署或醫管局的網站裏難以找到關於中醫如何治療中風的資訊,反而西醫治療的資訊卻非常豐富。根據《基本法》,中西醫在香港理應擁有同等法定地位,但在政府網站上的中西醫資訊比例,可見政府在教育資源分配的差異。

政府醫療機構提供的資訊嚴重不足

根據政府資料,「中醫醫院也會舉辦健康推廣及教育活動,讓市民加深認識中醫對促進健康的好處」。然而,中醫藥教育不應只在一個醫院裏進行,而應該普及到不同地區的市民生活裏。中醫藥文化本來就已融合香港市民的日常,他們對中醫藥的認知主要來自親戚朋友,只有極少數是來自醫療專業,尤其是政府資助的醫療場所。研究發現,44.9%受訪者最主要接觸中醫藥資訊的渠道是親戚朋友,其次是大眾傳媒的22.2%,有11.1%來自私家診所及醫院,只有5.1%來自政府診所及醫院,可見在政府醫療機構提供予市民的中醫藥資訊嚴重不足。親戚朋友可以增加市民了解中醫藥知識的意願,但透過這些途徑獲得的中醫藥知識未必全然正確。

中醫藥普及教育 可3個層面入手

申訴專員公署的報告提出「衛生署應更積極推動宣傳和公眾教育」,我們的研究也發現高達86.9%受訪者有興趣認識中醫藥知識。掌握正確的醫療知識仍需中醫專業人員的指導,故此政府應該和業界合作,結合民間生活智慧,進行中醫藥普及教育,才能更有效促進市民健康。研究發現有80.7%的受訪者認為「政府應該在大眾媒體推廣中醫藥知識,以增加市民大眾對中醫藥的認知」,也有近六成受訪者認為「政府應該在中小學課程中加入中醫藥內容」。儘管中醫藥發展基金支持業界申請資金進行中醫藥教育,政府仍然應主動帶領承擔更多推動工作。

政府可從3個層面入手,進行中醫藥普及教育:

一是透過政府場所或公營機構,如各區民政事務​處、衛生署及醫院管理局的醫院或診所,以提供單張、短片或講座,進行中醫藥普及教育。

二是更積極在大眾媒體上推廣中醫藥知識,如同政府推廣醫療券一般,以廣告形式在互聯網、電視、報章雜誌介紹中醫藥知識或服務。由於大眾媒體是市民認識中醫藥的第二個重要途徑,政府透過此途徑推廣中醫藥知識,應可獲得不錯的效果。

三是在中小學課程裏加入適當的中醫藥健康知識,除了讓學生從小認識傳統中華醫學文化,也可促進他們和家中長輩的代際溝通。原因是長者除了較年輕群組更多跟中醫求診外,他們也經常把中醫藥知識應用在日常生活,如調整起居作息或飲食習慣。

近年來在業界推動及政府支持下,市民對中醫藥的信心及興趣逐漸提升。然而在缺乏合適平台和足夠正確資訊的情况下,市民對中醫藥知識了解的不足,除了可能影響他們的健康,也會影響他們跟中醫求診的意願。作為中醫發展的旗艦,中醫醫院是推動中醫治療更多病種,包括一般疾病和嚴重疾病的重要基地,應在啟用前積極推動中醫教育,讓市民對中醫藥有更多認識,進一步開拓中醫醫院的潛能。在業界和市民的支持下,中醫醫院將帶動香港中醫發展以至整體醫療服務進入新一章。在中醫醫院接近啟用時,政府也應透過不同途徑進行宣傳活動,讓市民了解中醫服務的範疇,也能看到政府支持中醫發展的決心。

作者趙永佳、雷恩是香港教育大學社會科學系社會學講座教授及研究助理,施德安是香港研究學院高級研究助理

相關字詞﹕編輯推介 文摘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