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文摘

後疫苗時代香港抗疫模式的3個選項(文:高本恩) (09:00)

去年3月11日,世衛宣布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全球大流行。一年快將過去,和世界各地相比,香港的疫情算是控制得不錯,這都是有賴香港市民的迅速反應和政府適時實施的各項抗疫措施,讓疫情在早期被遏阻而不至失控。抗疫一年,隨着疫苗的研發、生產及廣泛使用,估計大家對未來還是充滿着疑問吧!接種疫苗好嗎?疫苗安全嗎?接種後我們期盼的「疫前日常」會否得以恢復?抑或我們仍將會面對一個全新的局面,一個「新的日常」呢?預測未來從來都不容易,但我必須強調,我們今天的決定,絕對會影響半年後香港在抗疫路上可以有的選項。

「疫苗究竟打好定唔打好?」

接種疫苗的好處有兩方面:個人層面及社會層面。疫苗能提升個人對病毒的防禦能力,減低感染機會,或者即使真的感染了也不會演變成為嚴重的個案。降低個人感染機會亦變相減少了傳播病毒給他人的機會,這不正是接種疫苗在社會層面的好處嗎?所以我認為接種疫苗不論對自己,或是對家人朋友,甚至整個社會都是一個較佳選擇。

「咁啲疫苗係咪安全先?」

數據顯示目前已批准緊急使用的疫苗是安全的。疫苗接種後常見的輕微不良反應包括接種部位疼痛、接種手臂淋巴結腫痛、頭痛、發燒等,通常在數日後便會消退。另外,大家所擔憂的嚴重不良反應(譬如嚴重過敏反應)較為罕見,每100萬人接種後可能會有數個出現此類反應,這與其他已長期使用的疫苗相似。

「咁係咪打咗就一天光晒,一切回復正常先?」

是否能回復疫前日常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疫苗接種率,而接不接種是每個人的個人決定。多些人接種,覆蓋率愈大,香港達至「群體免疫」的機會便愈高,那麼自然地每個人的生活回復疫前日常的機會率也愈高。

「群體免疫?咩嚟㗎?」

「群體免疫」是指一個地方有大比率人口對某傳染病有免疫力,從而令這個傳染病無法大規模傳播,也就是說有免疫力的人成為阻止該傳染病在社區傳播的屏障。「群體免疫」可以透過自然感染或接種疫苗而形成。至2月25日,本港感染新型冠狀病毒的確診人數不多於1.1萬,佔總人口比例小於半個百分點。即使感染後的人都獲得免疫力,目前感染的人數絕對不足以令香港形成「群體免疫」,因此我們只能靠接種疫苗才有可能達到「群體免疫」。「群體免疫」的概念對於我們是否可以自信地撤銷全部防疫措施,以及考量多少人需要接種什麼疫苗至為重要。

「咁幾多人接種先可以形成群體免疫呢?」

一般來說病毒於疫症爆發初期在社區中的傳播力是最高的,這傳播力可以透過一個數字反映出來,這個數字我們稱之為基本繁殖率(R0),往後則稱為即時繁殖率(Rt),即時繁殖率在疫情發展過程中可因防控措施的成效而改變。在新型冠狀病毒爆發初期,在人口密度高的香港,R0有可能接近3,即1名感染者可以傳染給3人。我們採用了接近一年的防疫措施都是旨在把傳播力減低,希望將即時繁殖率壓至小於1,即1名患者傳給少於1人,即時繁殖率愈低就意味着疫情愈快接近尾聲。

計算「群體免疫」的公式是這樣的:1-1/R0。以香港為例,假設病毒的R0為3,那麼要達至「群體免疫」所需要的免疫人口大概是總人口的三分之二。如果R0為4,那麼要達至「群體免疫」所需要的免疫人口大概會是總人口的四分之三。簡單來說,如果R0是3,即代表一個患者平均會傳染3人;但如果3個人中有2個已有免疫力,那麼順理成章地只有餘下1人可以有受感染的機會,也即是說R0可以從而下降至1。因此,如果多過三分之二人口有免疫力,人群中大型的爆發便不會發生了。注意,這條公式只可以提供一個粗略的估算。因為不同年齡層以至從事不同工種人群的感染率皆有差異,故此個別高風險行業如服務業從業員的免疫水平,對保護整體人群尤其重要。值得注意的是,一個已達到「群體免疫」的地方仍可能會在免疫水平較低的群組內發生小規模爆發,但一般來說這些爆發會自然減退,不會釀成大爆發。

要應付新冠病毒,香港需要有至少三分之二人口對病毒有免疫力。由於現時沒有任何一種疫苗可以提供100%的保護率,所以香港必須有超過67%的人口接種疫苗才有機會達至「群體免疫」。假設我們選擇一款保護率高達95%的疫苗,那麼就需要有七成人接種方可達至「群體免疫」。

「如果最終打針嘅人唔多,達唔到群體免疫,咁香港防疫抗疫仲可以點做呢?」

是的,我們終於入正題了!現在我們探討一下2021年終結前,香港在後疫苗時代抗疫策略上有機會出現的3個選項:

選項一:群體免疫,全面開放;

選項二:張弛有道,隨機應變;

選項三:外防輸入,清零保零。

選項一:群體免疫,全面開放

這個選項是透過大規模接種疫苗而形成了「群體免疫」後的自然結果。背後的概念及邏輯在先前談及「群體免疫」時已討論過了。歐美各國已開始大規模接種疫苗,並將會在半年後陸續開放。而事實上執筆寫這篇文章期間,英國首相約翰遜已公布重新開放英格蘭的藍圖,英格蘭將在7月前全面撤銷所有抗疫措施。還有其他一些地區可能已經通過自然感染而獲得了「群體免疫」。香港人對恢復疫前生活模式及全面開放頗有期盼,試想一下,我們過去一年要遵守的1.5米社交距離、限聚令、禁堂食、抵港人士21日檢疫、安心出行、突襲式封樓封區、在家工作、上網課……這些統統都可以撤銷,而一些較為溫和的措施,如在人多的室內場合戴口罩及定期檢測(尤其是高危群組)則可繼續維持,聽起來真是好得難以置信。事實上這些都是可實現的,不過大前提是香港已經獲得對新冠病毒的「群體免疫」力。

若然全香港市民接種當然是最好不過,但觀乎多份民調數據顯示部分香港市民對接種有所保留。針對目前的情况,公共衛生界同工們及政策制定者,可以透過更多的解說和提出更多的理據,去說服市民大眾接種疫苗以提高疫苗接種覆蓋率,這也是我今天出此長文的主要原因之一。另外一個可以考慮的方案是採用高效疫苗,以力求補充疫苗覆蓋率未達理想時的不足。復必泰和莫德納兩款疫苗都有高於九成的保護率,未來市場上也將會出現更多高效疫苗,政府可以考慮購入更多此類疫苗,從而在較低接種率的情况下仍可以有機會達至「群體免疫」。

選項二:張弛有道,隨機應變

「張弛有道」是指當社區感染個案上升時,我們便要收緊防疫措施,從而避免拖垮醫療系統;而當感染個案回落時,這些措施便可放鬆一段時間。採用這策略會形成疫情高峰期及低潮期。同時,以此方法,在疫情低潮期,亦可能因為已收緊的社區整體防疫措施,而順水推舟地把感染排除於社區外(策略選項三)。但能成功實踐此策略的地方寥寥可數,畢竟在個案不多時,要求市民保持社交距離實在有難度。但香港在第二波和第三波疫情之後的短暫時期內曾經實現了社區個案清零。

此選項旨在於疫情高峰期時壓低感染率,以致公共醫療系統不至被拖垮,而在疫情低潮期時局部恢復較正常的生活,如上學上班或出外用膳等。民眾主要以遵守社交距離措施為防疫主軸,檢疫外來人口反而未必是這策略的重點,因為在疫情高峰期時,輸入個案就像在水塘裏多加幾滴水;而在壓低感染率的過程中,在多項控疫措施的夾擊下,輸入個案帶入的病毒也難以突圍而出,進入社區。

隨着疫苗接種率的提高,壓低感染數字應該比以往容易,爆發期會隨之縮短,而措施鬆弛期亦會隨之延長。如果未能做到大規模接種,亦可考慮優先替高危群組接種,減少嚴重或死亡個案。

選項三:外防輸入,清零保零

這個選項可謂選項二的「升級版」,落實此策略的關鍵,在於當個案數字處於低位時致力清零及力保零個案。當發現社區內有零星個案,衛生部門必須迅速反應,追截源頭及隔離緊密接觸者,甚至收緊防疫措施,不容病毒有大規模傳播的機會。中國大陸、澳門、台灣、澳洲及新西蘭皆以清零保零為防疫目標。

對外方面,這個策略對外來人口實施嚴格的檢疫措施。目前台灣、新加坡、澳洲及新西蘭等地均要求入境旅客檢疫14天,而中國大陸則採取14天檢疫加14天醫學觀察的檢疫措施,香港及澳門就以21天檢疫作為外防輸入的措施。我個人認為入境檢疫14天已足夠減低感染風險,這在台灣、新加坡、澳洲及新西蘭皆行之有效。在這策略下,檢疫設施的管理及設計必須有嚴格的規定,否則如果帶病毒者有機會接觸設施內的工作人員,便很容易把病毒帶回社區,這樣的漏洞曾為澳洲帶來數次小型的爆發。

隨着疫苗接種計劃展開,達至「清零保零」的目標會較以往容易。至於中國大陸,畢竟其14億人口是龐大的數字,相信需用一段較長時間才可透過疫苗接種達到「群體免疫」。在未達「群體免疫」之前,偶發的社區感染似乎是無可避免,但內地透過強力的控疫措施,應該可以迅速地抑壓傳播鏈。假若香港能清零及保持零個案,那麼我們便可以跟中國大陸和其他採用相同策略的地區合作開展旅遊氣泡,在同一旅遊氣泡裏的城市間往返時可豁免入境檢疫要求。

此策略最大的弊端是會對那些由旅遊氣泡以外地區入境的人士帶來不便,直接衝擊本地旅遊業及相關行業,構成龐大的經濟壓力。此外,當社區有零星個案出現時,衛生部門會馬上加強防疫措施,這種「突襲式」的舉措會讓社區瀰漫着一種惶恐失措的焦慮感及無力感。

那麼,市民接種了疫苗是否就可以自由不受阻地出入境,再不用檢疫呢?倒不是,疫苗始終不是100%有效,接種了並不代表不會受感染及傳染給其他人。不過,衛生部門可以考慮容許已接種者接受短一點的檢疫隔離期。

總結:要恢復通關及告別防疫措施 選項一可能是唯一選擇

上述討論勾畫出香港未來可能會出現的3種抗疫策略及模式,雖然部分地區可能會有較長時間停留在選項二或三,但我相信假以時日,愈來愈多的國家和地區將會以選項一作為抗疫目標。

我不知道香港在2021年終結前會否達到「群體免疫」繼而全面開放,若然這一天真的來臨,對大部分人來說可謂「一天光晒」。但對部分中港家庭、跨境工作人士及與內地有緊密聯繫人士來說,香港即使全面開放,他們仍須於入境大陸後檢疫,因為國內現行的策略是選項三,而其透過疫苗接種達至「群體免疫」亦可能需要好一段時間。屆時,即使香港已透過接種疫苗在本地形成「群體免疫」,亦未必能以全面開放模式與國內通關。

總括來說,接種不同保護力的疫苗都將會對接種者本人產生一定的保護作用。但若然希望我們的城市可以恢復與國際社會通關及向防疫措施說再見,選項一可能是唯一的選擇。要成功做到選項一,香港或需要大規模接種高效疫苗,以求超過三分之二人口對新冠病毒有免疫力,而達至「群體免疫」。

作者是香港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

相關字詞﹕編輯推介 文摘

上 / 下一篇新聞