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文摘

新信貸資料庫如箭在弦 消費者權益被忽略(文:袁海文) (09:00)

現時市民如計劃有任何借貸,如樓按、稅貸、私人貸款,及申請信用卡,都須被銀行等透過個人信貸資料庫(Credit Rating Agency, CRA)查核及更新有關信貸評級。個人信貸資料庫過往在香港一直是由環聯獨市經營,但2018年時爆出保安漏洞後,金管局就引入更多個人信貸資料庫,於去年底就修訂有關監管政策進行諮詢。諮詢的對象只是銀行、存款公司,而非市民大眾,是非常荒謬。但諮詢結果未公布,銀行公會便已於今年1月底進行引入更多個人信貸資料庫的招標工作。更有消息指,將會新增兩間個人信貸資料庫——具中資背景的諾華誠信及平保(2318)旗下的金融壹賬通。

說好的「讓市民選擇」呢?

筆者當然歡迎引入競爭,但必須強調此修訂對消費者權益及私隱保障有極大影響,公眾卻沒有被正式諮詢。這些新的個人信貸資料庫,將持有全港數百萬人的極敏感資料,包括財務狀况、身分證號碼、電話號碼、住址、職業等。銀行公會發言人曾表示「銀公與業界和監管機構,一直努力研究引入更多個人信貸資料庫,讓市民可以選擇」。但市民是否真的有選擇信貸資料服務機構的權利?按今天的安排,消費者是完全沒有選擇個人信貸資料庫的權利,甚至連銀行會使用哪個個人信貸資料庫也不知道,因守則沒有強制規定披露。可見銀行公會發言人的說法只是公關考慮,其實在誤導公眾。

消費者權益及私隱保障成疑

問題就出來了,如果有市民是強烈支持及信任祖國背景的個人信貸資料庫,資料放在它們處才心安,但按現時機制,該市民的資料很可能被多間個人信貸資料庫持有,包括外資,但個人信貸資料庫沒有拒絕的權利。更離譜的是,現在沒有要求核准機構必須讓公眾查閱審計報告,公眾難以知道有否任何負面事件及紀錄,以作考慮。

其實,信貸資料庫未來發展更有很多其他問題,例如透過大數據和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人工智能所作的評級決定欠缺公平性或透明度。海外(如歐盟)是有法例保障消費者不被歧視及有充分知情權、選擇權和保障。但今次的業界諮詢,這方面的消費者權益是完全沒有被提及。

公眾諮詢是最基本

筆者曾分別去信金管局及政府反映上述問題,但金管局的態度就是「諮詢對象不是市民大眾」,而沒有就以上問題作出正面回應及承諾;政府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回覆也未見為普羅市民福祉着想,要求加入「選擇權」及「知情權」。筆者認為,這更顯示向市民大眾作一次公眾諮詢是最基本,不然消費者權益只會被忽略,政府和金管局是有什麼原因不敢面對公眾嗎?

作者是民主黨財經/消費者權益政策發言人

相關字詞﹕編輯推介 文摘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