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文摘

規劃思維與時並進 發展高科技物流及鄉郊旅遊(文:羅庭德) (09:00)

沙嶺「超級殯葬城」工程引發軒然大波,令社會愈來愈關心新界北未來規劃發展。政府4月中出席北區區議會會議,向議員簡介未來新界北新市鎮及文錦渡的規劃及工程研究,前者主要是均衡發展,除了住宅及商業發展外,更將配合河套區科技園興建工業邨;後者則發展成為物流走廊,新界北發展區總共佔地1140公頃,即約60個維園面積,可容納不少於20萬人,創造約13.4萬就業職位。除了議員最關心的交通配套問題,有議員亦質疑未來可提供的就業職位數目,更戲稱職位是否來自沙嶺「超級殯葬城」。

要成功落實規劃願景,政府在未來的工程研究中,不能只集中於研究基建工程的技術可行性,更要宏觀考慮香港整體經濟發展、高科技物流產業前景及推動鄉郊旅遊的配套。同時,如果政府不改革現行收地、安置及賠償政策,體恤居民需要,將繼續面對龐大阻力,有機會令計劃觸礁。

物流走廊規劃落後時代 應積極注入創新元素

北區連接羅湖、香園圍及文錦渡3個口岸,按照當局「東進東出,西進西出」的概念,文錦渡物流走廊將主力處理鮮貨物流。

然而,「物流」必須有雙向的概念,除了中國內地的貨品可以供應香港外,香港的貨品理應亦可出口到中國內地。除了蕉徑正興建農業園,有潛力提供高產能農產品出口外,北區傳統的魚塘大多乾涸,已無實質養魚運作,禽流感下本地鄉村亦禁止養飼活雞。

換言之,文錦渡物流走廊的初步設計是否沒有預算香港的貨品出口呢?鑑於未來河套科技園落成,根據新界北發展的初步方略,當局計劃善用科技園作研發基地,並另擬定近香園圍口岸位置興建科技園工業區,協助創科產業實行工業化4.0生產,但文錦渡走廊設計卻不是便利相關工業項目的產品出口,反而只集中處理菜、魚、雞等鮮貨項目,又是否落後於時代呢?

我認為物流走廊並不應只是以重整區內零散倉庫為目標,反而應引入具規模的物流企業,鼓勵他們推行內地盛行的智慧物流概念,同時釋放市區倉地。

此外,物流應該是雙向的,不應只處理中國內地貨品入口香港,企業也應把握機會,將香港製造的貨物輸往內地,才可在區內建立更多職位,推動本港經濟發展。

鄉郊發展受制法規綑綁 鬆動地方行政方為上策

政府在《香港2030+》指出,「新界北的自然特色有助界定發展的界限,並可加以優化,締造城、鄉及自然共融的環境」,並認為可結合區內具歷史意義的鄉村、邊境遺蹟和具文化及歷史價值的建築,推動生態、文化及文物旅遊。

推動鄉郊旅遊是我重要政綱之一,我絕對認同政府的規劃願景,但現時推動鄉郊旅遊卻面對種種局限,包括申請民宿及食肆牌照、小型生產加工食物等法規局限,亦沒有專責部門統合資源作出支援及推廣。

就此,政府應成立推動鄉郊生態旅遊的新部門,並讓部門就審閱與鄉郊旅遊有關的牌照申請提供意見,不應將市區的申請相關牌照的準則套落鄉郊地方。同時,該部門亦應擁有財政能力及行政權力改善鄉郊旅遊硬件配套,為發展鄉郊旅遊提供基礎。

規劃不應「看圖說故事」 基建配套未雨綢繆

粉嶺和上水新市鎮在皇后山公營房屋入伙後,人口將逐步增加至約29萬,而在古洞北和粉嶺北發展區落成後,4個新市鎮人口達46萬;如果加上現時正規劃的新界北新市鎮及文錦渡發展,屆時北區人口超逾66萬,之後或成為全港人口最高的地區(根據政府文件,2019年觀塘區人口是全港之冠,約68.85萬)。

事實上,現時區內最大的規劃問題是部門之間不協調,導致基建配套設施未能配合房屋項目發展。舉例說,政府在2012年規劃興建龍山隧道時,當時尚未落實發展皇后山公營房屋項目。因此,龍山隧道設計並沒有考慮新增人口帶來的車流及人流,既沒有直接道路或出口接駁至皇后山公營房屋,而且只有兩條行車線。容納3萬人的皇后山公營房屋項目將於今年落成,居民屆時需要「兜大圈」,車輛要由龍馬路駛至沙頭角公路,之後才可接駁龍山隧道,途經沙頭角公路馬尾下段只有雙線雙程行車,或有車流倒灌的隱憂。同樣地,由九龍坑開始以高架橋連接至石湖新村的粉嶺繞道東段工程,本身是配合粉嶺北發展工程的項目,同時也是疏導皇后山交通的另一個主要項目,但卻在2025年才落成,即區內交通配套出現4年的真空期。

誠然,以上的交通配套,本來就不是為皇后山發展而規劃的,政府部門只是「看圖說故事」,堆砌一個說法回應市民。我希望政府汲取教訓,在新界北新市鎮的發展項目中,先做好基建項目,別讓居民在入伙後卻面對缺乏配套的問題。

安置賠償未能還居於民 原區安置減阻力

在各個發展鄉郊項目中,往往被犧牲的皆是居於寮屋的非原居民,皆因發展拆毁其家園之餘,更未能安置他們上公屋。須知道,居於寮屋的人都不是大富大貴,蝸居於設施配套簡陋的地方也有他們的經濟原因。在現行的安置賠償機制下,居民可獲賠償數萬至數十萬元不等,但都不足以讓他們購買私人樓宇。退一步說,即使政府沒有義務協助居民購買私人樓宇,部分居民只要求一個容身之所,亦願意接受公屋安置,惟卻因資產入息審查未能上樓。

平情而論,政府拆毁他人家園興建社會設施或公營房屋,理應有足夠資源,在未來的公營房屋預留單位給受影響居民。如果政府可調整安置政策,對居民更寬容,我相信可以減低拆遷的阻力。

此外,有意見認為,寮屋本身就是灰色地帶,作為平租住宅讓人尋求發展空間;如果寮屋被完全扼殺,長遠對社會流動十分不利。筆者將在日後再與讀者分享。

邊境發展項目對香港未來經濟及社會發展舉足輕重,北區將成為香港的重鎮,若政府繼續以僵化思維規劃北區發展,屆時興師問罪的相信不止香港人。

作者是北區區議會主席

相關字詞﹕編輯推介 文摘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